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洪振快

 

日前,少林寺網站被黑,驚現「釋永信大和尚悔過書」,網絡世界一片嘩然。

 

黑客貼出的「悔過書」中列舉的釋永信被師父行正趕出少林寺等內容,是否屬實姑置不論,但少林寺「天價開光」、「高價香」、「高價出售少林武功和醫宗秘籍」等斂錢行為,卻都有據可查。像售價9999元的所謂「秘籍」,根本就無「秘」可言,內容在圖書館裡都能找到,所收《易筋經》也是直到清末才出現的糟糕版本。

 

有人說,少林寺和釋永信為人詬病,是因少林寺的商業化讓人看不慣。這種觀點低估了公眾的智商。寺廟需要生存和發展,有一些商業化的做法公眾可以理解。如果通過商業化的運作,使少林文化得以發揚光大,釋永信非但不應受到指責,而且該受到讚揚。問題只是在於,少林寺現在的這些行為,到底弘揚了什麼樣的少林文化?

 

少林寺在全國眾多寺廟中特別受到關注,完全是因其「寺因武顯,武以寺名」而顯得獨特的武術文化。今年6月,釋永信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的代表性傳承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世代相承」意味著兩點:一,它必須是歷史上的遺產;二,是沒有間斷地傳承下來的。按照這種定義,作為「少林功夫」代表性傳承人的釋永信,必須掌握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少林武術,而且技術水平非同一般。然而,釋永信的師父行正卻是個少年即目盲、不會武術的和尚。那麼,釋永信的「功夫」是從哪裡繼承過來的?這些「功夫」又是否具有「非遺」的價值呢?目前的少林寺,並沒有繼承下來多少歷史上的少林武術。

 

歷史上少林寺的確有過精湛武技,但它不是像電影《少林寺》所講述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那樣始於隋末,而是始於明代。隋末唐初少林寺和尚參與了一場軍事行動,有13個人因此立功,但這不足以證明當時少林寺已有僧兵、少林和尚已普遍習武。迄今為止,還沒有關於明代以前少林寺和尚習武的可靠史料。少林寺因武術而輝煌,是在明代,特別是嘉靖時期參與抗倭,一些武僧壯烈犧牲,其精湛武技被東南文人繪影繪色地描述,從而廣泛傳播。從史料可知,16世紀才是少林武術發展的輝煌時期,當時少林武技不僅精湛,而且已經形成了體系。

 

明代少林寺和尚能建功顯名,與朝廷的兵制有關,因為明代允許地方武裝存在。但入清以後,這種社會基礎已不存在,而且滿人當政,壓制漢人習武風氣,少林寺也就逐漸衰落,不過武脈尚存,一直到道光年間,還有朝庭大員在少林寺觀看武術表演的記載。但晚清以後,社會動盪,少林寺生存不易,僧人離散,習武只能是個別人的行為了。

 

到了1928年,少林寺因住持妙興參與直系軍閥與馮玉祥部的戰爭,而被付之一炬,事後寄身少林的僧人更少(釋永信的師父行正即是其中之一),且為生活所迫,沒有條件習武,很多武技也沒有傳承下來。之後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動盪,到50年代以後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少林寺內的武脈已經斷了,「文革」後寺內只剩十多個僧人,且基本上不會武術,即使會一點,也與歷史上那些精湛的武技不是一回事。

 

歷史上的少林武術,當然也有一些流傳到社會上。所以,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來說,當務之急應該是把真正具有「非遺」價值的少林武術,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而少林寺現在所宣傳的那些所謂「少林功夫」,與歷史上真正具有「非遺」價值的少林武術,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利用「少林」的牌子賺錢,那是「吃」文化,不是保護文化。筆者以為,公眾不會反對少林寺商業化,反對的是借文化之名,以假文化矇蔽世人,對文化缺乏敬畏心、愛惜心的做法。

 

當務之急應該是把真正具有「非遺」價值的少林武術,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少林功夫」與歷史上真正具有「非遺」價值的少林武術,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http://www.xgwl.com/hk/?action-viewnews-itemid-1277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