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http://ppt.cc/b(ao

自先師離開後已有多年沒有教拳。雖然少教學生,但習武這麼多年自有跟行家交流、吹水的機會。尤其太極拳是所謂最「普及」的一種武術,當朋友知道老頭練習多年,自然會將話題扯到武術上。

在法治之都裡與人動手過招的機會可說是絕無僅有,故此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大多是將此視為健身運動:不但鮮有人以此與人動手較量,甚至「學習」多年亦不知太極拳本是拳術的亦大有人在。在只有接觸過所謂「競賽套路」的朋友眼中,有點難以理解為何練習傳統武術的同道何以對這近幾十年才流行的玩意痛心疾首。

套路並非無用,尤其對初學者而言套路是入手的不二法門,但將此高舉成準則卻有點那個。據孫祿堂考證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乃同源,只是由後世習練者因個人背景、學識、性格、偏好加以發展而令重點、表達方法有所不同。形意拳的其中一個支流最為極端:只保留站椿、試勁、發勁等功法、應用部份,徹底放棄套路。雖然個人認為這取向對初學者而言可能較難入手,但由此可見套路只是一踏腳石、敲門磚,於高級訓練及應用上真是可有可無。無論外家內家的神髓都只聽過反應、感覺、發勁,可沒聽過與外型有什麼關係,更沒聽過競賽套路評分標準上的尺寸快慢跟技擊訓練、甚至「不會打的武術家」口中的武德修為有啥關係。

然而,以外型為依歸的競賽套路正是捨本逐末。不但以外型為「高下」標準,甚至令習者以這塊踏腳石作為目標!由於外型容易仿傚、亦更易令人覺得悅目,當學者競賽套路的人漸多、以傳統方法訓練的人反成少數下,所謂新式武術竟成大眾眼中的正宗!一位任教醫學院的朋友提到他看過一篇「太極拳研究論文」,謂在一套路運動員身上裝上感應器以量度表演套路時的身體動作的「標準」尺寸、距離、速度、角度。捨本逐末莫過於此!

用核子武器作比喻或許最能解釋問題所在。除核武器剛出現時將日本兩個城市炸個稀巴爛外,六十多年來再無一枚核彈頭被用於戰場上。但核子武器有趣之處在你毋須運用已可達到目的,即甘迺迪口中的恐怖均衡(Balance of Terror):單是存在已可令對手不敢向你動手。而且更詭異的是擁有核子武器者也知道威力所在,即使對方沒有能報復的核子武器亦不會隨便使用:這國際道義倒有點似歌頌欺強而不凌弱的武德。

武術亦有同樣效力:只要對方知悉閣下習武已可令對方卻步,從而達到自衛的目的。但問題重點是雖然武術發揮作用的途徑是恫嚇而非揮以老拳,但若閣下老拳不夠大,恫嚇的效力亦立即煙消雲散,「不用」與「不能用」有著根本性的分別!法律保障的確是令人罷戰的理由,但不是偷工減料令武術本質盡失的藉口。

近年「不會打的武術家」出版的武術書籍可說是多得嚇人,尤其喜歡用一藉口「止戈為武」作擋箭牌,為其自身學藝不精開脫,完全混淆「不用」與「不能用」兩個概念。試看中國近二十多年完全沒跟外國動過手,主要原因是她已將核子武器武裝到牙齒,即使軍事實力凌駕中國以上的美帝蘇修亦有所忌憚,這是「不用」;相反在庚子賠款後晚清十年也是一杖未開,那是因為知道一打必輸(反過來說對列強而言是根本不用打已可以搶),那是「不能用」!雖然「止戈」效果如一,但本質完全不同。以口頭上的和平為偷工減料開脫,實在是魯迅筆下的阿Q最佳體現。

或曰:「我習太極拳只為強身,不會打也不相干吧?」。又回到核子武器的例子:陳舊的核子導彈至少有一另類用途,卸下彈頭後彈體可作為發射人造衛星的火箭。然而,這方法只可算是副作用,可不是發展核子武器的原來目的。而且即使以之發射人造衛星其水平要求亦應與作為原來目的時一般無二,若改變用途後來個得過且過後果可非常嚴重!

武術亦是一樣,既本質乃用於技擊,強身乃鍛鍊過程的副產品。即使將目標改成後者,可不會得出削減要求這結論。每當有人因練習坊間太極出現偏差而弄傷膝蓋、手肘,又或習外家拳不當而撞傷、勞損,總有一種要不得的幸災樂禍感覺:誰教你不好好找良師教導,跟隨神棍甚至買書自學!

老頭可不是勸人習武後動輒拳頭相向、更不是叫人好勇鬥狠,只是希望提醒有意學習武術的人認真、尊重武術的本質,不以單單學習皮毛而自得,更應跟足要求、注意安全,別弄得未跟人打便一身是傷。當有一定修為時而生出的忍耐才是真正的「止戈」:明白到達一定水平後出手一定會有一方受傷時,為免「打贏找律師、打輸找醫生」(一位打交比吃飯還要多的陳姓師兄語)的窘境自會學得忍耐,可不是因為根本從未學習應用而拿出來的擋箭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