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種沒有高低之分,只在於練拳的人」——江湖騙子的遮羞布

 

叢林浪子/文

 

常常會聽到習武的人說:拳種沒有高低之分,分高低的只是練拳的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任何武術門派、拳種都無高低之分,所差的只是練習者的身體素質和領悟能力刻苦程度等。

 

此言初聞似乎有些理,可是在下總覺得不對頭。

 

近日突然想到了另外一點,不覺心胸一開。咱先拋開武學,談談另一個問題。

 

中國每個地區都有大專院校,記得在下少時曾住達州,一些同學就畢業於達州師范學院。我也說一句:大學無高下,就是在於學習的人。達州師范學院和北大、南開,甚至牛津、劍橋,亦無高下之分,所差者就是你這入學者。

 

如果在下這樣放言,只怕會讓人笑掉大牙。

 

十個指頭有長短,同一學科的專家教授也有差距,大學、中學都有高低重點之分,拳種豈能無優劣之差?

 

就中國武術而言,優劣高低其實十分明顯。為什麼說天下功夫出少林,為什麼說武術南尊武當,為什麼少林拳裡有「精通少林十字戰,天下英雄打一半」的說法,為什麼說「武有八極定乾坤」,為什麼太極(不是公園裡的健身操)門裡,陳王廷、楊露禪、武禹襄等連續多人有無敵之號?為什麼自然門裡徐祖師、杜心武、萬籟聲連三代都有搏擊泰斗之稱?為什麼京津八大高手形意八卦掌居然佔了一半?為什麼詠春拳門裡一個只學了三年的小學徒就是能創出武打巨星的奇跡?為什麼十九路軍大刀術在短短一、二個星期內就會復制出上千名高手,殺的善於刺殺日本鬼子鬼哭狼嚎?

 

……

 

就從近代擂台比賽而言,為什麼年齡不過四十歲的泰拳就能被人說成「五百年稱霸世界」還能讓許多人信服?為什麼二、三個月的拳擊訓練足以在一般打架中放倒三、五人?為散打能在短短三十年內成為中國武術的一個代表競技運動?

 

……

 

這些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麼?拳種怎麼會沒有高低之分呢?出拳不科學,起腿不帶勁,上來就是架子活,讓人一看是等著挨打的功夫不應被淘汰麼?

 

學校好了,學習者自然水漲船高,拳種水平高了,學拳者自然水漲船高這是同一個道理。

 

「拳種沒有高低之分,分高低的只是練拳的人,」這話只是一些低劣拳種,或練習了低劣拳種的人自欺欺人的謊言,僅此而已。若用這些拳,這些話來傳授、應付那些有心習練武功的學生,完全是誤人子弟。

 

學生練的差,不是老師過,不是拳種不行,責任往學習者身上一推,是你練的不行,是你天資差,是你刻苦不夠。教學得不得法、訓練是否適合、功夫是否科學等等一點責任沒有,活脫脫一副江湖騙子的嘴臉。

 

為什麼不去反思一下這套功夫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復制性呢?

 

中國武術歷代離不開戰場。武術分高下,還得從戰場來。看看那些多建戰功的戰士(和平年代也可以讓這些弟子們到軍旅一展風采)、多擒歹徒的特警出自哪一門。看看那些遇到歹徒、搶匪的人,哪派弟子能打的他們鬼哭狼嚎。再看以下各派弟子在其中佔的概率,那麼此派的搏殺功能還用說麼?

 

再看看哪些門派的弟子們,再善戰之余多有年老體健、長壽之人,能夠在年過花甲之余來個「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建功勳」那麼此拳科學性,健身的效果,不是一目了然麼?再看看哪一些拳術「到老一場空」,落得一身病殘。那麼拳種的健身效果不也就分出來了麼?

 

……

 

中國武術門派,大大小小二百余派,各類功夫數以千記,可以說發明者,創始人的水平與智力,人身經歷、功夫的高下絕對不會是同一個起跑線上,就注定了拳種功夫的高低優劣之差。雖然說一種功夫只要能夠流傳,就有其獨道之處,但是不承認其差別也是不客觀的,甚至可說是一葉障目,對中國武術的傳承並沒有多少好處。

 

雖然:出生名門世家,未必都是武術高手,世出無門,發憤習武者、未必就不能練出一身好功夫。但是一發憤習武者一上來就能學一門好功夫,不正如一個天才一開始就進了所好學校。可以事半功倍!

 

門派、拳種絕對是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差。楊露禪、杜心武等武學大師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師,其重要原因就是入了好門派,正如一個天才進了一所好大學。

 

在下以為,學習武術和選擇中學、大學一樣,按自己的水平、機遇,承認差距。考不上重本、重點,只好讀專科、普校的心態;換到武術上來說,沒有資格成為少林入寺弟子,只好在其它普通少林武術館學幾套的心態。選擇各種條件適合自己的門派拳種就行了,不必死抱著「拳種沒有高低之分,分高低的只是練拳的人」這錯誤觀點,摧殘自己的自信心,也沒有必要去自欺欺人!

 

「拳種沒有高低之分,分高低的只是練拳的人」是差的拳種和江湖騙子的遮羞布!僅此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ba2ca0100j6sz.html

傾囊相授是理所當然的嗎? 

簡單的真相!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