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公園,湖邊,廣場……只要有人晨練的地方,就有人打太極拳。

因為打拳的多是老人,於是太極拳被人蔑稱為「老頭拳」。

「老頭拳」慢騰騰,軟綿綿,這是武術嗎?能打人嗎?

遭遇質疑的不僅僅是太極拳,無論少林外家拳,還是武當內家功,都面臨這樣一個疑問:你還能打嗎?你到底有多厲害?

珠穆朗瑪峰和馬里亞納海溝,各安其位,沉默不語。關於它們的高與深,都是別人在傳說。

中國武術也是如此,高手大師,門派絕學,輪到你我閒談時,已是傳說。

擂台上的較量

1月18日晚上,2011中俄武術散打對抗賽在哈爾濱舉行,最終中國五名選手全部取勝,就連普京保鏢穆斯里穆也「俯首稱臣」。中方5比0完勝俄方,報了去年0比5輸給俄羅斯的一箭之仇。

然而,在這次完勝的背後,還有很多不願被人提及的事情。

在85公斤級比賽中,付佳純對決普京的保鏢穆斯里穆。後者不僅多次奪得世界冠軍,更在2006年重慶國際武術搏擊爭霸賽上先後戰勝了散打名將薛鳳強、張亭賓、巴特爾和青格勒,榮登當年王者寶座。付佳純多次被對手打倒,仍頑強應戰,最後靠優勢微弱的點數獲勝。結果一出,觀眾席當場就是一片噓聲,事後網友更是指出「裁判吹黑哨」。然而,比賽就是比賽,儘管搏擊現場看上去中國選手相對弱了一點,但按照比賽規則他從點數上獲勝了,這也無可厚非,要怪只能怪規則。

陝西選手冷鑫擊敗俄羅斯悍將別勒托夫,則是付出了右小臂粉碎性骨折的代價。比賽第一回合,冷鑫一記重拳砸向別勒托夫頭部,後者一個躲閃讓冷鑫的右臂直接打在了對方身上,由於拳頭受力角度已經錯位,冷鑫右臂當場骨折,為避免被對方發現破綻後慘遭KO,冷鑫硬是咬牙堅持,直到最後以點數獲勝。

在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疑問下,「點數」像浮云一樣乘著神馬及時趕來,於是一切都OK了。

2010年11月14,河南衛視「武林風」主持人郭晨冬透露,曾在該擂台所向披靡的「中國少林第一武僧」一龍,在美國阿拉斯加哈瑞斯大酒店的中美搏擊大賽中,被美國特警隊長阿德安·格羅特一拳KO。消息傳出,一片嘩然。

儘管少林寺出面澄清一龍不是該寺僧人,僅是在少林學過武術的俗家弟子。但一龍擊倒過的對手,除業餘搏擊高手外,還有日本修斗比賽冠軍、歐洲跆拳道冠軍、烏克蘭泰拳冠軍等。然而,一龍的失利,卻讓中國功夫的鼓吹者們坐立不安。真實的武術和武林到底是什麼樣子,始終云遮霧罩。

河南大學武術文化研究所所長喬鳳傑教授說,將一龍個人的失敗與中國武術的興衰聯繫起來,沒有道理。少林寺外聯處負責人則表示,少林寺的功夫好手多的是,但他們都在潛心修煉,不會露面。

喬鳳傑認為,當下中國武術可以分為兩大塊: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競技武術,是根據比賽需要設定一定的規則,雖然看起來仍是武術的動作,可性質變化了。傳統武術,就是中國幾千年流傳演變下來的這些功夫,沒有任何規則限制,講究「一擊必殺」。不過,這些功夫當下主要存在於民間。

「身負中國功夫絕技的高手們,是不會出來比賽的。」喬鳳傑教授說,因為要傳承中國傳統武術的精髓,必須耐得住寂寞,修身養性。

「在現代社會,有武術高手存在,他們的功夫是深不可測的。不過他們也一定不會出來,不會宣傳自己。」河南省體育局武管中心主任助理陳沛菊說,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的武術世界,最是恰當。

話是這麼說,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更希望看到露面的「真人」。埋藏千年的古墓都可以挖出來重見天日,滿足時人的獵奇之心,民間武術高手為何就不能被人肉搜索出來讓大家圍觀一下呢?

中國散打隊總教練張根學認為,目前一些武術比賽,商業價值、商業炒作成分更大。他說,武術要讓百姓的身體更加健康,作為國粹向世界展示。張根學強調的,是武術的健身功能與文化價值,它們都不是擂台上的那個搏擊。

告別冷兵器時代

常言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判標準的一虛一實,是文人相輕的根源,也是武人鬥狠的因由。

然而,時至今日,武者也文人化了,門派大佬、武館教練之間彼此一團和氣,大家為謀生為發展而彼此捧場,不再僅為一較高低而簽下生死狀捨命相搏。即便偶有意氣用事者,比武私鬥致人傷亡,仍要遭受法律嚴懲。

貨幣的重要性空前突出後,武藝的重要性則大大減弱。在冷兵器的鼎盛時期,武藝高超者可以校場奪印,掛帥出征,保家衛國。科舉本是文人的事,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0年),「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建立武舉制度,為朝廷網羅武備人才。學而優則仕,生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武舉可做官,也讓民間習武風氣大盛,以致鄉野之間,竟有習武女子託付終身時,選擇比武招親。

清朝末年,義和團運動從我老家魯西南興起,那裡是魯豫皖蘇四省交界地帶,歷來尚武。我的高祖父就是義和團的壇口大師兄,他和他的戰友們苦練金鐘罩鐵布衫,在砍刀和紅纓槍面前可以「刀槍不入」。但面對洋鬼子的毛瑟槍、來福槍,義和團的武術達人們還是被打成了馬蜂窩。

某位不便具名的太極宗師,曾是與形意、八卦名家孫祿堂齊名的頂尖高手,1935年在上海南京路的先施百貨公司樓下,被仇家槍擊腹部,一年後去世。當今海內外傳習該宗師拳術者數以百萬計,然以其蓋世之武功,亦不能抵擋一顆子彈。

讓子彈飛,就不得不讓冷兵器入庫為安。

遭受現代火力的沉重打擊後,民風彪悍的義和團後人也不再做夢了,「刀槍不入」的神話已成了笑話。如今,儘管那裡依然遍地武校,但教學目的已是為經濟社會輸出安保力量,而不是培養絕世格殺高手了。

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大師、原廣州外貿學院教務長方寧教授說,歷史上武術是隨著戰爭發展的,如岳飛、戚繼光等,都曾為了戰爭而提升武術的實用價值。因此,《武穆遺書》、《紀效新書》等至今都是武術史上的經典。晚清以來,官方對民間習武一直是限制的。新式武器的興盛,法律制度的規範,都讓傳統武術的極致化大大受限。總體而言,當今能打的武術高手已是鳳毛麟角,無法跟冷兵器時代相提並論。

技擊不是武術的全部

提到中國武術,就問能不能打,正如提到瑜伽,便問能不能減肥一樣。

瑜伽起源於印度,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世界瑰寶,如今流傳到中國,各式各樣的瑜伽館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美顏塑身的功效吸引了無數的追捧者。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哲學體系及其指導下的運動體系。瑜伽姿勢是一個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方法,提高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形式。如此高深的身心靈運動,行之有效的市場賣點居然是「減肥」。

中國武術目前面臨的尷尬境況,也不比瑜伽好多少。在快餐時代,喜歡量化評價的人們就想知道,若按國際標準滿分100分的話,中國武術到底能得多少分? 然而,武術的背後是文化,那是一個無法量化的大海與云天。

武術,是以格鬥為核心的運動,包括養生、健身、醫道、技擊等。原本豐富的內涵,根據人們的需要而逐漸發生分化,在群眾化的推廣過程中,有的傾向健身,如太極拳;有的突出格鬥,如詠春拳。

中國武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整體,多門多派,技法繁雜,判斷一門功夫的高低,不能以國別為邊界,要用全球化的眼光來看待武術流派。中國功夫,泰國泰拳,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巴西柔術,等等,這些提法,都是以國別來定位武術的。其實,單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武術門類的差異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兩年前,電影《葉問》大熱之際,我去香港採訪葉問宗師的長子葉准先生,他曾現場為我演示詠春拳的簡易、直接、有效的技擊特點。他讓陪我前往的華夏詠春拳術學院院長歐陽劍文抓住他右手手腕,左手閃電般貼著右手臂下方直搗歐陽師傅咽喉,剎那之間,不但被抓的手解了圍,同時還攻擊了對方,這就是詠春的攻防合一。剛才拿著打火機點煙時,還顫抖不停的手臂,怎麼突然間沒事似的閃電出擊了呢?速度之快,令人費解。

而葉問的弟子李小龍,則是中國功夫的全球代言人。「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術哲學,成為截拳道的理論精華。李小龍在1秒鐘內可以打出9拳,他的寸拳最高記錄可以把一個150斤的壯漢打出五六米遠。

「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這句話永遠是個可進可退的擋箭牌。如果一定要真人露面,必須採用無任何限制的搏擊方式,不分男女老少,做徒手搏殺,最後必定有一個存活的,那就是高手。然而,這種海選高手的方式,荒誕且絕不可行。

我曾目睹耄耋之年的方教授表演太極發勁,把一個習武多年的壯漢打出一丈多遠。身為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崔毅士嫡傳弟子的方老先生說,自己年事已高,只能偶爾給弟子演示一下。如果與年輕人如海軍陸戰隊員做生死搏擊,年近九十歲的老人肯定不行了。

武術的還給武術

競技都是有規則的,如今,規則是服從於商業目的的。即便人氣火爆的WWF美式摔跤,儘管選手像野獸一樣看似毫無限制地殘酷踢打、掏襠、摳眼、撕頭髮,其實都是事先編排好的假打假摔,其仿真度之高,以致電視台轉播時不得不在屏幕上註明「專業表演切勿模仿」。而在令人聞風喪膽的黑市拳擂台上,拳手都是經過殘酷訓練的殺人機器,他們的背後則是嗜賭成性的莊家與賭徒。如果把中國武術界的拳手們拋進黑市拳擂台,就約等於宣判死刑了。目前,黑市拳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合法存在的。我們用它來檢驗中國武術的搏擊水平,又有什麼意義呢?

中華國術總會會長、廣東省武術文化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歷史系博導馬明達教授,以家傳馬氏通備武藝聞名於世。他認為,國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武」的部分的遺存,不能與武術混為一談。如果用競技體育理論來加以研探和框解,必然會使中華國術走向淺薄,走向衰落。馬教授所力倡的國術概念,涵蓋於武術之上,而散打技擊則是從武術中抽離出來的一部分而已。

馬教授說,國術源自武藝,而武藝則是一個涵蓋寬廣的概念,包含軍旅武藝和民間武藝,近代以來,傳統武藝的一部分內容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社會條件,逐步走向消亡。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於志軍教授在《中國傳統武術史》一書中稱,20世紀30年代,中國傳統拳種的套路有2000多種,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拳種套路只有280多種,其中一半以上只有名目而無傳人會練,真正有相當數量傳承人群的拳種僅有幾十種。

在大量拳種套路消亡的過程中,部分因兼具健身、娛情和搏擊功能而延續下來。

傳世經典之《太極拳經》文末專門強調,祖師爺創造太極拳的目的,乃是「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何為「技藝之末」?就是技擊,就是實戰。《孫子兵法》認為,百戰百勝也不算什麼,「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淪到矛盾相攻,以命相搏,只能算作末技了。前輩宗師以放眼天下的豪邁情懷發明太極拳,後人卻執著於打架鬥狠的功能,實在是掛一漏萬。

讓中國武術重新回到它原來的位置,我們就好理解,何以那麼多人對它的式微擔憂了。幸運的是,曾經持續繁榮了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奄奄一息中再萌生機。孔子之後,還有老子、孫子的塑像等著立起來呢。

歷史不會戛然而止,武術不會無端消亡,能不能打都需要外界條件,讓子彈再飛一會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4828735_1.html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