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搜武網---北京市武術協會網站

一般師父眼裡會把徒弟分成四種:1。傳人,2。經濟來源,3。傳人經濟來源兼而有之,4。應付任務。

動盪年代學武術本來就是防身和混飯吃的。有錢人家孩子學武就是防身為主,沒錢人家孩子學武就是混飯吃的。

作為師父,一般也不會像電視裡演的,都是仇視富人孩子,親近窮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資質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師父更願意傾囊相授。倒是有些窮苦出身的徒弟,師父反而要因地制宜了。因為,一般鄉下的富人家庭,也就是吃的好點,用的好點,根本沒有達到象電視裡演的,動不動就官商勾結,欺壓百姓的地步。要達到那樣的高度,也不是一般的地主富人家庭能有條件的,事實上鄉間的富人更忌憚政府的,因為政府對他們更多的是掠奪。而且這些富裕家庭,多數都是以勤儉起家,多數創業祖宗都是非常刻苦,在鄉間都擁有比較高的威望和良好評價的。也就是所謂的鄉紳階層。又由於他們在財富上的餘力,所以相對來說,還能經常做一些慈善事業。名聲一般都不錯。 

鄉間的富戶,也沒有特別雄厚的財力,如果子代不善,多數也就很快敗掉了。所以如果還能保持富裕,當家的人一般都是屬於鄉間精英。鄉間的窮富階層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後來宣傳的那麼尖銳(至少我老家是這樣)。這東西就像民族矛盾一樣,沒有一些人在那挑撥煽風點火,大家也都沒事,而練武要練的好,說實在的,是個耗錢,耗時間的活。要有錢(保證營養),有閒(充分的時間保證訓練),有頭腦(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關)。所以真正一些民間的高手,排除和尚道士等這些非正常意義上的社會人。很多家庭條件都還不錯,或者至少他們學武期間的家庭條件都不錯。真要是窮的叮噹響的家庭,一般也就練個三招兩式的,練不出高手的。至少我鎮上清末民初的4個(包括我那個叔公)聲明顯赫的高手,都是地主資本家的家庭。

做師父的人最討厭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較差的,這樣的人,窮人家裡很多,富人家裡也不少。所以原則上師父更願意收家庭條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錢師父日子也好過一些啊。徒弟有錢,將來練好了武術也不會拿武術混飯吃,搶師父的飯碗,徒弟有錢,將來練好了,一般也不會和別人爭強鬥狠,或者落為匪寇敗壞名聲,另外封建時代,徒弟有錢又練武的,也有可能走武舉的道路,光耀門楣,也光耀師父。

一般師父對家裡特別窮,練武意願卻非常強烈的人,多數都不收,跟電視裡的宣傳正好相反。因為這種人,一般心地不仁(不是不善)。因為一個人家裡窮,你正年輕,不去辛勤發家,那麼你是不孝。如果你不是不孝,那就是企圖把練武當成發家的途徑,你就是不仁。因為你要靠武發家,說白了,你就要去打別人。而且你練武意願越強,將來出手可能也越狠,你靠打別人出人頭地,屬於心地不仁。再說山外有山,弄不好你也就死在別人手裡。你說這樣的徒弟你花心血去教,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一般如果徒弟人品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陷,家裡條件又允許,那基本上你自己肯下功夫,對師父好點,師父都會認真教的,沒學到好的功夫,多數都是自己天賦有限,或者不夠刻苦。當然如果師父有心把你當傳人,可能就會對你嚴格一些,如果只是當你是經濟來源,你本身品德上也沒什麼大缺陷,那一般該教的也都會教,就是要求上不會那麼嚴格了。

一般師父在基本功訓練階段就可以將徒弟的底細摸清楚,然後就進行分類教學了。人品差的,一般是不教了,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實在無法開除,則多數都是教套路,不教口訣,不進行對抗訓練。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們這一帶的武術口訣,並不是什麼白鶴亮翅,黑虎掏心之類的套路名稱組合。確切的說是對抗練習的理論基礎。因加上時間太久了,現在居然一句完整的都記不起來了。大概記得一句空手奪棍的口訣,「棍來順勢手壓收」就是說口訣就是對抗練習的拆招理論。其內容有些類似於電視裡的「手談」或者「講手」,你一個泰山壓頂,我對一個舉火燒天。就是把套路的每一個招式拆開,然後剔除套路中輔助動作,用口訣形式,闡述每個散招的應用方式,和方法。學會了歌訣,就可以照歌訣進行拆招對抗練習,也就是所謂的散手了。只有練完散手的人,才具備成為一個武術專業人士的入門資格。

然後師父的任務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個人了。這就所謂師父領入門修行靠個人。但由於古代沒有專利局,也不存在知識產權保護,加上有門戶之見,所以,一般這些歌訣都編制的比較模糊,屬於簡單易記,不易懂。如果沒有專門的師父給你示範,那你拿了歌訣也沒多大用處,如果你沒有練習過本門的基本功和套路,學了歌訣也沒用。 

就比如上面的那句空手奪棍的歌訣,「棍來順勢手壓收」,棍怎麼來的,不同方向不同手法的來,都不一樣的,什麼身法才是順勢,壓是怎麼壓,用哪個部位壓,收是怎麼收等等,如果沒有專門的師父給你示範和自己練習的本門基本功,這歌訣就是一句廢話,這也是古代中國的武術環境造成的。如果光練套路,不懂歌訣,不進行對抗訓練,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來虎虎生風,自我感覺良好,用起來手忙腳亂。純粹是師父不想教你,給你應付任務而已。

一般從記歌訣開始,師父就開始進行拆招散手訓練,然後就是進一步的熟練訓練,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了,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反應了(這是最高境界了,基本做不到)。 

一般按我們地方的傳統,一個師父教你練好基本功,再把口訣給你,再給你示範口訣,基本上就是完成任務了。教學內容就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熟練程度了。一般到這一步,師父就準備讓你出師了。或者辭職走人了。 

其實傳統武術本身是很科學的,因為它都是從生死搏鬥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經過各種實踐淘汰之後保留下來的。只是由於古代的門戶之見,還有職業競爭,生活所迫等原因,以及一些迫不得以的原因(比如徒弟品德不好,又有背景不得不教),而採用各種各樣的神話或者虛無的謊言進行修飾,導致傳統武術有了大量的神力怪論。這都不是真實的傳統武術。 

中國武術自古就是從自然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規律,人體規律,運動規律的。傳統的武術訓練,和現在的搏擊訓練其實原理是一樣的。內容也是相通的,只不過是訓練目的不同,導致一些內容和方法上有些差異而已。但道理絕對都是一樣的,社會永遠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在整體上永遠是超越過去的。現代搏擊技術的專項訓練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傳統的。

只是由於競技環境和目的不一樣,現在搏擊技術內容比較相對顯的比較單一,單在專項深入程度上,則是傳統武術所遠不能比擬的。傳統武術的訓練程序其實非常科學,從基礎入手,訓練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後訓練技擊動作,然後進行對抗訓練,增強熟練程度和速度。整個程序其實和現代競技體育完全一致。這才是符合事實的。根本不存在什麼神力怪論。都是看的見摸的著,感受的到的東西。所以一些動輒不知所云的理論,動輒要求苦練10年20年的才能顯現出威力的所謂武術,十之八九都是騙人的把戲。 


武林拜師與不拜師的區別

一、師承
武行講見面「自報家門」,在武行最重要的也就是拜師這件事了。拜師後能得到更多的該門派文化傳承,同時也能得到同門的認可。相較於不拜師,師父一般不會把門派中「密不外傳」的東西傳授給學員(未拜師的人)。
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經常能看到師父留一手的情節,但在當今社會,據我所知,一個好師父遇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徒弟時,通常不會這麼做,因為每個師父都想有人能把自己得到的東西完完整整的繼承下去。所以好多老師在外面會留一手,拜師後也會對你傾囊相授;而不拜師就只能是一個門派文化的看官過客了,雖說老師教過,但也是以管窺豹略見一斑。所以有沒有師門傳承會有很大的區別。同時師承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就如同我們的戶口本、身份證一樣。因為武行見面報的是「門戶」,沒有讓你掏身份證的。


二、師徒感情
拜師入門後,師徒的感情才算真正的開始。老話講「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經過師徒長時間的相互考察,已經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所以拜師後關係就有了一個昇華,師徒感情上升到一定高度,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然多了個父親你也就多了個職責。不拜師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種感情。


三、師徒責任
延續傳承是師徒的責任,為保證每門武術的完整性,師父要嚴謹授徒,拳架一板一眼,不可妄自改動。徒弟習拳也當認真學習不能偷奸耍滑,作為一個傳承者,連拳架都不工整該如何傳承?怎麼能出功夫?看如今網上、公園、或武術比賽現場,一些拳架打的不堪入目!如果都發展成這樣,怎麼對得起創拳的祖師!傳統拳不是不能打,而是你沒練到位!
沒拜師的人就沒有傳承的責任,可取百家所長,對什麼感興趣就學什麼,可以同時跟幾個老師學習。後習得一身雜勁,功夫到一定水平後不得進展,止步不前。然而拜師後便不得自由,想學什麼全憑師父同意與否。後練得一身純功,再吸百家所長畫龍點睛,深得武術精髓。這也是嚴謹授徒的一種表現。


四、感悟體會
拜師後隨師學藝是由師父言傳身教,也會和師兄弟一起切磋探討。因為師門的關係在,所以會彼此會更加信任。師父教的多,師兄弟在一起說的也多,學得多了聽得多了自然就會有更多的感悟體會,功夫進步的也會更快。而沒拜師的人一般是和其他學員一起上大課(也不排除有單獨與老師上課的學員),幾天上一次,只是得到老師的一點指點,自然不會有那麼多感悟體會。


五、武林身份
入了師門,你的身份也會有所變化。在武行和社會上表現就不單單是你個人的行為了,出去以後你的功夫展示,行為表現以及社會口碑等各方面都代表的是你的師門,關係著師門的榮辱。然而沒有拜師的人就沒有這方面的約束,當然也不是說就可以胡作非為了,畢竟當今是法制社會。


何靜寒:師父不是教練

我教拳常給學生一個觀念~「你來上課是來解惑、修錯以及學習新的進度,不是我陪你練!」

俗話一句~「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現代人參加運動課程通常是跟著教練操作,教練動、學生動,教練停、學生停,教練回家、學生回家,然後等著下次上課。

傳統國術老師絕對不是帶動唱教練,老師會示範、修正、講解,但是不會帶著你一遍一遍的練,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不練,就讓你原地踏步,甚至不教了。

為什麼呢?

因為習武是長期功課,「自律」是走長路的必要品格。

有人說孩子是在睡覺中長大的,成長是暗中點點滴滴的累積。

我們有老師在旁指導或有師兄弟一同練習是值得珍惜的幸運,但不能當作是應該而造成依賴。

真正懂得學習的人一定懂得孤獨,體悟和靈感多是在孤獨的練習中忽然迸發,咀嚼和沈澱也是在孤獨中默默進行。

「尋師訪友」以求精進是小成以後的事情,眼界不夠、境界不到、氣味不投、磁場不合,訪到明師高友最多也只能喝茶寒暄,無法交流。

現代學生大多被商業機制寵壞了,教育機構自己變成「服務業」,學生就等著人來服務,幫他學習。

然而能夠自己讀書、自己找資料、自己找問題、自己找答案才有資格念博士。

傳統武術的老師都希望門下出個博士。

但如果要靠教拳吃飯就不能苛責。

只是如果你真的要學習有成,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三教三不教 三怕三不怕

武藝古來有三教三不教、三怕三不怕。

何謂三教?孝悌忠信者教,有剛柔者教,機謀靈通者教。

何謂三不教?賊盜者不教,愚魯者不教,無義者不教。

又有三怕三不怕。

何謂三怕?能服尊長者怕,高手有德者怕,耍笑孩童者怕。

何謂三不怕?稍長大者不怕,力勇者不怕,藝高者不怕。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