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為百兵之王,作為近體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斬的作用。劍分為劍身和劍柄兩部分,根據其柄部的形式,一般可分為圓莖柄劍和扁莖柄劍。由於其性能適合步戰的需要,春秋中期以後,劍被廣泛地用於實戰,並作為短兵器的代表成為常用的軍隊裝備。

 

   春秋時期南方的吳、越、楚三國,由於水網縱橫、林莽叢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戰車時,南方大幅度發展了短兵器,今日所見許多著名的寶劍就出土在這裡。越王勾 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為人傳頌。為了興國,越國曾大造兵器。在吳越青銅劍中,越王劍受到人們的矚目。出土於湖北江陵的越王勾踐劍,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此 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刃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奇珍、國寶。

 

  由於青銅劍鑄造工藝復 雜,與此相應,佩劍成為當時社會權力、等級和時尚的標志。東周之前,對於佩劍有嚴格的禮儀規定,僅局限於上層社會和品德高尚之人。春秋之際,佩劍仍是貴族 階層的特權。春秋晚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禮制松弛,青銅劍制作工藝進一步發展,佩劍逐漸成為當時的時尚,並也用於表明身份等級。古文獻中多有關於寶 劍的故事與傳說,由此可見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時候放在棺內人骨架左側,劍身插在外髹黑漆木胎的劍鞘內,保存完好。此 劍全長557釐米,劍身長456釐米,劍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首呈盤形,劍柄中空呈圓柱形,其莖上殘留著當時纏裹絲繩的痕跡,並刻三 道戒箍。劍前鋒內斂,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刃口兩度弧曲,鋒利非常,兩從有血槽。整個劍身布滿黑色菱形暗花紋,劍格兩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 石鑲嵌成美麗的花紋圖案,劍身中間兩面各有一道微凸的棱。劍身正面近格處有兩行八個字的鳥篆鑄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字跡清晰,陰陽可辨。劍身近首處略 粗大,近格處較細小。出土時劍身尚閃爍著炫目的光澤,是件非常難得的文物。此劍埋於地下2300多年,出土後仍完好如新,毫無鏽蝕,寒光閃閃,刃薄鋒利, 在場的考古、挖掘等專家無不為之嘆服。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青銅劍天下馳名。《越絕書》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 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歐冶子是當時的鑄劍大師,他不僅懂得鑲嵌的技術,且能用金、銀、錫等混合熔液加以外鍍防止劍生鏽,時人稱其乃因天之 精神,悉其技巧,甲世而生之人。正是這批工匠以其巧奪天工的技藝,把我國春秋時期的青銅鑄造業推向應用合金焊接的高水平。

 

  春秋戰國時代,劍已 成為士「必有之佩」,凡百官、貴族等隨身必佩劍,以顯示其身份,雖貧不能食,隨身猶有一劍。吳越所鑄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薄之柱上而擊之, 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於是吳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其身價之重自不待言。

 

  為進一步解開勾踐劍的鑄造工藝 和不鏽之迷,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 們一道,采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為我們了解越王勾踐劍的金屬配比以及鑄造工藝細節,提供了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經檢測,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合金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 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劍身的各個部位由於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其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量高,硬度 大,異常鋒利,可把一疊很厚的紙一劍切透。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

 

  實驗報告還指出,勾踐劍劍身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處含硫量略高。有學者據此撰文認為,越王勾踐劍采用了硫化銅的防鏽技術。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正是劍身經過硫化處理。采用硫化銅防鏽也是當時發明的一種先進工藝。

 

   此外,作為青銅劍主要成分的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也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考古學家證明,湖北地區出土的 東周青銅劍,像越王勾踐劍這樣千古不鏽、湛亮如新者還有多把。與青銅兵器相比,鋼鐵兵器更容易鏽蝕。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踐劍時代晚上數百年的西漢鐵劍,沒 有一把不是鏽跡斑斑的,就是一個絕好的證明。

 

  關於吳越地區青銅劍鑄造工藝及其性能,先秦典籍早有明確記載。《荀子·強國》:「刑范正,金錫 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劃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裡明確指出了決定青銅劍質地、性 能的五大要素,即:鑄劍的模型和鑄范必須規矩嚴正;使用的錫、銅料必須質地純正;鑄劍師必須有巧思和精湛的工藝;合金和鑄造的火候必須恰當;最後,要去除 劍身的毛刺,精細研磨。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利器。《淮南子·惰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 判犀甲。」又贊:「夫宋畫、吳冶、刻刑鏤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充分印證了吳越之劍確實名副其實。

 

  勾踐劍從多個方面反映 了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卓絕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是吳越地區冶鑄技術水平達到高峰的一個縮影。這種高超的鑄造技術主要體現在劍身、莖、格、箍、首的成型 技術以及劍身的磨削技術、銘文的成型技術、劍格的綠松石加工和鑲嵌技術、劍首同心圓成型技術、劍鞘制作技術等諸方面。

 

  吳越劍分多次鑄造而成, 劍鑄好後,還需要經過剝脫、磨削、拋光等多道加工工序。勾踐劍鑄造水平之高,使得肉眼難以察覺鑄痕。觀察劍之中脊,呈一條筆直的線條直至鋒尖,劍從與兩鍔 交線的對稱度和平行度極好,劍身從中脊向從部與鍔面交線處作光滑的弧形凹面過渡,並且左右兩個弧形凹面相當規整勻稱。完美的劍身說明當時的匠師很可能已使 用特制的工具和夾具,再加上鑄劍匠師的高超磨劍技藝,才能磨出如此出色的劍身。

 

  勾踐劍劍首飾有11道同心圓。劍首飾有同心圓者,僅見於少數吳越青銅劍,實戰用銅劍極少使用這種華麗的裝飾。它和劍身菱形暗格紋、復合劍的制作技術,堪稱吳越青銅兵器技術三絕,具有重要的科技史價值。

 

  越王勾踐劍劍格銘文縫隙間布滿了米粒大小、薄如蟬翼的綠松石,正反兩面有數百顆之多。這些細小的綠松石經過了精心的切割、磨制、拋光等工藝,並可能使用了一種紅色黏土將其粘結在劍格上,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綠松石加工和鑲嵌技藝。

 

  人們談及古代越國,總是贊嘆越人精勤耕戰的文化品格和傑出的鑄劍技術,這種評價一次次被新出土的實物所證實。相比之下,越王勾踐劍是一個具有特殊價值的證物。它以其突出的歷史與工藝價值,不僅見證了越國的興盛與衰亡,也成為顯示越人絕世才智與精湛工藝的不朽代表。

 

http://www.wushuw.com/wushu-read-19370-1-1.html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