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義士之拳必須符合什麼原則:

1.身體平衡,不容易在移動中摔倒。一旦倒地,就會被一堆捕快撲上去施展巴柔緊緊擒住。而被擒住的話,則比死還慘,自己受盡酷刑不說,還要連累親戚好友一起死。

2.反擒拿,不能被人輕易用關節技抓住,理由同上。

3.在一群圍著自己的對手中找到可逃生的空位,並且衝出去。

4.為活命不擇手段。(沒錯,就是24如獲至寶地發現的無限制格鬥術)

5.簡單速成。

6.所用武器便攜

義士拳五寶之一:四平大馬

大部分義士之拳裡都有四平大馬,就算不是四平,也是馬步樁。李連杰演的精武門裡批評馬步樁,說那樣不適合起腿踢人,所以是死馬。那部片的動作指導估計是個李小龍迷+散打控,哪裡知道馬步樁的妙處?

馬步樁之妙,第一在速成。

義士們平時要工作養家,還要打扮成良民大大的樣子,自然不能像職業拳手那樣買了各種器材,公然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給官府看,這樣一來,大多數時候也只有晚上睡覺前能關了燈練一陣子。在這種前提下,四平大馬就是最快的增加平衡力和腿力,協調性的方法。

站四平大馬也沒啥標準和訣竅,就是按標準站到四平狀態,站到四平就啥都懂了。諸如「兩膝對稱撐拔,氣沉丹田,腰馬合一。」等,一句話概括起來都是四平狀態,說多了反而讓人糊塗。

練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明理後練拳,一種是練拳後明理。前者精細,後者強壯。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好處,嘿嘿。

有人也許會說「四平大馬這東西對膝蓋有害啊,是不科學的練法。」,義士們對此則回答說,眼前還活著最重要,讓科學見鬼去吧。

四平大馬之妙,還在於這是一種在移動時能時刻保持身體平衡的步法。拳擊的步法在打中目標時固然威力強大,但是在開始移動到攻擊到目標之前,身體都處於被他人一撞就會失重的狀態。這種步法是不適合群戰的。當然,義士之拳中也有高位步法,所謂的高位步法也沒什麼特別,就和田徑運動員的短跑/跳遠前的助跑差不多。但只要有人近身,就會馬上切換為馬步。

前言:AMAN和風雲生是兩個不同的例子,風雲生認為傳統拳法有其適應性,所以堅持在研究傳統拳法在現代擂臺上的應用,以及和西方技術的結合。AMAN則直接否定,認為傳統的發力方式在西方人厚實肌肉麵前不起作用。

對於適應性,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匹馬和一匹毛驢結合,生下的是騾子。雖然騾子可能比馬和驢都更適應特定環境,但是他們非馬非驢。

形意拳和拳擊結合,它們的產物可以叫形意拳擊或者風雲道,但是不能叫形意,也不能叫拳擊。形意拳和拳擊各有其對應環境,集合了一些精華的同時,必然導致其他一些精華的失傳。以傳承為目標的,則是形意,以發揚形意拳其中某些技術或訓練方法為目標的,則是風雲道。

AMAN所練的,則是散打,散打就是散打,不是別的東西,他說他練過形意拳,但只要他用的教的研究的練的不是形意拳,那就等於沒學過。把兩者扯到一起,也只是騙騙外國人吧。

題外說一句,85年左右我還是兒童的時候,曾看過AMAN對張建國的散打比賽。因為某些緣故,有深刻印象。一轉眼二十多年,物是人非,真是讓人感傷。

題外話說完了,繼續說義士之拳

義士之拳的第二寶:是王八拳。

對於一般沒受過職業訓練的街戰者來說,為什麼本能的用王八拳?因為王八拳是一種殺傷範圍大的拳法,只要在手臂範圍內,都在扇形攻擊覆蓋下,只有整體下潛躲閃才能躲得過。而會使用下潛躲閃的人一般都是受過職業訓練的人(會使用腰腿力),常人無非就是硬抗或者後仰躲閃。

王八拳能保證在自身訓練時間較短,而又面對大批平庸對手時,有相對較高的命中率。而殺傷力問題則用武器來彌補。

《殺破狼》裡吳京手持一把短刀來使用長拳。動作設計者是個明白人。但最適合長拳的武器不是短刀,而是峨嵋刺,T字短拐等。一個王八拳擺過去,對方低頭閃過了後,還能回手再擺一下或者順勢舉起往下紮砸。一個回合能攻擊好幾次。如果配合馬步移動還能造成一次出拳橫掃幾個目標。回步又橫掃或者突捶其他目標等。也許你這種橫掃幾個目標的拳法殺傷力不夠大,但卻能起到「盪開陣腳」的地步。在橫掃的過程中,對手誰是最弱的,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用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局面來比喻一下,三英戰呂布描述的不是軍陣,而是小群毆,呂布單對單未必能絕對搞定關羽張飛,但是依靠赤兔馬的移動和力量,卻能和他們兩個打得不落下風。等到劉備上陣,形成合圍,呂布移動就有了困難,但劉備三人組中最弱的劉備還是成了呂布逃跑的突圍點。

這個突圍法,是義士之拳的第三寶:衝撞

義士之拳中有很多沖捶類的拳法,沖捶之後還有靠撞的小動作。

沖捶的原理和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上半身硬梆梆的,把手和身體化為剛體,利用下身的快速移動把這個剛體向對手捅去。這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簡單速成,無需悟性。

琉球人的空手道也是義士之拳的傳承,他們最喜歡召集一大堆學生把這樣硬梆梆的一個正拳練上N久,只有入室弟子花錢買了黑帶才教身追手的破甲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有時不需要精深,只需要夠用就好。一名義士如果能用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技巧在人群中衝撞出一個缺口跑掉。就是撿回了自己的命,撿回了組織的命。撿回了紅花會千千萬萬弟兄的命。

這類不精深但是好用的拳還有很多精髓,例如「唯快不破」。人的反應神經最快的時間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擊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麼對手怎麼辦呢?還是可以破,因為可以觀察對手的身體變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腳步,可以判斷出提前量。而大部分普通人出一拳至少要1秒,那些沒時間進行職業訓練的義士估計不會比普通人好到哪裡。但是他們卻能做到超越對手的神經反應能力,避開對手對自己的身體預估來對對手進行打擊。

待續,看看有沒有兄弟猜到義士之拳中的「唯快不破」是如何解釋和應用的。

唯快不破

在說這個技巧之前,我先埋下伏筆。說一下別的東西。

1.李小龍的截拳道創立時期,李小龍主要的交手對象為中國南方的武師而非外國拳法,而李小龍的拳法架勢非常特別。在這裡估計沒人不瞭解截拳道的架勢,就不重複了。

2.清末,埋藏數百年的戰場之拳太極形意等紛紛重出江湖。和八卦掌一起橫掃北方武林。

3.王薌齋認為形意拳有不適合環境的地方,於是對形意拳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其獨特架勢為前手遠遠撐抱的矛盾樁。

上述拳法在當時雖不能說中國無敵,但是卻都是一方豪強。至少都是公開接受挑戰的。而且挑戰者眾。證明其是有實戰作用的。

但這幾種拳法到今天則再也不能橫掃一方,為什麼呢?

繼續扯

義士之拳故老相傳中常說「某招可破某招,某招可克制某招」。這些話,練現代搏擊的人自然都不屑一顧,但是在 一兩 百年前,這些話是誰都不懷疑的真理。

原因就在唯快不破,唯硬不破這八個字上。

上文說到人體反應一般最快就是0.2秒,義士們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紛紛退出江湖,成為「技擊家」,作為技擊家,一般對手就是單體攻擊為主,雖然還有群戰套路傳下來,但是較技時一般不用群戰套路,而是用門內秘傳的「獨門絕招」

需的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絕招,只有對方破不了的攻擊。要對方破不了,只有更快。

在肌肉能力有其極限的情況下,最快頻率攻擊對方的守則如下

1.動作儘可能小,避免對手預讀後躲避,小動作也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純靠手法襲擊對方面部脆弱器官,身體不參與出力。另一條是手先動,身體到最後一刻才參與作功。

2.發力距離儘可能短,距離 2米出手,就算再快也要0.7秒才打的到對手,距離10釐米出手就算不快也只要0.1秒。

3.減少自己出拳時花費的思考和計畫時間。

南方之拳術家相角,則一二手,多亦不過五六手,勢均力敵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時力竭罷角,或重整旗鼓,相與複角,曾未有角至若干手,尚不分勝負者,此其分別之點,在北拳尚氣勁,南拳則不然,純以技巧勝,功夫不到者無論已,有工夫者,其氣勁不必驚人,然出手必能創敵,角時多不施展門戶,臨時落馬,意到手隨,每有勝負之分,非特旁觀者,不知所以致勝之道,即被創之人,亦多不明敵手來去之路。

前言:東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說某男失戀後遷怒,殺了他的教授,東方思維是:「如果他沒失戀,就不會殺人了。」西方思維是「幸虧那女的沒嫁給某男,不然也 和 教授一起被殺了。」

這兩種思維都是對的,也都不對。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麼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我培訓一批新下屬時,常用一個手段,就是問對方認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擊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經過鍛鍊對自己速度比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著碼錶給他計時10秒,讓他盡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數次數。結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達到12次以上,受訓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數的次數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來的。

這個鼓掌的原理,包含了許多純技巧上的武學至理,例如什麼同動近取,截拳中途,本能出擊,貼身發力等。當然,這些只是博大精深的武學中的一個局部。但人都有走極端的時候,大約在清代中後期,中國拳法在整體上就走向了這樣的一個極端。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只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猛插,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克制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只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隱藏多年的戰場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殺三方。並不是戰場之拳在街頭打起來一定真的比這種義士之拳實用,而是因為「殺人時代」過去了,「比武時代」開始到來。在徒手比武中,因為前提是被對方輕攻擊擊中非要害部位不會死,那麼戰場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戰場之拳最擅長的就是用整勁使對方的鋒銳(長槍或鶴啄手,砍刀或虎爪)的攻擊偏移,使對方不能連擊。例如形意拳的整勁硬打硬進,八卦掌的閃擊,太極拳的纏絞。這些隱藏拳法的重出江湖,為一味追求「唯快不破」的武林帶來了一片新的氣息。但也是真正的戰場之拳,義士之拳失傳的開始。當戰場之拳,義士之拳用於和平年代的比武,他們就像被閹割後的動物,只能發出瞬間的光輝了。一旦有其他更適合和平年代比武的拳法出現,這些舊時代的拳法就必然被淘汰或掛羊頭賣狗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制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公然聲稱「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當時也未嘗一敗,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對手主要是古拳法,他所發明的矛盾樁也是一種專門破解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勢,重心後傾,前手遠撐不讓對方近身,後手和腳等待機會給與打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卻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李小龍的截拳架勢則是側身對敵,用低端截踢控制距離。等待機會給與重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但也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所謂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以無法為有法」其中透露出來的資訊,就是「用最適合環境的打法去在這個環境裡打」,在散打擂臺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臺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在這個和平年代,最實用的拳法就是養生。如果以泡妞為目的,最實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帶I),如果想要保命,則最實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點,讓自己迅速進入環境,進入角色。
空拳老陶的拳法可以說威力一般,看老陶體型也很疏於鍛鍊,但是我相信很多專心練習XX拳的人打不過他。原因無它,因為他沒有「心理盲點」。這個心理盲點則是專注於「XX拳」「XX擂臺」的人最致命的地方。
替老陶打了一下廣告,這傢伙應該付我錢。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