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大教授 彭明輝〉

這個社會裡有許多人的財富已經多到三代也用不完,卻還是拚命追求財富,甚至付出自己和員工的健康也在所不惜。所有人都知道金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何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自已絕對用不到的財富?如果你去訪問這些人,大概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他們追求的是自我實現,財富只不過是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表徵,而非人生的目的。

但是,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為何要用財富來作為表徵或衡量的標準?像財富這種身外之物能跟自我有什麼關係?其實,生前用不完的財富只有一個具體的意義:它表彰了一個人外表上看不見的某種「能力」。這個社會迷信學位、頭銜和權位,其背後最根本的動機,還是想藉此肯定自己比別人更有「能力」。問題是,假如一個人一定要藉著別人艷羨的眼光才能肯定自己,這豈不正巧彰顯了這個人只有外表而沒有深刻的內在能力,因而無法靠自己來肯定自己?

真正的「自我實現」是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可能,使它們變成自己可以掌握、可以隨意運用的能力,而不需要炫耀或他人的艷羨。譬如:當一個人充分實現自己在文學、繪畫、工程、科學或音樂方面的稟賦時,自然就可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滿足。它只跟自己有關,而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它帶給我們的是自足的喜悅,而不需要眾人的掌聲與鎂光燈的照耀。它是使自己成為「更值得自己肯定」的人,而不是整天巴望著別人的肯定。

更積極地說,「自我實現」讓我們有能力看見這個世界更深層的一面,因而有能力跟這個世界有更深層的接觸。春天來的時候,有些人可以從空氣的濕潤、陽光的柔美、草地的芬芳,乃至於隱匿在草叢裡的小野花而全面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但有些人卻對這一切毫無感覺。面對歷史上豐富的人文遺產,有些人可以從音樂、文學、美術、哲學裡感受到曾經激動過前人的各種人性苦難與尊嚴,深刻地體會到人性的各種內涵,但是有些人卻對此一無所知。

很多人以為我們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獨特的世界裡。不同的樹有不同的枝葉、姿態和花卉,因此各有獨特的風味、神情。我常問清華大學的學生:校園裡你最愛的樹木是哪幾棵?位置在哪裡?很多人想了很久都回答不出來,這才警覺到:來清華大學已經快四年,竟然從來不曾注意過樹木的存在。我會提醒他們:如果你不曾注意過它們,它們在你的世界中就是不存在。同樣地,如果你對柏拉圖的著作、托爾斯泰的小說或普契尼的歌劇沒有任何感覺,那麼它們在你的世界中就形同不存在。

每一個人都有它自己一個獨特的世界,那個他的思想所能理解或者情感所能體會的世界。自我成長或自我實現的真諦,是去發展我們在思想或情感上的能力,使得我們所能感受、理解的世界因而擴大、加深,讓我們跟這個世界有更全面而深層的互動接觸。在這個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過程裡,我們發現這個世界最動人的一面,發現人性的高貴與尊嚴,也發現人性的委屈、無奈與卑鄙,從而學會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以及節制自己,使自己從衝動的奴隸變成慾望的主人。

通過我們對人性廣泛而深刻的體認,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別人對我們的尊重與愛,不再只看見異性的外貌,或者把異性當作滿足自己虛榮心與慾望的工具。我們也通過這過程而體認到無辜者的痛苦,感受得到他們的迫切需要,甚至不由自主地想去幫他們緩解痛苦,並且成功地找到有效的途徑。

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更透徹地看見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作為減少這個世界的痛苦,讓它變得更美好,而我們則在這過程中充實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跟這樣的自我實踐比起來,財富、學位、頭銜和權位都更像是「身外之物」,跟最有價值的「自我」無關。財富和權位若用來濟貧和改善這個世界,就可以發揮它的積極意義;學位與聲望若來自於自我成長的副產品,實至名歸就沒什麼好質疑。但是,如果看不到這些事物的積極意義,只是一味盲從地追逐,用以滿足個人鄙薄的野心,成全人性中最卑劣的成分,則不但無法使自己在人格上變得更可貴,也無法使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變得更美好。這樣的人生不具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就沒有道理被稱為「自我實現」。

真正的「自我實現」是發揮潛能中較好的可能,並藉以節制較不好的可能,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值得自己肯定與尊敬的人,而不是成為人人艷羨、嫉妒卻又鄙夷或痛恨的人。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