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利 

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是不是一個娘生的親兄弟」的問題這一段時間我們探討的很多了,實際上我覺得這種探討意義不大,因為不論是不是一個娘生的,現代散打都要發展,都要衝擊奧運會,傳統武術再有意見也都無濟於事。事實上,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個著重於養生自衛的實用性功能;一個著重於賽場得牌的競技性功能;一個只要把身體練好就行,或者為了達到把歹徒制服的目的,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另一個則要在規則的限制下戰勝對手,而又必須自覺地遵守體育道德,避免攻擊對手的要害部位。這兩者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不必非得扯到一塊去比較高下。

當然,他們也是存在共性的。在技術上孰優孰劣,我認為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其目的不一樣,所以存在技術上的差異是必然的。散打選手不應該絕對地看不起傳統武術高手,傳統武術高手也不應該絕對地小看散打選手。平心而論,如果是街頭格鬥,散打選手必須向傳統武術高手學習,因為如果沒有長期而豐富的實用技術積累,想要在街頭格鬥中制服對手,散打選手一般是力不從心的。但是,如果走上擂台,則傳統武術高手就必須像散打選手學習,必須學習、掌握、適應在規則下打敗對手的種種技術。至於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在技術上的互補,則不是隨著我們的主觀意願而達成的。這必須實踐的原則,也就是說必須在擂台實踐中去逐漸認識和選擇。目前,由於體制的問題,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之間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牆擋著,所以彼此之間溝通不足、瞭解不夠,或者彼此輕視情況。但是,隨著比賽機制的進一步改革,特別是俱樂部制度逐漸建立之後,比賽必然向開放型方向發展,傳統武術高手與技術介入比賽的機會必然愈來愈多。賽場只承認有效的技術,而不看它來自哪裡?所以,只要你的技術能夠培養出高水平的運動員,或者在比賽中能夠佔據優勢,賽場就會承認它並選擇它。這就是賽場的客觀性與經濟機制制約賽場的好處。

所以,我覺得傳統武術高手現在應該比較客觀地看待目前階段的散打比賽,更多的肯定它、參與它,並且在技術上不斷地發展它、完善它。這樣,即使它原來「不是我們的親兄弟」,經過我們的改造,它也完全可以「勝似親兄弟」的。有一點我想提醒傳統武術界的同仁,體制上的有些東西是客觀上不容更改的。就像現代散打,無論它是什麼?現在它是亞運會的比賽項目,今後或許也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這一點誰能更改?所以,發牢騷是沒有建設意義的,心中憤憤不平也無助於改變傳統武術的尷尬地位。因此,我覺得傳統武術應該承認客觀事實,運用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技術上影響散打運動,逐漸與之融合,創造出更加合理的散打技術體系,使之既觀照傳統,更適應現代,為中國武術爭光。

從技術上看,傳統武術要想參加散打比賽、擂台爭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僅就幾個方面來簡要探討一二:

1、拳套的限制問題。

一講到上擂台,傳統武術高手往往就說:「我們一戴上拳套就發揮不出威力了。」事實上也是這樣,散打比賽既然是比賽,肯定少不了規則限制,不可能怎麼得勁怎麼打。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散打比賽不戴拳套恐怕是不現實的。不過,由於傳統武術著重於整體力的練習,其優勢就在於能夠集中全身的力量從梢節(即攻擊點)上發放出去。所以,戴拳套並不影響其發放強度,只是減弱了它在對方身體上的作用力而已。在同等條件上,善於發動整體力的人還是佔據優勢的。因此,在這一點上,傳統武術界人士不必過慮,你現在不適應帶拳套出擊,只是適應不適應的問題,不是技術上的缺陷問題,只要我們經常帶上拳套訓練,適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過,我們必須意識到戴上拳套實戰與空手打實戰是有一定不同的。首先,戴上拳套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速度,所以我們應該加強戴上拳套後的速度訓練。拳套比較軟,並富有彈性,接觸到對方身體時力點可能會偏移,影響發力的準確性與穿透效果。但是,戴上拳套後拳的接觸距離增加了,彈性有助於我們擊點後的快速收拳,並可以增強擊倒對手的效果。所以,拳套的利弊都有,不是絕對的,只要我們適應它,並且把它看做比賽必須借助的工具,創造性的使用它,傳統武術的優勢還是有的。

再有,有的人說戴上拳套後無法發揮我們在推手訓練中的聽勁優勢,影響了實戰中控制與發放對手的技術發揮。實際上,推手高手都知道,所謂聽勁並不是用手的皮膚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對手的對抗力作用於神經系統的應激反射來實現的。所以,聽勁感覺是整體的,戴不戴拳套影響並不大。我們現在不適應,主要原因還是戴不慣拳套的感覺障礙,只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專項訓練,在散打中運用推手技術並佔據優勢的可能是存在的。

所以,我認為拳套問題從根本上是一個心理障礙的問題,雖然技術上也有一定的障礙,但是通過訓練是可以解決的。

2、技術上的銜接問題。

毋庸諱言,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在技術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站在某一個角度評說孰優孰劣,而是應該從適應擂台競賽的角度,從比賽中運用的最佳效果的角度來汲取技術養料,而不論其來自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散打或者是其他武術。

比如在打擊的密度方面來說,傳統武術往往是單勁發放,突出的是動作的絕對速度與力度,打擊的密度比較低。但是,由於擂台比賽的護具保護與拳套限制,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一擊定乾坤,所以我們就應該借鑑現代散打的組合攻擊意識訓練,加強「炸力無斷續」的訓練,提高拳與拳、拳與腿以及各種攻擊技術之間的協調性與運用頻率,使之符合擂台比賽的要求。

再如,現代散打的出拳是旋轉平拳方式,但是傳統武術大多採用立拳方式(比如形意拳的崩拳、永春拳的日字衝拳等等)。實踐證明,立拳方式比較有利於整體力與寸勁的發放,獲得比平拳更有效的打擊效果,所以我們應該保存其方法,只要實踐中能夠證明其威力,相信其他人就會爭相學習,並改變其一貫的方法。

又如,現代散打的警戒防護方式大多類同於拳擊的警戒姿勢,這種姿勢有其出拳迅速,防護效能好的優點。但是,如果與練過推手的中國武術高手對抗,這種姿勢就存在內部支撐薄弱,防守動作侷促等缺點。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傳統武術慣用的支撐式防守間架,充分發揮傳統武術高手支撐力好、間架牢固、善發短勁的優勢,可以比較成功的阻擾其重拳的得手率,運用整體衝撞發放對手,並且以短平快的前手寸擊拳法有效的打擊對手。注意,這裡的所謂「前手寸擊拳」不同於拳擊的前手刺拳,因為刺拳主要依靠進步的慣性發力,運用的是局部力,威力有限,一般是為了給後手攻擊創造條件。而前手寸擊拳則是中國傳統武術善用的主力攻擊拳法,雖然它位置靠前,發力幅度不大,甚至沒有明顯的伸縮動作,但是它依然是整體催動的發力動作,幅度小卻不影響其打擊威力,足以一擊打倒或擊飛對手。只是這種勁未經過傳統武術得真傳者的指導,並經過刻苦的訓練者無法發出而已。當然,這就需要洞悉傳統拳術秘密的人放棄保守思想,使用這些傳統武術特有的技術來充實現代散打,久而久之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之間的距離就會逐漸縮小,最後形成一種特有的中國式搏擊模式。

所以,我覺得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在技術上並不是不能銜接與兼容的,只是過去兩者之間存在隔閡,未能進行充分的理解與交流,隨著競賽機制的開放,民間武術的不斷參與,它們兩者在技術上的互補與提高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3、體能的問題。

中國傳統武術訓練一般都是立足於快速制敵的原則來設立的,因為在自衛格鬥中往往需要一招或者數招之內重創對手。但是,這種制敵模式顯然不適用於存在護具與規則的散打擂台上。在散打比賽中,制勝的一方往往都經過數個回合的鏖戰,一兩個照面解決戰鬥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這就要求參賽人員具有良好的體能,能夠有足夠的耐力打完比賽。平心而論,傳統武術對人的耐力的訓練方法是欠缺的、不夠科學的。對此,我們傳統武術界人士不應該迴避,而應該認識自己的不足,虛心向現代體育訓練科學學習,使我們訓練方法更加科學、完善、有效,既長於訓練人的爆發力也長於訓練人的耐力,訓練出既有強大爆發力,又有過人耐力的新型中國式搏擊高手,以適合比賽的需要。

這就要求傳統武術界人士加強現代科學知識的學習,敢於懷疑前人的理論與訓練方法,敢於發展創新。各種新方法、新理論的不斷湧現,必將為傳統武術的現代化以及競賽化鋪平道路。

4、規則的適應問題。

前面我已經說過,不存在規則的比賽是沒有的。所以,適應規則、遵守規則而不是更多地指責規則應該成為我們的共識。(當然,這並不是說現行的散打規則沒有缺陷,相反地它還遠遠的不夠完善。)

事實上,適應規則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只要尊重規則,完全可以將一些規則禁止的技術動作稍作變化,這些曾經在傳統武術中傳承良久的有效技術在比賽中同樣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實踐證明,許多傳統武術的實戰技術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們能夠根據比賽規則要求適當調整其使用方法,傳統技術也一樣可以適用於現代散打擂台。

所以,我覺得傳統武術界人士只要承認規則的必要,多多研究在規則要求之下的技術應用問題,上擂台決勝負不會有什麼問題,也決不會發生「有功夫使不出來」的情況。

以上,我結合自己的一點心得,講了一些有關傳統武術參加現代擂台比賽的技術問題,未必就正確,只是探討而已。實際上,問題遠不止這些。我這裡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去思考、去研究、去實踐,為建立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搏擊體系而努力。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