出處:http://ppt.cc/62IE

此篇文章只有節錄BACA個人認為重要的部分『………』部分就是刪掉的

原文還有很多章節,我也只選了兩部分。

“天下武術一大抄”

老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這話套用到武術上,曰:“天下武術一大抄”。

天下的武術大體相似,譬如經常有練形意、大成、八卦、彈腿、軌跡、散打等等的朋友來我這裡和我的學生玩對抗,他們動手的情形,就應了上面那句“天下武術一大抄”。

形意、大成、八卦、彈腿、軌蹟等都有很多拳法、技法,問題是一旦投入對抗,什麼劈崩鑽炮橫、龍虎熊豹形,什麼三角步、弧形步、這步那步,全不見蹤影。有蹤影能看到的,是拳頭的直搗橫掄,抬腳的掃踢側踹,跟散打差不多,也跟拳擊大同小異(指手上動作)。

這些練著不同拳種的人,練的時間都不短了,少則一、兩年,多則十幾年。無奈一打起來,都打成了一種拳,使不出平時練的東西。

也許有人說:高手才會打出拳術風格。

真是這樣嗎?我先不論“拳術是專供高手練的、還是該為大多數愛好者服務”,我就專論高手。進入武林二十五年來,我見識過很多能打的人,練八極、形意、少林的都有,不過動起手來,這些高手與高手之間,也跟非高手之間的打鬥一樣,表現出大體相似的姿態和勁力。遠不像大家在練套路和單操時那麼姿態各異、風格獨特,大家即使尚未打成“像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也有些親哥倆的意思,區別多一點的也疑似堂兄弟、姑表親,眉眼依稀相像。

為什麼練著不同拳術的高手們會打出相似的動作?原因在,能打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不管哪一家拳術,能使的就那幾下子。這“幾下子”不但任何一家拳術裡都有,而且姿態大體近似。

這幾下姿態相近的動作,以拳的動作為例,不外水平直擊、斜線鑽打、弧線橫掄和揮臂立劈等。水平直擊型拳法在傳統武術中就是八極拳的撐捶、形意的崩拳、大成的崩拳和炮拳,同時它又是拳擊、散打、泰拳和截拳道里的直拳;斜線鑽打型拳法也如此,在八極拳裡它叫通天炮,形意、大成管它叫鑽拳,拳擊謂之勾拳。弧線橫掄和立劈也如此,不一一贅述了。

……………………………………………………..

“拳法標準”—— 在格鬥、不在演練

很多愛好者由於把拳術的“演練形態”當作某種拳術的風格,於是出現如下的困惑,譬如一些小青年在看了我的學生和人對抗後,面露疑惑地問我:“你教的這是八極拳嗎?”

……………………………………………………….

還有一種更科學的檢測法,找一百個練了幾年八極拳的愛好者,挨個拿對抗測試他們,看他們在對抗中能打人的撐捶,有幾個是跟“演練撐捶”一樣的。雖然科學地講,有50%以上的人能有效對抗才可給“演練撐捶”打60分。但我們把及格線降低,降到1%,即一百個人裡能出一位能打人的就算及格——怎麼樣?標準定得夠低,不刁難人吧?

讓我來預測,這一百個人裡,一個能用“演練撐捶”打人的人都不會有——假若我的預測不幸成真,希望大家不要過於悲哀,能有正視事實的心態就好。

其實,不需要測試我們也一樣能否定拳法的“演練形態”,因為不光八極拳、所有的門派不都名之曰:“我們的拳是打人拳”嗎?既然武術是用來格鬥的,那麼武術中的拳法標準,當然要定在拳法的格鬥形態上——除非你認為武術不是用來格鬥的。

因此說,不光撐捶,不光八極拳,所有的門派,拳法練得對不對,標準握在實戰手裡,實戰中的崩拳形態,就是形意、大成的崩拳樣板。訓練中的演練形態什麼時候與實戰形態同一了,它什麼時候算練對了——也就是我以前嘮叨過的話:訓練圍著實戰轉。如果有人搞不清什麼叫訓練形態與實戰形態的同一,你就看拳擊,拳擊手在比賽中打出的直、勾、擺,跟平時練時的形態一個樣。當然,即使練、打同一了,單人獨練時由於沒有干擾,做得還是比實戰運用更順暢、合理。

以“格鬥形態”來為拳術分派

很多人所以不自覺地由拳術的演練形態來評判拳術風格,是因為大家已看不到對抗,身為武術第一重要的訓練——“對抗”,已經從大多數的傳統武術中消失不見了。天長日久,再加上拳術文字的氾濫,人們便誤以為:“文字描述演練形態”的武術=“技擊的”武術。這種概念上的混淆,後果是可怕的,當人們沉溺於文字的美妙和演練的良好感覺時,就會漠視“技術的打鬥訓練”(即對抗),以為在拳論指導下的糾正演練細節就是練武術技擊,結果走向實戰中的不堪一擊。

此外,忽視武術的“格鬥形態”,也給高唱“拳分內、外家”的人以瞞天過海的空子,為什麼這麼說?比如形意、大成、八卦、太極這些所謂的內家拳,在單人獨練的演練形態中,確實可以表現出理論上的內家味道。無奈,此演練的內家大餐,一旦投入打鬥便走味,不但內家神韻全無,跟八極、少林、散打、拳擊這些所謂的外家也差不到哪去——八極拳的肘特殊一點,不過,假如形意、大成也使肘,相信它們的肘也會跟八極肘走到近若血親的程度。

如果有誰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也好辦,去實鬥一下子,事實會告訴你,文字拳和演練拳一旦投入實戰,其美妙和神秘立刻會像泡沫一般灰飛煙滅。你最好放下雜誌就去試,看我是否糊弄了你。

姜容樵的師弟趙道新也是這個意思,他說:“拳術類型的分割應該是''出來的,而不是''出來或''出來的。”

拳術的分類一旦交由格鬥來劃分,各家在文字和演練中的所謂風格,很快會像我前面說的那樣灰飛煙滅、蹤影皆無。這一現象,在早期的散打比賽中尤其明顯,四十歲以上的人恐怕還記得,二十幾年前,剛興起散打時,最初的本意是為了恢復傳統的武術散手(也就是傳統武術技擊),當時參賽的拳手,也多來自傳統武術門裡(只有極少的人是練拳擊或摔跤的),拳手們練的拳也都五花八門,不過上場一打起來卻打出來另一番光景,什麼八極、少林、形意、戳腳、通備、八卦,手上動作都快打成了拳擊,而且精通拳擊的人更容易取勝。既然傳統武術一打就打成拳擊,既然拳擊更適合散打,於是很自然地,大家紛紛轉向拳擊學習手上技術。

 ………………………………………………………

不過,大家常常忽略一個問題,就是:這很厲害的發力,是指對抗中的發力呢?還是指非對抗中的發力?換句話說,在說手示範中那“咣咣”發得很猛的力,一旦到了實戰對抗,是不是力道不減?還那麼厲害?

我這人愛鑽牛角尖,誰跟我談發力我都要追問這個問題,去年寧秋離來北方教拳,我們倆見面時,當老寧提到某某人一拳把人從地下打到床上,我問:“他們倆是對抗嗎?”老寧說:“不是,是手。”

我和老寧都認為,說手就是說手,說手不是對抗,假打的說手和真打的格鬥有天壤之別。而歹徒無賴是不跟我們說手的。 

如果大家還承認練武術是為了真打,那麼,我們就有理由說,有價值的發力必須是能在真打中發出的力,而假打(說手拆招)中的發力,不管它力道多麼沉猛,只要不能使用,就沒有意義。 

八極拳有一個“十字力”,在用到“撐捶”和“頂肘”演練時,能發出很爆很整的力,加上震腳跺地,在不懂武術為何物的觀者看來,著實有些嚇人、讓人一激靈。不過呢,這種“演練狀態”下的發力,一旦用到實戰,立馬大打折扣,全沒了演練時的威風。所以有人嘲笑八極拳是:“八極嚇死人”(指看著嚇人、不能打)。 

…………………………………………………

脫離對抗的發力,會走向自我吹噓 

在發力問題上,武林走了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極其熱衷發整力。在武林,發力,是被各家各派放在頭頂的重中之重,別的東西可以不談,發力不能不談;技法步法可以不吹,發力不能不吹,而且開口都是發整力(或內勁),這其中又以“流行的老拳”吹得最邪乎,從哲學、宗教上找賣點,把發力往雲裡霧裡吹。

另一個極端是:被大家以無限熱情吹噓的整力,在實戰中普遍打不出來。 

這就很不正常了。既然大家都說自家的發力好,甚至天下第一,你應該在實際對抗中打出來?為什麼一打就變成泡沫呢?既然打不出來,它又怎麼能叫好呢?該叫不好才對。 

這兩個一矛一盾式的尖銳對立現象,應該說是一戳一個窟窿,根本禁不起推敲。遺憾的是,很多練了十年沒學會動手的人,他們仍然躺在夢裡不願意醒來。 

因為不去琢磨,那第一個極端現象就造成很多惡果。惡果之一是,看不起拳擊散打泰國拳之類的外國拳和非傳統拳。而這看不起,頭一項是看不起人家的發力,覺得那些拳發的都是局部力,檔次低,跟武術沒法比。武術的整體力才叫高明、高級。

…………………………………………..

我們甚至可以說,就因為脫離實戰對抗,武林才神吹發力,標榜武術發力比拳擊散打高級(即產生第一個極端現象);也同樣是因為不對抗,被吹得天下第一高級的武術發力,才普遍打不出來(即產生第二個極端現象)。 

如果大家不信,去找武林朋友試試手,打打對抗,打的越多你越心明眼亮,看跟你對抗的那三十人、八十人,有誰能打出“拳論、掌故、空發、說手”裡的整力神力。我相信,你一個也碰不到。 

你可能會發現,獨自練出來的整力,最怕在對抗中練出來的局部力(除非兩個人體重相差懸殊)。 

你可能會不由地想:局部力很好使啊,局部力也能一拳打垮人啊,局部力不像賣膏藥的騙子貶低得那麼一錢不值啊。 

你這麼想就對了,離出功夫就不遠了。  

擅長格鬥的人不貶低局部力

與痴迷整力的人相反,擅長格鬥的人對發力是另一種態度。 

第一:擅長格鬥的人不像整力痴迷者那樣,你一提整力他就來情緒,嘴裡滔滔不絕背拳書、講故事。擅長格鬥的人不這樣。擅長格鬥的人,都對發力有一個理性的態度,他們雖然也思考整力的問題,但決不會像信徒那樣盲目地崇拜,尤其是你要是讓他們把整力放到至高無上、惟此惟大的高度,他們絕對不干。 

第二:擅長格鬥的人在不崇拜整力的同時,還不貶低局部力。在對待局部力的態度上,他們同樣與整力痴迷者有著鮮明的反差,譬如,整力痴迷者一聽到“局部力”三字,就會撇著大嘴,滿臉地瞧不起。擅長格鬥的人不然,他們很看重局部力,他們從不會認為局部力比整力檔次低。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呢?原因在於,他們看待發力的角度不一樣。擅長格鬥的人是從實戰使用的角度看待發力,整力痴迷者則是從“空發說手拳論掌故”的角度看待發力。

從實戰的角度看發力,你就會以實戰為標準,不管那力是整力還是局部力,也不管那力在理論上是最合理的還是不甚完美的,你都會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平台(也即實戰)來審視。能夠在實戰中施展的發力,是好的、對的,留下來。不能用於實戰的發力,則是不好的、錯的,該刪除或修改。把這個意思進一步解釋就是:不能在實戰中使用的發力,哪怕它在理論上再合理再完美,它也是錯誤的發力;而能夠在實戰中使用的發力,哪怕在理論上再不甚完美,它也是正確的。當發力的實戰與發力的理論出現不協調時,該放棄的是理論的發力,而不是實戰的發力——這一點做的最好的是拳擊散打泰國拳等。

…………………………………………………………… 

比較奇怪的是,堅持“以理論為標準”的人,往往不承認理論與實戰之間會出現矛盾(事實是,理論永遠與實戰有矛盾),每當“在理論上無比合理的整力”被局部力打得慘不忍睹時,他們就以:“我功夫沒練到”來遮羞,他們的老師也用“你功夫還欠火候”來解釋實戰的失敗。 

因為膜拜理論和說手,整力痴迷者放棄了對抗訓練,日復一日地重複“從理論到空練、再理論再空練”的程序——流行的老拳不都是這麼練的嗎? 

因為奉行實戰永遠是對的,擅長格鬥的人走的是“實戰監督理論、實戰修正理論、實戰昇華理論”的路子——幾百年、上千年前的中國拳術及拳擊散打泰國拳都是這麼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