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出武林迷宮---徐谷鳴

我的母親喜歡讀武俠小說,所以我自小就受到這方面的薰陶,在中學班裹又有四、五個知己都是武術愛好者,硯在回想起當時下鄉學農勞動,晚上睡在一起半夜大家相約起來盤坐練氣功,結果又一個個都練睡著了的情景,不禁感歎當時之天真可愛,天然活潑,可惜歲月催人,轉眼我已在武術界混跡有年了,有時目睹中國武術界中自私自利,落後保守之弊病,禁不住心潮起伏,許多明知冒天下之大不諱的話,又不能不一吐為快。

記得一九八四年我返鄉跟師伯蔡祖榮學抱月刀時他曾講我:你對功夫是迷進去了,但是迷不出來,他還講中國許多人練功夫都是迷進去,迷不出來,也就是不通,通了就迷出來了,幾年來這句話一直在我耳畔迴響。因為他講我迷進去了,總是被他講對了,記得我練拳時每到星期六晚上就睡不著,有時半夜二、三點就跳窗出去步行二小時到市區復興公園,或人民公園等開門,那時上海公園五點三十開門五點左右已有人在門口壓腿等開門,為的是不漏掉看一些不願讓人看到的好手及奇門異派,因為跟據我的經驗,一些好手在人一多的時候就不練,當時我對上海每個公園有多少有名的老師,教什麼門派都瞭若指掌,如數家珍。也由此見識了一些現時已不能多見的真正猴拳,不如今日之猴戲、太乙金剛拳、猿猴通臂、湯瓶七勢、太祖長拳等,那時我對功夫著實是夠迷的,但是蔡師伯講我迷不出來?我當時問他怎樣能通了,迷出來,怎樣才稱通了,這二個問題他一直沒有回答我,也就一直回繞著在我心頭。

有時我會想我們練功未就好像爬山,爬了一山又一山,一山又比一山高,只有爬到最高山的頂峰,也許那就稱通了,有時又想中國功夫有近千種,每一門都有氣功、拳套對練,器械、細分還有操手、排打、基本功、抖大杆子,帶份量練拳,也許每一樣都練到了就稱通了,或者說像我的心意六合拳老師于化龍所說的到了想怎麼練怎麼練,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我還加一句想怎麼編拳套就怎麼編,是否就稱通了呢!我至今還不知道。

我有時把自己修練功夫,好比作鑄劍,好的劍要十年磨一劍、必須放在火中毀,水中淬,錘下打,石上磨,而後才能冷森逼人,削鐵如泥,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品質拳術中稱功當然隨便錘幾下鑄出來的劍品質就差,一碰上好劍自然就會斷了,所以拳中諺雲:力不打拳,拳不打功。以舉重、挑擔、拉車等具有蠻力,粗莽之力的人與懂摔跤、武功的人比試自然手足無措,傾跌當場的,就如一蠻牛與虎相鬥,牛力雖大且持久而不能運用於四肢遇虎之靈活則必敗無疑,這是力不打拳(拳指技術、方法、戰術、戰略等)的一個明證,但一個武術家雖具有蹤跳騰挪,兔滾鷹翻,貓閃狗躲之技,遇到一個有功夫的人,俗稱藝上身,硬不如人家,沉不如人家,內功又不如人家,則又如蜉蝣撼大樹,猿猴與熊鬥了,猿猴之蹤跳騰挪,手腳敏捷非不如熊也,但熊有掌沉如山,爪利如勾,身硬似鐵,則猿猴之功不若熊非敗不可,此又拳不打功一明證,所以攔手門首重功夫之訓練,如有了功夫則藝上身,則動起手來自然一功降十會,功夫在身勝籌在握心中不慌,這就叫藝高人膽大,試想我內氣比他足,手腳比他硬、快,力量比他沉雄,柔、松、粘、脆各方面比他好,運勁上身不畏刀斧,氣貫指掌,力能斷碑,那面對敵手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勝他不是靠僥悻而是靠功夫,這樣自然膽就大。我在二十多年練拳教拳的過程中總結出十個字,這十個字不是拳術中常講的手、眼、身、腰、步、膽、識、氣、勁、神十個字,而是氣、硬、勁、沉、脆、粘、松、裹、擰、撐這十個字,這十個字就好像鑄劍的十個步驟要一層層去煉,要經常反反復複的練,那一層功夫不足就要多練那一層,這十層功夫都練到了則雖如太極拳之溫良恭讓,亦足以斃敵於當場,否則欲以太極拳去一試高下,只怕是以卵擊石有去無回,四兩撥千斤之神話反供不識者作白日夢而己。

一是氣,這十個字中氣學為先,沒有氣就不要談功夫,也不要談與人動身,自己連睜開眼皮的力氣都沒有怎麼能跟強敵作生死之搏呢,所以練功夫首先要練氣功,這也是許多門派把氣功作為入門第一課,中國武術博大精探,氣功也種類繁多,近代有按不同的研究方法對氣功進行不同的分類如有以身體姿勢上分可分為站功、坐功、臥功與行功。以形態上分可分為動功與靜功兩大類。以功理特微上分,可分醫學氣功、武術氣功、佛家功、道家功、儒家功及方術派氣功,以修持方法上來分,可分導引類、吐呐類、意守類、冥想派、周天派、自然派等,以修持效果上又可分焉性功、命功兩大類,我把攔手門氣功作一下分類即,靜內氣功、靜外氣功、動內氣功、動外氣功,這四類氣功有共性也有各性特點,如攔手門的童子功七式,也叫桶子功屬動外氣功外在氣功的一種,這種氣功如同心意門的噴意式與恨天無環式一樣是練的時候動的,吸氣緩深勻,呼氣時急驟噴氣且丹田鼓出,主要作用是使髓內如車胎一樣打足了氣,在散打中保護內胎機體免受損傷,另外攔手門的二郎擔山式屬靜外氣功一勢,如馬步兩手側平舉如擔物,時久自感沉重非凡如擔兩座山在手故日二郎擔山,因不動故日靜,因不意守及走周天純任自然故日外,此為攔手門靜外氣功一勢,其作用為調動內氣、增強元氣、理順經絡、調動真氣、調動經筯、增強內勁、使天人結為一氣,在武術中的作用焉沉、及耐久力、根基牢、手臂沉實,為攔手門不傳之秘。

另外靜內氣功,攔手門有坐、站二種,周元發、我師秦仲寶都精於此,坐式有扶膝坐凳樁,疊手坐凳椿三勢,站式有雙手合抱之棍元樁及五技梅花樁,此五樁為劉萬福所授不如混元椿得氣快,練時要意守丹田並走周天故曰靜內氣功,此功法主要著重增強內氣,打通經絡,訓練神經系統,在散打中能靜而不慌毛,能反應快如觸電,渾身如火燒,並能用於發放外氣治病及感知別人的內氣與疾病,產生出所謂特異功能來,此又非年輕且又用功深的人才能引發出這種特異功能來,最後一種是動內氣功,其區別於動外氣功是呼氣時也緩勻深長,主內而不重在氣的噴發,攔手門太陽氣功即屬此種,至於攔手門的蛤蟆功及狐狸吞月功雖用口噴哈氣,仍屬動外氣功的一種,這二種功法天津攔手門尤精,故天津多鐵襠之武術家,劉萬福老師在美三藩市也曾表演過此一功夫,動內氣功主食氣,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增強呼吸能力、治病長壽,且增強內氣在體內的運行能力、故氣為武功之第一重要,如為散打所需,則練二郎擔山及桶子功二種即足夠了,不過功無止境,你硬他更硬,你氣足他氣更足,所以欲求武功登峰造極仍需四種都練且活到老練到老也。

第二個字是硬,我對硬的看法是,硬即如金屬刀斧!皮厚骨堅,雖被擊如隔靴搔癢渾然不知,而擊人則如刀斧鐵棍,總是對方受傷,所以武功中硬是很重要的,而硬與氣沉又分不開的!無氣則疲軟,不沉則硬而無成,攔手門歷來對訓練有兩種方法,一死一活,死法為以綠豆袋,袋如手臂內裝綠豆鐵沙之類,日日排打己身各處或以牛角刮肋刮胳骨,另一以兩人對操如磕股膊、逃滑閃又叫挑花扇的皆由音誤而來,中而得硬,由於綠袋挑打及敲樹,插樹等法雖然能硬但卻不能兼得沉勁,所以我在三藩市訓練學生中又根據攔手拳,心意六合拳,西涼拳,通背拳的一些拳種的拍擊自身動作剖編排打十式,這十式每式排行三至四處地方,連走步也排打其中還暗藏用法,以腳脛腳後跟大腿骨一直排打到肩肋頭,我發覺這種排打一不需對手助練,可以一人單獨進行,又能在排打中練到身法步法及有多大抗打擊能力可以拍擊多重,兼得臂的沉勁,比之綠豆袋排打又不枯燥無味,學生們練,都很喜歡。

第三個字是勁,攔手門研究的是一個彈震勁和脆勁,彈震勁須如落水狗上岸,渾身一抖之抖動,這種勁必須渾身上下協調一致,勁起手腳,發于丹田,送於手稍,擊中後有一種震顫及滲透性的打擊力,傷人最重,不過由於這種勁非練到氣、沉、松柔、脆、撐,幾層功夫都到家的話,不易有這種功力與功夫,普通一點的即是脆勁,脆勁如鐵錘砸核桃一砸粉碎,脆勁有滲透性能打入內脈,但沒有震顫性所以容易練一點。攔手門中練到有彈震勁的我只有見過楊巠夫一人,其它的都脆勁而已,這二種勁都必須由單式單操而來,如撐拳中之每一式都要拆開來單操,單發勁,直至渾身上下協調一致,一揮拳,一踢腳都是渾身之力方為成功,與太極之一動無有不動有相同意義,在每一招中不光是肩背的大肌肉群做功而且能調動全身所有各部份相聯的肌肉都協調性的參加完成這一招式的做功,即能取得最大的能而爆發出最大的勁來。在一招中越多的肌肉協調約參加做功則這一招的活量就越高,威力也就越大,以至有自己練拳發勁,旁人不敢正視,靠攏之感,不練發勁是不會產生這種能量高度集中,迅速分散的彈震勁和脆勁的。在攔手門拳譜中有一段論勁確實很有參考價值。

論勁
擔挑負販之人,其力反及於擔肩不能運達周身故謂之力。技擊家能運周身之力,一手一足或一指之端故謂之勁,勁有透勁,而力無透力,勁有彈力而不能持久,力能持久而無彈力,常見以掌拍擊破瓦者,能使其上一塊不破而其下皆碎之,有顧汝章之照片為證,但若使木棍等物擊之則不能如此,故力無透力,販夫走卒日負百斤往來百里拳術家一發手便能使跌尋丈,故謂之彈力即是勁。

第四個字是沉,沉與重仍是有區別的,體重之人出手不一定沉,攔手門要求練到體重並不增加向沉重二程度增加,這裹必須對沉要有深刻的認識,首先在散打中如果能打合力則沉,則出拳時有100斤重力我迎上去打交叉拳則我100斤之力能產生200斤之效果則沉,這種沉並不關本身功力是借力打人的一種沉,我稱之為外沉,而有關本身的沉則主要有兩種我稱之為內沉,一種是凡出腳揮拳都憑藉身力,在我任何一部位接觸對方時都有如整個人重量壓在這一接觸點上使對方感到沉不可擋,心意六合拳稱渾身全到無攔擋,如攔手拳中一式泰山壓頂如當橫崩拳剛接觸到對方身上任一部位時,面前足仍在空中向前下方踏,則這一接觸點上就壓上了我身體的份量。如我足已踏實則反為一臂之重量而已,另外如拳中抽打沖天炮一勢過借的蹬腿、送胯,身體的前衝力則此時拳去背後有腰胯腿的支持幫助,其力量自沉重,西洋拳重量級冠軍泰森每擊能使對手跟蹌後退,即是藉的蹬腿、送胯、轉腰、甩臂、身體盡力前沖的方法,即是在身法運用上產生出沉的效果。第二種內沉,則是在本身肌肉收縮上產生出沉的效果,我們都知道一個死去的屍體是很沉重的,因為肌肉僵硬的緣故,即你移動屍體的每一部位等於移動他的全體,也像一斤木制傢俱一樣,您要抬起一隻腳,就像抬起幾乎整個傢俱一樣,所以如果我們在拳或腿擊到對方身上時能把肌肉緊一緊,在短暫的一瞬間僵硬一下然後即刻鬆開。那所產生的沉重感,就要比死屍的沉更沉,這是一種活沉,是本身肌肉經過訓練後產生巨大收縮力的沉,這種沉與體重關係不大,但與肌肉的素質關係密切,在運用時必須遵循鬆緊松的原則,即未觸致前松,接觸的一瞬間緊一緊,然後又即刻恢復到松的狀態,第一次松是為了能靈活快速,緊一緊是為了產生沉的效果增強殺傷力,接下來再松是為了須於變化及下一次發勁。

在沉與硬比較上我以為沉能克硬,沉比硬相對則更重要,在雙方敲膀子時對方雖硬如鐵石但要懂在接觸之一瞬間緊一緊肌肉,特別是背肌助肌,使整個身體渾之一體,則很容易把對方蕩開去,而不能損傷對方,至於訓練的方法有許多,抖大杆子、帶重量練拳、站樁、二人對練都是最常用而且見效的方法,以前我一直對王薌齋的一句話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理解,以為我天天縱跳騰挪、打拳踢腿,流汗出力會反不如那些站著不動練站樁的人,可是現在對這句話的看法有了改變,確實有許多拳術中功的品質是非大動所能獲得的,大動如拳,不動為功,拳不打功前面已說過了,不動只外面不動,內面還是在動的,當然如果大動,小動不動都練的話,自然就更上一層樓了。但站樁能產生、氣、精、神、沉、疾、勁、那卻是肯定的了,總之欲求沉的品質。須向技術上的沉、身法上的沉,與渾然一體的沉這三方面去探求,練功方法也可以自己創造,不必拘泥于古人。

第五個字是脆,在很多拳術中都研究一個脆字、能脆即能快,如通背拳、劈掛拳、翻子拳等有用,雙拳密如雨、脆快一掛鞭來形容翻子拳的,在天津的攔手門也都兼練八極、通背,所以脆的特點也很強調,脆就要求一錘子定音,不拖泥帶水,和粘正相反,所以攔手門要求擊敵時脆快沉破,破敵時能粘能纏,脆和粘在訓練時必須分開一層層練,但還是可以集脆和粘這丙種相反的品質功夫在一身的,如操拳中捍子手掛子、捆手則要求粘、而撕掌、泰山壓頂、搗打則要求脆。在一九五二年全國散打比賽中劉萬福與其師兄張文慶,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散打比賽中多次獲第一、三名,劉在避開了張文慶的一招後、擰腰抖手即是一個側泰山壓頂打去使出了一個脆字、結果張文慶閃避不及左眼角打腫視力受影響敗下場去,使劉萬福獲重量級散打冠軍,脆的訓練方法有弓步甩手、弓步拋鍾、抖手攀花、虛步泰山壓頂。單操總之能放長擊遠,出手如鞭有彈性、不僵硬才稱得上一脆一字。

第六個字是粘,攔手門以剛為主,在套路中很少呈出有粘的味道來,但在傅采軒祖師著四大名操論中談及:其中橫、豎、短、沾、粘、手法波折奧妙,勁力純青,剛柔相濟、身手運用驚人,提到了粘字,周元發老師在序言中也提到:其動也若狂瀾,然而開展而求緊湊,非纏至小手型而不為功,攔手門中的小手型即是粘柔的產物,所以粘在運用中屬於一種短兵相接時的武器,脆快卻是遠程大炮拒敵於門戶之外,粘的特點在中國諸門派中首推太極拳,其它門派如六台八法、八卦掌、孟某的上海綿拳曾在太極正宗一書中提到過的非蘭素貞的綿拳,也都有,但以太極為首,所以太極拳論中講粘連沾隨不丟不頂,粘常與柔相關,非柔不能粘、粘柔的最大好處是使敵人攻不到自己要害,而自己則同時可以攻擊敵方,我常將二人對練比作二軍對壘,敵方進入我軍陣地,即對方進入我可擊到的範圍,我方即以大炮轟之,即如我之長拳運腿發之對方,敵方仍進則成短兵相接,故防守還擊雙方接近則拳腿交加成短兵相接狀,敵方一小部已穿過我方防守進入我後方縱深地帶欲奪我指揮部及拔旗,對方拳或腿漏過我防守接近我要害頭心腹部位,此時往往有二種情況發生一種是指揮部堅如磐石攻不進去,即此人身懷鐵布衫金鍾罩橫練功夫,擊之不動。

另一種情況是指揮部邊轉移邊通知自己部隊進攻敵中心,此種情況即太極拳的好處,其將會被擊部位,能隨敵拳向來勢而轉化之且同時出拳順勢反擊,這就是粘的好處。因為雖身穿鐵布衫功夫也有被擊破的一天,所以攔手祖師傅采軒常講,雖身如鐵石,動手時也須如處女不能隨便讓人觸摸,即強調一個粘字,所以太極拳功夫高深的人,雖遠程大炮,短兵相接之時候不如通背翻子來得猛然,但當對方突破防線眼看得手之時,之轉稱粘化同時防守反擊卻比其它門派來得精湛得多。太極之粘訓練多由二人對練推手中而得,攔手之粘也須由二人對練八打及對打對纏對壓對推等對練中而得之,在套路中操拳偏剛,攔手拳偏柔粘一些,當然如非功夫深也不敢讓敵深入粘而擊之也。

第七個字松,松是脆快的前題,能松柔才能脆快,攔手門中強調松與柔相結合,所以也可以講是松柔,並以柔為主的松,柔只有與松相結合才不會僵,美國有許多人重視拉韌帶、彎腰腿,他們的柔韌性可說是很過人的。可是一練起拳來卻仍然很不協調僵得可怕,是因為不懂得松的緣故,所以練拳的人不能練舉重,指舉很重的重量,否則就會產生象牛一樣的蠻力,而相距松字就更遠了,但過份松柔則成軟弱,這在許多練太極拳的人中可以找到例證,松柔中沒有沉硬的支持就不能稱剛柔相濟,在實戰中也只能拳到用時一場空了。在訓練松柔中要重在精神意識上的松柔而不光是肢體的松柔,拳術中所謂一枝動百枝搖,就好像風吹楊柳,決不會光一枝動的一定是百枝搖的,這個百枝搖也同太極的一動無有不動同理,必須是以松柔為前題的,而以內動丹田發動帶動外動為高,所以攔手門訓練松柔一是強調重意勝重形,不能不重形,二是以內動帶動外形,方法有十三太保,大鵬展翅,獅子玩球等幾十式,其中攔手門十三太保傳自天津劉萬福,但經我和他共同改編成,新的十三勢對松柔具有一定幫助。

第八字為裹,裹字在太極則為涵胸拔背,而涵胸二字最易引起讀者誤會而產生出許多凹胸駝背的太極拳忠實信徒來。心意六合拳和欄手門則強調一個裹字,即要求裹而不漏,兩肋肌肉能前合而裹住兩肋,裹的作用不但能使身硬如鐵且能氣沉丹田、精神能提得起,所以裹的過程中仍不能忘拔頂垂肩,欄手門站樁設架決要第一句即講拔頂鬥乳背要箍(裹),操拳中第一式開門式即並裹的典型架子,總之如能在練拳散打中,做到拔頂垂肩氣沉丹田裹也在其中了。

第九字為擰,擰的作用主要有二,一在纏拿中帶擰則增強殺傷力,如操拳中迎風穿袖一式,如左手帶拔則敵易滑脫,如左手穿袖帶擰別敵不能逃,且敵右內臂受傷而不能舉,二在練拳中帶擰,包括擰臂、擰指,則各部肌肉更長產生如蛇身似的扭擰彈性來,主要訓練方法是兩腳開之,兩手平舉,兩拳由前向後旋擰五指緊擰,二臂旋擰如蛇身纏樹,日久自然能指如鋼勾,臂如皮條長而具彈性,攔手門很重視擰的訓練所以不但有擰罎子、擰筷子、擰木棍等借助工具的訓練方法,在擰拳中一開始的幾式如開門式、杆子手都是兩臂以擰為主的拳式,目前三藩市我訓練學生擰勁主要有五式,對增強指掌與兩臂的內力確實效果卓著,而在實戰中,有一次我反用一招右手抓擰對方右側胸肌,對方即頓失戰鬥力,而避免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打門。

第十字為撐,撐即指撐筋拔骨,主要訓練方法有天津的舒筋四式,上海的達摩掌及練拳時的轉頭變臉來達到撐筋拔骨的效果,我有時也以易筋經及其它門派的一些伸筋動作來輔助訓練,撐筋拔骨的作用不但是使自己出手更長,可以克服練拳中抬肩縮頭的弊病,而且具有增長內力及沉勁的作用,使自己的勁更能力透四梢,而不會被自己短緊的肌肉拉回去己發出的勁,所以許多門派都把寒肩縮項作為一病,而經過撐筋拔骨訓練的,特別是一入門即重視之,就很容易在練拳中做到拔頂垂肩,如果一開始練拳老師不注意調養你的拔頂垂肩,日久養成了抗肩縮頭的壞習性,再改就很難了,在這方面我是有很慘痛的教訓的,所以攔手門又有脆、脆撐之說,即脆了還要脆再加上最後的向前撐一撐,這樣威力就更大了。又有溜打滑撐、閃展騰挪及弱撐硬吊之說,即敵手弱我剛勁撐進,敵手剛我別攔吊瀉力。

總之這十個字即是十種功夫,每一種功夫都是要下苦功夫去練的,而且練的方法也不限於以上介紹的,其實各門派甚至摔跤都有不少好的基本功的訓練方面可以借鑒,所以讀者如見好的功法仍可兼學並取,練怯在文章中總難講清,所以我們也錄製操拳及練功法錄像帶以後出版可供參考,俗語說:千招會不如一精,這一招精當然指的是有威力的有功夫的一招了。又說一力降十會,也是突出功夫的重要性。但是否就不要拳不要招式了呢,也不是,若拳招無功就如鷹無利爪,蛇無毒牙,但若功無拳之助,則如利斧無柄,長矛斷杆,而不能充分發揮其威力,所以拳諺雲:光站不練蠻如牛,拳與功乃有相輔相成之作用,讀者不可偏廢,否則雖有一技之長,終難入登峰造極之列。

在結束本篇序言之前我還要特別強調二點,一是要打破門戶觀點,敢於破除迷信,不盲目崇拜偶象,活到老、學到老,不做拳的奴隸,書的呆子,要能活學活用,博採眾長。二是許多人把練功中苦字放在第一位,提倡苦練出人材,但切記苦練不等於傻練,我以為要在練中多思,只有思考社會才能前進!只有思考中國武術才能有前途,藝術才能提高發展,在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一句你辦事、我放心,一人思考代替了十億人的思想,許多人在中國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期問若干的結局是什麼?現在痛定思痛應該有所覺悟,在武術界也一樣前人創編了一套拳即如寫了一篇文章,後人就一輩子讀這篇文章、爭論自己讀過的文章為最好的文章,也不想怎麼讀通理解每個字的含意及句子結構時態,自己也寫篇好文章出來,不記得是在本書上看到過:道也者不能須臾離也,道如果理解為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的必然規律和事物內部的客觀規律的話、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確也都有其道存在,而這些道又都何其相似,真有放之四海而皆準之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39193010133mn.html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