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西戴氏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於傳遞太保守,要求太嚴格,至今傳播不廣,僅限祁縣一地。山西戴氏心意拳由於受戴氏家族「只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樸的拳術風貌。戴氏心意拳傳系主要以劈、崩、鑽、炮、橫五行拳,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鷹、熊十形拳,七小形,三拳,三棍,七步丹田功,一至五趟螳螂閘勢捶,四把,蹲猴勢樁、渾元樁,三才樁、兩儀樁、童子功等功、技、法、式為其拳法的傳承載體。

 

山西戴氏心意拳 - 發展演變

 

據傳心意拳為宋代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所創,岳飛剛毅多謀,勇冠三軍。自幼隨名師周侗習文練武,隨陳廣習刀術、槍術,尤精大槍術。在長期抗金戰鬥中,化槍為拳,訓練將士。此拳剛猛狠毒,奇快無比。意到拳到,變化無窮。實戰中遠可用槍,近則用拳。後岳飛被害,此拳隨之銷聲匿跡,鮮有所傳。

姬際可

 

明未清初,山西姬際可,訪名師於陝西終南山,遇異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譜》朝夕研練,盡得其妙。 因此拳系按「意由心生,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皆為拳」立拳,故有心意拳之稱。又因此拳講究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為外三合,合者即一動而全身內外上下配合嚴謹,同時俱動,於是又有心意六合拳之稱。

姬際可開宗創派以來,歷經數百年、十餘代人傳承,已形成了龐大的體系。在傳承過程中,因受時間、地域、文化、信仰、宗教、習俗等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具有廣泛代表的三大主流派。一為以李廣亨、趙玉、郭維成、侯樹林、王喜勝、米崇、王英、張書田、郝銀鎖、梁曉峰、郭書民、張寧、劉根泉、原文慶、孟濤等為代表的榆次心(形)意拳傳系。一為以戴良棟、戴奎、高昇禎,馬二牛、岳蕰忠、王映海等為代表的山西戴氏心意拳傳系。一為以李洛能、車毅齋、布學寬、宋鐵麟、楊番生、高寶棟、宋廣華等為代表的太谷形意拳傳系。

當此拳經安徽的曹繼武傳至山西昭餘人(今祁縣)戴隆邦後, 戴又與其子戴文熊結合家傳武學,經20餘年的苦心研究,博采眾武道之長,融眾武道之要,遵「天人合一」之理,攝自然生靈之長和天干、地支之數,汲取前人吐納、導引養生之精華,對姬氏原傳心意六合拳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同時,戴氏父子還將其進行歸類,稱修養內功心法的部分為悟心拳,簡稱心拳;稱其修明法則,直達要領的練習部分為會意拳,簡稱意拳;稱其模仿動物特能的部分為形意拳。至此,心意拳始有了形意拳之說。戴氏心意拳在祁縣的傳播二百年來,戴龍邦父子及其傳人,本著寧肯失傳也不濫傳的宗旨,傳遞範圍極小。早期只限戴氏直系親屬,後來稍微擴大到同族同姓人士,但為數很少,祁縣人常說:「只聞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戴家高宅深院,習拳在會在公共場所,況家境富豪,不須以教拳養生。並且,戴氏在傳拳時,僅僅是傳以外姓弟子形意拳和少量會意拳,故戴之後,世人皆知有形意拳,而鮮聞心意拳。

 

李秀寧表演山西戴氏心意拳-蹲猴式

 

在歷史上,山西戴氏心意拳由於受戴氏家族「只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樸的拳術風貌。戴氏心意拳傳系主要以劈、崩、鑽、炮、橫五行拳,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鷹、熊十形拳,烏牛擺頭、狸貓上樹、餓狗撲食、野馬踐槽、靈蛇拔草、金魚抖鱗、鷂子穿林七小形,裹、踐、鑽三拳,崩、背、炮三棍,養、坐、開、閘、砸、豎、射七步丹田功,一至五趟螳螂閘勢捶,挑頂、雲領、展截、裹胯四把,蹲猴勢樁、渾元樁,三才樁、兩儀樁、童子功等功、技、法、式為其拳法的傳承載體。

戴良棟傳子戴魁、侄宏勳,戴魁傳岳蘊忠、高昇禎、段錫海、王步昌、王映海等,宏勳傳段仙,至此已達五世。解放後,五世傳人,解放思想廣為傳藝。岳蘊忠先生所授弟子,年長者今已七十三歲(1985年),年輕者僅在二十多歲。在他的門生中,其子岳建祖、徒曹繼植、李秀寧、任承效等,較有聲望。六代傳人現已各有門徒,桃李遍地。戴氏心意拳由於傳遞太保守,要求太嚴格,至今傳播不廣,僅限祁縣一地。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樣保守和嚴格,歷代傳人不敢改先師拳面貌,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著名心意拳家孫業民先生在《武魂》1992年第7期上發表的《形意拳源首考闡真》一文中對戴家心意拳延革的考證結果是: 「至戴魁後己與外界有技藝接觸,觀其勢已有明顯變化和發展,尤其起落二勢極富特色;起勢多極束,落勢多大展,展如斜桿;束如蛋。」孫先生是宋鐵麟先生的弟子,在太谷和祁縣進行了多年的實地考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且據陳明潔先生言:戴魁與宋老鐵的關係友善,對於戴家拳的演變過程。宋鐵麟不可能一無所知。戴家拳的這種演變,很有可能是在戴魁50歲後從軍當教官時期產生的,究其原因,一是軍隊裡本就有各派的高手,有技藝交流的環境,軍隊又能走南闖北,增長見識,這就為戴家拳的演變提供了客觀條件;二是戴魁拳斃「六十二」李齡之後,名震華北,一些習武者紛紛前來拜師學藝,戴魁開始有了挾技自重的想法,不想「賤賣」,於是把傳給每個弟子的東西都變一變,使之不一樣,把戴家拳弄得撲朔迷離,讓人看不清底細。既然是賣武為生,當然是讓徒弟跟自己學的時間越長越好,比如閘勢捶,早年戴魁傳給陳明潔的只有四趟,與孫業民考證的結論:「原非心意之技,初為四趟,勢多重複,為中長套路」相符。但近年來據戴魁在祁縣和內蒙的再傳弟子言:戴家的閘勢捶卻有十趟。

 

山西戴氏心意拳 - 內容特點

 

戴氏心意拳分為樁功、單式練法、套路練法、散打、兵器幾部分。李秀寧藏古本《戴氏六合拳譜》目錄為:斬截、裹胯、挑頂、雲領、出拋、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基本功為樁功,名曰:養丹田。兩腳相併直立,頭上頂,目光前視。兩手以掌心按丹田(小腹),左下右上。然後兩手掌捲曲身起,兩手歸原處,動時深呼吸,以意為先,用意不用力,反覆多次。

此樁歌訣有:靜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步法分:虎步、雞步、蛇行步、龍形步、車輪步、坐盤步、進退連環步、人字步、縱步、箭步、串步、快步等。

其中虎形步為基本步法。虎形步又名弓箭步,其勢有如猛虎出洞之威。此步分甲乙兩型。甲型,右腿彎曲如弓,左腿向前伸直腳跟著地,腳尖扣起如箭。乙型,前腿弓,後腿蹬直。鼻尖、膝尖、腳尖垂直成一線,頭肩胯後腿斜成一條線,兩腳前後相對成一字步,整體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單式練法還有七炮、七膀。七炮是通天炮、掘地炮、斬手炮、連珠炮、捉邊炮、橫底炮、追風炮。七膀是鷂入林膀、犁行膀、果風膀、雲磨膀、押磨膀、人字膀、波落膀。

 

單式拳法分:

 

踩雞步

 

五行拳(劈拳-----起為掌,落為拳;崩拳-----拳法;鑽拳----掌法;炮拳-----先拳後掌;橫拳-----拳掌相合)、十大形拳(龍、虎、蛇、猴、馬、鷹、鷂、燕、雞、熊)、七小形(螳螂形、鶴形、貓形、鼉形、鳥台形、喜鵲蹬梅、蜻蜓點水)、戴家三拳(鑽、裹、剪)及點穴法。

套路練法的一趟「四把拳」,五趟「閘式捶」。戴家四把拳與河南大同小異。所謂四把,即:一把橫拳、二把挑領,三把鷹捉,四把斬手炮。具體動作名稱是:一、起勢;二、六合勢;三、按頭式;四、頭手;五、箭步;六、橫拳;七、轉身鷂子入林;八、挑領;九、鷹抓;十、斬手炮;十一、單點;十二、通天炮。反覆兩遍。

五趟閘式捶,重視往下壓勁,如閘門斷水,並非繁雜之「雜」。

套路練法還有一套小紅拳,一趟連環把,謂之「心意拳中之少林門」。雖由戴家傳出,但非戴家拳法之本體。

據戴家口傳,此兩套少林拳法,系當年姬龍峰在少林寺居住期間和寺僧交流的拳法,龍峰把心意拳術傳與寺僧(多年來為少林寺秘傳之精品),又從寺僧那裡學來了小紅拳和連環把兩個套路。此傳說在少林寺僧和河南心意拳界得不到證實,年代已久,無從考證。

戴氏心意拳無對打套路,強調從實戰出發,即散打。戴龍邦規定,練拳時保持原身打扮,不准因練拳而更衣脫帽。因突然應敵,哪有更衣脫帽的時間。

 

兵器有四械:六合刀、六合槍、六合棍、峨嵋刺。

此外還戴家三棍:崩棍、炮棍、反背棍。

歌訣有:三拳三棍非尋常,無窮奧妙在內藏。學者悟出其中妙,武藝之中狀元郎。

 

特點:

 

戴氏心意六合拳是重神不重形、重內不重外,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配合的內功拳。具體特點是:

以意領氣,氣發丹田。此拳重意,所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以養丹田為重點,內勁發自丹田,以意領氣,使內勁運轉全身。

無手不圈,無勢不圓。心意拳無論出拳出掌都呈圓形。上旋下旋,內旋外旋,立旋平旋。運動如行雲無斷勁,高低起落如彈簧。通常是身落手起,身起手落。

由慢而快,三步功夫。初練時越慢越好,以養丹田之氣。練到一定時間後即可快慢相間,有了相當功夫之後,練時越快越好,以求實用。

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初練時肌肉放鬆,去拙勁拙力,四肢以柔為貴,習之既久即產生一種內勁,所謂爆發力。

手腳相合,攻防交替。此拳順式多,出左腿同時出左手,出右腿同時出右手,手腿齊到。與人交手時,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互變交替使用。無純防手,亦無純攻手。

 

戴氏心意拳與其他拳法的比較

 

戴氏心意拳與馬學禮一系所傳心意拳同源於姬氏,因此兩拳內容、架式、名稱、運動特點都十分相似。不過馬氏拳法剛中寓柔、猛烈快速,比戴賓拳法偏剛。李洛能一系在河北所傳的形意拳,源於戴家,然而李氏另有創見,差別較大。李氏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本姿勢,要求相對平衡,不許忽高忽低。與人交手時,李氏拳法多用梢節擊人,而戴馬二家拳法則常用頭肩肘手胯膝足七處擊人。

戴氏心意拳在練功要求上頗同太極拳,但架式不同,名稱各異。楊式太極無論前期後期,都要輕慢圓勻,陳式太極則要求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都沒有「越快越好」的要求。在技擊理論上,戴氏拳法要求進攻為主先發制人,而太極拳則要求以靜制動,後以制人。

戴氏拳法具有氣功的特優點,對健身有良好的作用,但它畢竟是技擊術,習拳者不能像氣功師那樣直接為病人治病。因而又不同於氣功。

三拳三棍是戴家惟一沒有外傳的拳械,三拳是修煉六合分掙勁最好的功法,也是最簡捷有效的用法;三棍既有單式的練法,也有一個短小精練的小套路。丹田內功有蹲毛猴,又稱六合混元乾坤樁,陳先生所傳與近年來戴魁的再傳弟子披露的練法有一定的區別,此樁除了培養混元氣、貫通中脈的功能外,也是練習龍身三折勁的三才式,三才式也是習練提頂、抖丹的展身功法:另有涮肩之法供人門初學者練習。

 

山西戴氏心意拳 - 技擊特點

 

一、抓起抓落,後發先至

戴家拳法一般不主張先發制人,而是採取後發制人之法,貫徹「抓起抓落」四個字。所謂抓起就是對方心意已動,出手進招剛剛啟動,尚未發出全勁之時,瞬間發招進身,彼來不及變化,我便能佔上風;所謂抓落,就是對方一招攻來,勁力已盡,此時舊力已過,新力未生,我也及時發招,彼必然回手不及,被我所制。而對方發招之中,正當全勁之時,應避其鋒芒,不可妄動。對方進一招如此,就是數招連進,也是如此。戴家拳法首先是抓起,拳論中言「敵不動我不動,敵後動我方動,我動須搶在敵先」。同太極拳「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後發先至」本為一理,只有未抓住起時,才抓落。如遇對方不主動發招,則我或採取引手,誘敵發招;或採取逼吸,趨步進身,迫使對方發招;或採取搭手之法,試探對方之虛實,順應對方之勁力變化而發招。當然,任何一個拳種的技擊原則都是相對的,戴家拳法中,特殊情況下,也有主動進攻的,那就是觀察到對方內五行已動意要傷害我時,不等對方動手,我立即發招,制服敵人。

 

二、以我為主,快攻直取

戴家拳法雖然是後發制人,卻是「以我為主」,這一點與太極、八卦不同,也是外人不易理解之處。戴家拳法主張敢打必勝,首先從精神上樹立取勝的信心。自古言「兩強相遇勇者勝」。拳論中講「未較之時,不可輕敵,已較之時不可畏敵」。而且從招法上也是以我為主,不管對方防守如何嚴密,也不管對方已經攻上來,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技法,「硬打硬進」將對方打出去。俗話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快制慢,「迎門」攻去。戴家拳法也講借力打人,以小力勝大力,但它不是等對方,除接手要隨對方的勁力外,一旦近身,都是首先掌握主動權,在應用時有自己的獨特性,意在搶先,讓對方順應我,在變化中借力。當然,戴家拳法採取如此技法,是憑藉著強大的爆發力和獨特的勁力路線的,它往往採用圍魏救趙之術,既攻對方又解我圍。

 

三、貼身靠打,以短制長

戴家拳法屬短打之列,以貼身靠打為主,以短制長。在手法上有:「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之說。攻敵時儘量採取最佳路線,最短途徑。即「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戴家拳法擅用肩、肘、胯、膝擊人。只有鑽進去,才能發揮自己的技法,也只有鑽進去,才能利用身法動搖對方重心,進而將對方打出。所以拳論說:「若要打得遠,還得臉對臉,若要打得美,還得嘴對嘴,打人如同嬰兒哺乳」。又說「制梢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所以戴家拳法是以控制對方身體變化為最佳手段的。

 

四、攻守合一,以中為主

戴家拳法不似有些拳種講究先防後攻,而是講究攻防一體,即攻防合一。這一特點不僅表現為一個動作中,一手防一手攻,如戴家拳法五行拳中之劈拳、崩拳,而且還有攻防合於一個動作一種手法中,此手段是防手,又是攻手,是攻中有防,打中有破,如戴家五行拳中之炮拳。另外,還有手防肘攻,手防腳攻,手防膝攻,肘防肩攻等。攻守不分是戴家拳法技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戴家拳法既無單純防手,又無單純攻手。

戴家拳法在搶位上以中為主,絕大多數動作都是腳踩中門。「腳踏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手法上也是以中為主,攻守動作不離自己中線,攻擊對方也是照著對方中線進擊。中線是人體要害集中之線,只有攻擊這些部位才能速於奏效,也才能在攻敵時迫使對方撤回對我的攻擊動作,回手救援。

 

五、混元一體,綜合應用

戴家拳法充分發揮人體各部之技能,頭、手、肩、肘、胯、膝、足七處,互相配合,綜合應用,並利用身法,發出極強的殺傷力,使對方難承受一擊。它在使用身體各部分擊敵時,絕不是牽強附會和故意使用某一部分,它很注意各部分聯繫的合理性。在平時通過六合身法的練習形成了協調配合之習慣,一旦臨場應敵,則根據實際情況,手押肩出,手落膝起,腳落膀到。使敵防不勝防。與人相較,往往過手一兩招,勝負即見分曉。

 

山西戴氏心意拳 - 實戰真言

 

一、勇

勇有兩層含義: 其一,是指有膽量,即勇敢。拳諺云:一膽、二力、三功夫;又云:與對手奮戰,放膽進成功。說的都是與敵交手時只有放膽進擊,毫不畏懼,才能搶敵機先,佔據主動。如果沒有足夠的膽量,交手之前就已經心寒手軟,即便有滿身的功夫,也施展不出來。常言道:一夫拚命,萬夫莫當。若是具備了敢打敢拚,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敵方縱多,又奈我何?所謂膽量的核心,就是這種大無畏的豪邁氣概。
其二,是指果斷。搏擊實戰之中,敵我雙方拳腳交加,你來我往,進攻和防守都必須堅決果斷,毫不猶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惜過了一次機會就可能招致失敗,亡羊補牢之心是絕不可有的。拳諺云:交勇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即言此也。

 

二、猛

拳諺云:硬打硬進無遮攔,渾身齊到人難當。就是說與敵格鬥之時,不動則已,一動則奮不顧身,一往無前,寧有一進,勿有一退,強攻硬開,大打出手,不獲全勝,決不罷休。有人把「猛」字形容為惡虎竄澗之勢,大海揚波之威,其體現出來的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和震撼天地的氣概,的確道出了「猛」字的精義所在。心意六合拳的搏擊實戰,強調使用剛勁雄渾的力量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在這裡,「猛」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動則七星並用,肘頂膝撞,密集猛烈,不給敵手喘息的機會;恰如狂風掃地一般勢不可擋,當者披靡。

 

三、短

短有兩種含義:一謂勁短,二謂勢短。勁短就是強調發勁要短促,腰胯催動,手足隨之,猝然一抖,內勁出矣。這種短勁俗稱「寸勁」、「激凜勁」或「抖擻勁」,是一種穿透力和震撼力極強的勁力,拳諺云:長勁不傷人,短勁才傷人。頭、肩、肘、手、胯、膝、足都具備了這種可怕的打擊力量,運用在搏擊實戰當中,可謂威力無窮。 勢短就是強調招法動作的短小精悍。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尤擅長頭、肩,肘、膝的實戰運用,即所謂「中節」和「根節」的格鬥使用技巧。拳經云:「梢節打人如拔草,中節打人如親嘴,根節打人如走路。」

 

四、毒

眼要毒,心要毒,手要毒,如蛇蠍之毒也。 眼有監察之精,震懾之威。眼毒就是面對敵人的凌厲攻勢,處亂不迷,明察秋毫,將敵人的一拳一腳,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心意六合拳上乘打法中有「截」字一法,最能體現眼毒的技擊意義。「截法者截手截心 截面截身截言而已。截手者,彼先動而截之;截身者,彼未動而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 另外,眼毒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功夫深湛的內家拳高手;臨敵時目露精光,殺機盈盈,可使敵未交手即心虛膽顫,其戰必敗也,此謂之以神打人。 心為一身之主宰,心念一動,手腳隨之,心毒則手必毒。「上打雙眼下打襠」,遇敵不毒則必被敵傷,猶如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也。

 

五、急

急者疾也。遇敵好似火燒身,心急火了,不可不疾。拳經云: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腳要疾,意要疾,出勢要疾,進退要疾,身法要疾也。疾非快也,儘管兩者表面意義近似,極易混淆,但從嚴格意義來看,其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快是指出手的速度短促,即從發動到觸及打擊目標的絕對時間短促,疾則是指對於敵方突發動向的猝然反應,猶如火星突然落於肌膚時的驟然一驚。

 

六、快

快之有二:心快與手快。 心快:對方稍露攻擊端倪,抻手即打,毫不猶豫,打倒再說,先下手為強,決不給敵人以搶佔機先的可能。 手快:意到則手到,猶如電光火石之一閃,被擊者倒地尚不知你使用的是何種動作招法。

心快與手快合而為一即為速度,速度是拳家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特別是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在這種獨特的實戰打法中,如果速度稍有欠缺,非但制敵不成,反而容易為敵所乘,遭受猛烈的還擊。拳經云:教師打教師,手快打手遲。又云:起手如閃電,閃電不及闔眼,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 耳。又云:打人不漏形,漏形不為能,皆言此義也。

 

七、狠

狠者,動輒不容情也。俗語說:上拳場猶如上戰場,上場不認親兄弟。臨敵格鬥,不是你死即是我傷,半點不可容情,若心慈手軟,網開一面,必反受其害。所以,拳家修養忍字當頭,不動則已,一動則下手狠辣,絕不留超生之念,此謂之心狠。狠的另一層含義是:拚搏到底、不屈不撓。在激烈的搏擊實戰中,只打別人而不被人打的事是沒有的,而且往往可能遇到勢均力敵或技高一籌的對手。這時,就需要發揚拚搏到底,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即使已頭破血流,筋疲力盡也決不退縮屈服。堅持,堅持,再堅持,敢於堅持到底的人永遠不會是失敗者。

狠的第三層含義是藐視敵人,面對突遇之敵,不知其功力深淺,必先存藐視敵人之心,方可勇氣倍增,揮灑自如。拳經云:起手不留情,留情不起手。

 

八、利

利就是利落,講究上下一體,內外相隨,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節節貫通,協調一致。一動則無所不動,一靜則四梢俱靜。與敵格鬥時指上打下,擊左示右,進則節節跟進,退則和身而退,勁整如一,渾然如鑄,猶如海濤擊石一般,轟然而起,轟然而落,乾淨利索,決不拖泥帶水。

 

山西戴氏心意拳 - 名家大師

 

戴隆邦 (創 始 人): 博采眾長,始無前人,創建戴氏心意拳:

戴二閭(二代傳人) :單挑白蓮教,皇帝親賜黃馬褂,六扇屏;

戴 奎(四代傳人): 穴點劉石兒,一戰成名;

高昇禎(五代傳人): 單身闖關東,劈拳懲暴徒,被稱為「義士」

 

http://tinyw.in/gFtg

 

=====================================================

戴氏心意拳是我國內家拳種之一。中國四大優秀傳統名拳之一。是一種保守、神秘、威力強大的拳術。俗語雲:「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內部傳承,很少外傳(只外傳李洛能先生,後創形意拳),至戴奎時才開始開放對外傳授,開始主要在山西祁縣地區流傳,現今社會信息、交通便利,隨著傳人思想的開放,逐漸向國內外傳播開來。戴氏心意拳傳承古朴,道理科學,實用性強。

  

1 拳藝窺探 

戴氏心意拳,亦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是我國武庫之中極為優秀的內家功法之一,幾百年來,此拳在山西祁縣戴氏家族中秘不外傳,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神妙莫測,將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論熔於一爐,是一門科學的內外兼修之武術。其功法順大自然客觀生化規律,以天地陰陽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論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現存三大著名三大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之一形意拳的鼻祖。內講究心於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為內三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為外三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

 

2 拳法起源

戴氏心意拳發源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雖然此拳在武林中威望極高,翹首者

 

戴氏心意拳樁功

甚眾,亦極富特色與傳奇,然而由於傳遞太保守,要求太嚴格,至今傳播不廣,僅限祁縣一地,而正真練習此拳者也只有幾百人而已,有大成者更是寥若星辰。由於受戴氏家族「只傳戴姓,不傳外家」的「家訓」的影響和制約,保持了古朴的拳術風貌。創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縣小韓村人氏,著名學者戴廷栻之曾孫,生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於嘉慶十四年(1809),享年89歲,他自幼嗜武,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一絲不苟,在武術世家的熏陶下,學文習武,全面繼承其祖師爺戴伯苗所傳的意拳,得意拳之奧妙,後承姬氏所創心意六合拳,並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戴氏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3 拳法風格

戴氏心意拳是「脫槍為拳」,意為從槍法中領悟出來的拳術。相傳為岳飛處習得。「槍挑一條線」。故習練此拳時也是走直線往復。戴氏心意拳主張後發先至,搶佔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

戴氏心意拳從創始後只傳家人,極少傳外人。(偶有傳外戚,李洛能是唯一的例外),一因此功不出則已,一出手非死既殘,祁縣有俗語:「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二因戴家後人基本靠保鏢護院,習武吃飯。故即使有傳,亦是皮毛。現河北形意拳傳人李洛能,當初求戴隆邦收為弟子,不允。李遂在戴家附近買塊菜地,日日往戴家免費送菜。終於感動戴母,遂傳功與李。然戴家身法(蹲猴勢)、心法皆未傳受,手法也只傳授了每招每式的一半,戴氏的精華完全沒有洩露。這也是現在外傳的形意拳為何與戴氏招式名稱相同,但套路截然不同的緣故。因此拳威力甚大,故戴氏傳人很少與人比手。即使練功也在四下無人,或者深夜時獨練。祁縣有俗語:「只見戴家拳打人,不見戴家人練拳。」

 

4 拳法套路:

手拳類:五行拳、 四把、十大形、十小形、閘勢、地盤、雙把、各種炮拳;

器械: 六合刀、六合劍、六合槍、六合棍、蛾眉刺、鐵筷子(乾坤針)等; 

 

5歷史名人簡介 

 

(一)戴隆邦 

戴隆邦,字興國,山西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生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於嘉慶九年(1804),為明清兩代祁縣名族。據祁縣縣志記載 :戴隆邦的先祖「戴光啟為明朝進士,曾任巡邊大臣,人稱戴巡邊。戴氏家族在祁縣境內「內有半座城,外有半架山」,人號「戴半城」,是祁縣首屈一指的世族巨賈。在祁縣歷史上,戴氏一族曾以官商一體,文武兩道,代有顯宦,而聞名於當地。戴隆邦因秉戴門「精忠報國,耕讀傳家」之訓,曾立志報國,致力於反清復明。如在家門書寫藏頭對聯曰「掃清惡習輩輩鑄武魂,啟明新規代代鍛文采」,意為要通過精研文武反清復明,精忠報國。後戴隆邦在安徽池州經商得遇恩師曹繼武,遂向曹氏學習心意拳,一學十年,技藝方成。後奉師命歸晉,途經河南洛陽拜見師兄馬學禮時,應邀寫成心意六合拳譜以傳世,時在乾隆十五年(1750)。戴隆邦傳藝於長子文良(乳名大驢)、次子文熊(乳名二驢)、妻侄郭維漢等。因戴隆邦對心意武學之突出貢獻,現其家鄉祁縣已建成「戴隆邦紀念館」。

  

(二)戴文熊

戴文熊,字葉夢,排行老二,乳名二驢,又名二閭,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小韓村人氏,系戴隆邦之次子,生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於同治十二年(1873)。戴文熊自幼隨父習武,兼攻儒學。因家傳之故,少年時即 以作風儒雅、武藝出眾而聞名於當地。後隨父在河南省社旗縣開館設開店,主營旅棧業,兼營鏢業。嘉慶十一年(1806),文熊子承父業獨力支撐「十家店」局面,時年僅29 歲。戴文熊為人謙遜,勤勉好學,即使是在成名後,仍不放棄對武學的探求。相傳,凡是以一口之理相傳,或是以一手之藝相授者,戴文熊均能以師禮相待。戴家人習慣將之稱為是「一口之師」,或「一手之師」。戴文熊曾叮囑後人曰「:吾家所學原出滴點,匯自百家,今幸賴高人指點,歡喜尚且不及,焉能嫌少以棄微?孰不知『涓涓細流以匯江河,塵塵積土以壘高山』。後凡有一口之理傳我者,抑或凡有一手之技傳我者,皆乃吾師也。」戴文熊原本家學深厚,又兼勤勉好學,遂技藝日精,拳匯八方,技臻無為,人號「神拳二閭」。世稱戴文熊保鏢從未有失,行走大江南北,亦罕逢敵手,商界素有「二閭之鏢行天下」之口碑,民間亦有「戴文熊的拳蓋山西,左二把的腳天下走,安晉源出口不用吼」之諺語。史學界又習慣將戴文熊與山西文水左二把、山西平遙王正清並稱為「華北三傑」。道光十六年(1836),有河北李洛能者慕名來到山西祁縣小韓村向戴文熊求藝。李洛能一面在祁縣種菜務農,一面拜在戴文熊門下習藝。因其種菜務農之技優於當地,故當地人將之尊稱為「老農」。李洛能在祁學藝歷時十載,藝成後亦隨其師戴文熊保鏢,後終成一代武學宗匠,人號「北方神拳」。李洛能主要傳人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賀永恆、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等。他們中多數人均系當世之武學名家。咸豐年間,戴文熊奉詔率弟子李洛能、賈大俊,溫老六等參與戰事,因屢建奇功,朝廷曾賜以黃馬褂以示表彰。文熊傳藝於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棟,河北李洛能,山西賈大俊、溫老六、朱熹、孫淑倫,山東鐵頭和尚馬培德等。

 

(三)戴良棟

戴良棟,祁縣城內人,系戴文熊之族叔,亦為戴文熊之徒弟,生於清道光十年(1830),卒於宣統三年(1911),曾任縣衙捕快,人稱「鐵捕」,有很多奇聞流傳於世。傳藝於子戴奎、侄戴鴻雄等。

 

(四)戴魁

戴魁,字明禎,乳名祥雲,祁縣城內人,為戴良棟之獨子,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於1951 年。自幼即隨父習武,朝夕不輟,同時,亦接受嚴格的禮制教育,文武兼修。戴魁曾為教師,為人嚴謹,沉潛內斂,端莊厚篤,功力深厚,德藝雙馨。約在上世紀20 年代左右,因膝下無子,始打破戴家「傳男不傳女,只傳戴姓不傳外家」之規,向外姓旁人傳授戴門秘技。主要傳人有岳蘊忠、高升禎、史雄霸、郭雲天、馬二牛、柳煥英、任大華、王步昌、王映海、段錫福、田九元(畹)等。

  

(五)王映海 

王映海,乳名桃園,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北堡村人,生於民國十五年(1926),卒於2012年初。自幼拜在戴奎門下學藝,並日伴其師左右,數十年如一日,朝夕不輟,技藝精湛,為人忠厚,居家簡朴,遠近聞名,傳人頗多。

  

(六)田如文

田如文,1939年生,山西晉中市祁縣曉義村人,其父田九畹先生是戴氏心意拳嫡傳戴奎大師弟子,戴奎先生晚年在曉義村聖宗廟居住,後搬到田九畹家養老至去世。田如文自幼跟戴奎先生一起生活,得戴奎先生丹田功真傳。戴奎去世後,王步昌、 岳蘊忠、高升禎等前後指點過田如文練拳,在眾多老前輩的指導下,田如文先生將戴氏心意拳技藝融會貫通,集於一身,至今已六十余載。田如文先生朴實忠厚、待人誠懇,功大藝高,近年來訪者絡繹不絕,均以誠相待,切磋交流,不保守,雖古稀之年,仍搭手發人,與之交手者無不心悅誠服。

 

(七)段錫福 

戴家心意拳第五代傳人,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城趙鎮朴村人,後居住在城內。生於1907年,卒於1982年,享年 75歲。段先生一生酷愛武術。他胸襟開闊、行俠仗義、虛懷若谷、德高望重,在武林界堪稱一代名師,深受眾人愛戴。段先生少時常模擬戲劇中武打動作自行刻苦鍛煉,十六歲開始闖蕩江湖,到處尋訪師友學藝。 十九歲時,其父領他拜在了戴家心意拳一代名師戴魁大師門下。從此,一直隨戴魁大師學藝二十五個春秋,深得戴家拳真傳,成為名聞三晉、包頭等地的武林名家。段先生一生剛直不阿,扶危濟困,行俠仗義。 現在,段先生的心血已結出了累累碩果,祁縣錫福拳社、榆次市正龍武館、陽泉市戴氏心意拳社都是他的門人創立的。段先生的門人像種子一樣已經撒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1278.htm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