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坤梁

「慢能勝快」被現代太極拳界不少資深人士奉為太極拳的經典觀,為許多太極拳習練者所津津樂道,還有人稱其為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逆向思維。但是,對照太極拳文獻資料與實踐細細分析後,可以發覺「慢能勝快」是根本不符合太極拳理的、是為太極拳所根本不能容忍的十分錯誤的觀點。論述於下。

(一)「慢能勝快」不符合太極拳經典文獻


太極拳的技術主要可以分為沾粘連隨和發勁兩大部分,主要的技術形式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大多都可以表現為沾粘連隨或發勁。

關於沾粘連隨的速度,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主要有如下論述:

⑴ 古歌訣中的「緩應急隨理貫通」和王宗岳歌訣中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前一句話的主要內容和後一句話都可以用現代漢語翻譯為:「沾粘連隨中對方急速的動作,我是急速的應隨;對方緩慢的動作,我是緩慢的應隨」。語中的「急」明顯反映了「快」。

⑵ 古歌訣中的「忽隱忽現進則長」和王宗岳歌訣中的「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這兩句話前一句的語意是:「沾粘連隨中其身體重心忽而存在於彼、忽而存在於此,別人向其進攻,就會失去了力量的落實像衝向無底洞般地落空」。後一句話中的「不偏不倚」是對「忽隱忽現」的進一步說明,在這句話中應該理解為「不先不後」,說明這沾粘連隨中的「忽隱忽現」是隨人而動不先不後恰到好處的。而這「忽」也明顯反映了「快」。

⑶ 王宗岳歌訣中的「手快手慢皆非是」、「……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與「觀耄耊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前一句的意思是沾粘連隨之所以能夠緩應急隨、不先不後的忽隱忽現,不是一般主動的快和慢所能夠勝任的。用現代的話說,沾粘連隨不要局部肌肉收縮所引起的骨槓桿性質的主動的快和慢。後兩句話反映了太極拳的沾粘連隨不屑於一般主動的快,沾粘連隨不僅要避免這種主動的快,而且要克服和消除這種主動的快。太極拳的沾粘連隨是必需有快的,但這快是與對方不先不後的快。這是因為如果不是不先不後的快,就極容易非頂即丟,而且,一般的主動快需要耗費體力,快不適時還容易被人乘襲;而太極拳沾粘連隨地貼附於人搭乘便船之快可以使得體力消耗很小,不僅可以恰到好處,而且可以在別人快的基礎上更快。

由以上引述可見太極拳的沾粘連隨必須要克服和消除局部主動的快,但並不等於太極拳的沾粘連隨不需要快。太極拳先人僅僅是反對主動的快,並不是反對所有的快。現代武術界有的人將這兩句話理解為太極拳先人「否定快在武術中的作用」,這種理解是很錯誤的。

對於太極拳發勁的速度,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主要有如下論述:

①古歌訣中的「發勁如弓發矢」、「發勁如放箭」。——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離開弓弦的箭其速度之「快」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②《打手歌》中的「引進落空合即出」。——這句話中的「即出」毋庸置疑就是發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一旦出現符合了引進落空的瞬間,就可切中肯綮、一觸即發地發勁攻擊。在這樣條件下的快可以將對方因落空而發生的站立平衡失控加以利用,甚至可以借用對方的慣性,可以有效地削弱發勁時的反作用力,使自己的勁力發揮更大的攻擊威力。這「即」也是反映了「快」。

③古歌訣中的「極柔極剛」。——此語中的「剛」是一個多概念的哲理性的詞,其實也是包含了發勁之「快」。

由此可見太極拳發勁之快也不是一般的主動極快,而是必須在引進落空的瞬間以「柔」為載體的「一觸即發」的「快」。就是說如果沒有出現引進落空的「一觸即發」之快就不是太極拳所需要的快,因為這種「一觸即發」之快往往是在對方攻擊或對抗的力量正強盛的情況下完全憑藉自己體力、純粹的硬碰硬,是屬於非太極拳的「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的「一觸即發」之快,是太極拳所必須要克服、避免與摒棄的。但十分明白,太極拳在要求摒棄這種快的前提下,也是十分重視經過太極拳訓練後獲得的時機上「不偏不倚」的也就是不先不後、恰到好處、十分準確之「快」的。

綜上所述:「慢能勝快」在古代太極拳經典中是既找不到依據,而且是與古代太極拳經典相牴觸衝突的。

二)「慢能勝快」不符合近代太極拳家的論述

中國近代沒有一位太極拳家說過「慢能勝快」,相反,很多太極拳家的著作反映他們對疾快的重視和追求。出現於近代初可能是寫於古代的《楊氏老譜》中的《太極圈》說:「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雲龍風虎」是出於《易傳》比喻君臣的一句成語,此歌訣中,顯然有用來比喻太極拳隨人而動的忽急忽緩就像傳說中雲水間翻騰的蛟龍和帶著風聲竄躍的猛虎之義,反映太極拳之快的使人眼花繚亂。據說是楊班侯拳訣的《八字法訣》則指出:「搭手遇掤莫讓先」,說明一與人接觸,沾粘連隨反應不能絲毫滯後於人。這「莫讓先」就反映了不先不後、恰到好處、十分準確之「快」。近代太極拳家尤其多的是對於發勁之快的闡述,如《十三字行功訣》中的「觸手即佔先上先」則反映當發勁條件出現時,發勁的速度必須要比對方很快的應變反應還要快,這樣的發勁才能成功。這「即佔先上先」也反映了不先不後、恰到好處、十分準確之「快」。鄭曼青先生《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也記載了楊澄甫先生說發勁「發時如放箭似的」,反映了太極拳的發勁是極快的;李雅軒先生著作中更是多處反覆出現「快則急如發機,使其無從逃避,其冷快絕倫,驚心動魄之情形可想而知」、「發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勁來將其打出」、「如觸電樣將其打出」、「這是彈出去的、射出去的,真所謂發勁如放箭也。這種發勁,我感到比放箭還快,如觸電一樣崩出」等等這樣對太極拳發勁之快的描述。楊澄甫先生前期的主要弟子之一田兆麟先生由於文化水平很低,雖然沒有太極拳著作留世,但他的很多楊家傳授被保留在他的弟子陳炎林先生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一書中,該書反映太極拳之快還有一個與非太極拳武術之快重大的不同,那就是該書《論勁》中所說的「藝高者都為粘巧勁,又靈又捷,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惟中肯之頃,疾如閃電,一發便收」,就是說太極拳藝高者的發勁,手沒有觸及對方身體時是沒有勁力十分綿軟的,發勁是在觸及對方身體的一瞬間一閃即逝,沒有明顯的發勁外形動作過程可見,那就是所謂「不見其形」。孫門弟子雷世泰先生在《武當》雜誌2009年11期《太極拳推手的基本原則》中有一段話:「手越鬆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時是不能發力的,一定要挨到對方,把對方吃住(吃準了發力點)才能發力,這就是『軟著陸』和『零距離發力』」。這段話也反映了太極拳這種發勁極快極短的特點,一般的局部肌肉緊張收縮引起肢體伸縮的主動的快是不可能有這種特點的。然而,楊澄甫、李雅軒等先生著作中也都指出了不要主動之快但並不是不要快,如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對「觀耄耊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句話的解釋中指出:「此快字言無著數之快,謂之忙亂,忙亂之快無所用矣,非快不好。」反映了太極拳之快不是主動的快,而是既時機恰到好處又是由腳而起的象鞭子彈抖似的傳遞性力量之快。因此,太極拳的發勁可以不需要為增加速度「助跑」的距離,閃電般的發勁是與別人身體接觸之瞬間發生的,可以在任何狀態驟然發勁,因而被稱為「發勁沒有先兆」、「勁則無形」,這種發勁使人猝不及防、極難反襲,不像有的拳種發勁需要「助跑」而需要拳從腰間開始飛沖而出,外形變化過程明顯,對方防止與反襲的機會也較多。因此,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對古拳譜中的「發勁如放箭」解釋為「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跌出矣。」就是說楊澄甫先生認為古歌訣中的「箭」不是比喻自己的手,而是比喻敵人,反映楊澄甫先生發勁沒有手象被射之箭從腰間開始飛沖而出的情況。李雅軒先生著作中多處對楊澄甫先生發勁的描述也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太極拳沾粘連隨之前還有一個「接勁」,如果沒有成功的「接勁」,沾粘連隨是無法實施的,所以「接勁」對太極拳至關重要,鄭曼青先生甚至在《鄭子太極拳十三勢‧散手》中說:「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這種接勁則是如鄭曼青先生所說:「必須球來似能吸住而復擲出,乃為接勁」,就是既要對別人的疾快攻擊迅速趨而迎之,而在接觸的瞬間又必須不能有碰撞,一旦接觸就要像乘上便船似地貼附於對方隨之而動,這種接觸其反應之快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鄭曼青先生正也是這樣實踐的,不然他怎麼能夠將體重230餘磅精於技擊的美軍方人員對他的攻擊「折肘接之,應手跌出逾二丈,撞壁而倒」?回顧以上論述,可見「慢能勝快」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近代太極拳文獻中也是沒有根據的。

(三)「慢能勝快」不符合太極拳武術實踐

太極拳對於主動的快和慢都是主張摒棄的,而對於具有沾粘連隨特性的快和慢都是重視的。太極拳對於沾粘連隨之慢的重視尤其反映在學練之中。楊澄甫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強調了太極拳學練要慢練。近代太極拳文獻等資料反映:緩慢習練不僅是太極拳初學階段唯一的鍛鍊形式,而且也是達到上乘階段主要的鍛鍊形式,對於太極拳學習者而言,這應該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

①初學太極拳,需要建立許多一般武術習慣思維所想不到的肢體反應,需要反覆地細細體驗,從而漸漸地能夠建立相應的條件反射;而太極拳的快速動作由於是由腳而起傳遞性力量所引起的,不是一般主動的快,這種技能的體驗、學練也是必須由慢開始許久鍛鍊後再能漸漸而快,不然是不可能有效果和達到目的的。

②沾粘連隨十分追求不能主動,這樣才能如乘便船般的不先不後的隨人而動,其中肢體紅肌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紅肌的條件反射容易消退,所以即使建立了能夠不先不後隨人而動反應的條件反射也還是應該追求經常慢練加以鍛鍊。

③太極拳達到上乘階段也是以緩慢習練為主要鍛鍊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從古至今,即使象孫祿堂先生這樣一生經歷過無數次較技決鬥的太極拳家,較技決鬥時間在他生活中所佔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越到後期,幾乎一年之中也難得有人與他交一次一分鐘時間的手,因而無須經常快練;二是根據現代運動解剖學,人的快速反應是人體中的白肌工作完成的,這種白肌快速反應一旦建立,消退較紅肌為不容易,所以快速反應的條件反射一旦建立,是不需要每天去練習鞏固的;而且緩慢習練仍然可以一定程度鞏固快速反應所需要的條件反射;三是太極拳達到上乘境界的人平時習練的主要目的是養生祛病;而快練需要消耗較大的體力,容易透支而損傷健康,緩慢則十分適宜於養生祛病。

主要由於以上三個原因,近代除了楊澄甫先生十分強調慢練外,許多太極拳家如李雅軒、董英傑、陳微明、鄭曼青等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也都是十分強調要緩慢習練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在片面強調「快」的同時認為「慢」不是太極拳的重要屬性顯然也是很錯誤的。但是,緩慢習練是太極拳的最主要鍛鍊形式不等於就是太極拳唯一的鍛鍊形式,因為太極拳是武術,武術不能離開快速是恆古不變的所有武術都不能違背的普遍規律,太極拳也是如此。從近代太極拳著作等資料與一些前輩的敘述中可以知道:太極拳小架的中架與高架的習練不僅幾乎式式發勁,而且其速度之快已經與實戰沒有區別了;太極拳還有涮大桿、抖大桿的發勁鍛鍊,這種鍛鍊是只有快速、沒有慢速的。而太極拳鍛鍊即使到了上乘,雖然小架與抖大桿等不是主要的鍛鍊形式,但也是不能偏廢的,也是需要安排和投入一定時間的;太極拳鍛鍊脫離了初學後,出於武術需要,小架與抖大桿等的鍛鍊更是需要有更多時間的投入。當然,這些鍛鍊是每位太極拳家為數很少的一些投帖拜門弟子學習的內容,成千上萬一般的學生是無緣得到傳授的,不僅如此,這些一般學生中的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太極拳有這樣的鍛鍊。太極拳被說成是「慢能勝快」很可能有這樣的誤會因素在內。「太極拳慢能勝快」說法的形成可能有多種原因,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都可以歸納為一句話,那就是未得真傳的誤會。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武術的根本,如果沒有了沾粘連隨那就不是太極拳。太極推手則是沾粘連隨最主要的鍛鍊形式,從事推手可以從中體驗與實踐太極拳獨特武術應用的部分反應。而推手鍛鍊除了教帶之外,相互對攻擊的追求目標都是突然,也就是要鍛鍊在稍縱即逝、一閃而過的機會出現的瞬間,令人猝不及防地攻擊對方。而被攻擊的一方就是要鍛鍊將對方突然的攻擊憑藉沾粘連隨的功夫不假思索、不先不後地實現引進並使其落空而化解掉。這些都需要「虛實」突變,這種「虛實」突變越能快速無疑就反映太極拳的水平越高。一個人對太極拳的各種武術原理和具體內涵再瞭解,卻不會「虛實突變」的快速反應,既不會手的快速應隨、足的快速動步,又不會快速發勁,其太極拳水平仍然是屬於低層次的。由此可見,「慢能勝快」在太極拳的武術實踐中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所謂的「慢能勝快」這一怪論還有多種說法,如「以慢勝快」、「尚慢不尚快」、「練時慢,用時快」、「緩慢的虛實變化是太極拳,疾快的虛實變化不是太極拳」等等。按照這些說法,太極拳的小架和抖大桿等、以上所述的楊澄甫先生等太極拳家的快速反應與推手中的快速反應就都不屬於太極拳了。其實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以柔克剛,虛實突變的「緩應急隨」、「忽隱忽現」無疑是極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了虛實突變,那麼,太極拳的所謂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謂的太極拳也就不存在了。

現在許多太極拳習練者都把緩慢當作了太極拳唯一的鍛鍊速度,顯然是自絕進步,將自己永遠置於太極拳僅僅滿足健身的低水平層次。這樣的太極拳也就是永遠與央視台的武林大會擂台與世界搏鬥競技擂台無緣的,所謂的「拳」也就是名不符實的,真正的太極拳也就最終會在世界上滅絕。而且現代處處可見的有許多人習練太極拳的緩慢還是屬於主動自動的緩慢,這種緩慢同樣是真正太極拳鍛鍊所必須摒棄的。太極拳如果總是這樣主動緩慢地練,對於太極拳而言,其實是南轅北轍,越練離太極拳越遠。現在的武術界,在很多人的眼中,太極拳是一種既不像舞操,又不像武術的不倫不類的運動,這「慢能勝快」的觀念是起到了很重要負面作用的。個人不求武術功效、僅僅滿足於養生而將太極拳當作是一種健身活動這是無可非議的,但不應該因此而歪曲太極拳,否定太極拳具有「快」的特性。現代太極拳理論中的「慢能勝快」說法愚弄、矇蔽了許多太極拳習練者,使得許多人的太極拳鍛鍊喪失了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武術能力,對太極拳理論造成了嚴重的擾亂。要保護、繼承太極拳,就必須徹底識破「慢能勝快」這一謬論危害太極拳的本質,在太極拳理論中將這一謬論徹底地清除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