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其實,我們都陷在執著的觀念上」─何權峰

 

有個人在非洲沙漠裡,口渴難熬時得到一杯水,給他帶來無比滿足與幸福。

而當他回到城市,到處都有飲用水,一杯水給他的幸福幾乎降到了零。

 

有個人在貧困的時候,吃到豬腳麵線可以回味幾個禮拜。

後來,當他生活富裕之後,再去吃豬腳麵線,卻覺得沒有當年好吃,吃多了還覺得反胃。

 

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需求狀態,其幸福效應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人從獲得的東西中得到的滿足感,會隨著所獲得物品的增加而減少。

 

我們多數人有一種迷思:

以為擁有越多,感覺就越好;以為有錢人會比較快樂,事實正好相反。

 

一個窮人用幾百塊就能得到的快樂,當他有錢後,可能要花幾萬塊,甚至幾百萬才能得到同等的快樂。

 

有一個關於窮人和富人的故事。

富人有十萬元,而窮人只有一千元。

窮人和富人都買了五元一張的獎券,結果都中了一千元獎金。

 

不同的是:窮人樂得幾乎跳了起來,因為他的財富又增加了一倍;

而富人卻沒有任何感覺,他還遺憾自己未得到更大的獎。

 

給一個缺錢的人十萬元,另外再給一個富豪一百萬元,你想誰會比較快樂?

一定是那個缺錢的人,那個富豪得到的雖然比較多,但因為他太有錢了,也就覺得沒有甚麼。

沒錯,口渴的時候,喝水最甜;

如果喝很多水之後,或者喝完飲料再喝水,就會覺得一點也不甜;

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有一顆饅頭吃,那是美味;

但當你吃了太多顆饅頭,就會覺得食不知味。

 

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回顧過去,都覺得他們一生最快樂的時刻,正是他們艱苦奮鬥,逐漸擺脫貧窮的時候。

 

原因是當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只要擁有些甚麼,就能讓人覺得幸福和感激。後來甚麼都有了,反而失去先前的感覺。

 

這些年你覺得自己快樂越來越少,很可能不是因為你缺少什麼,而是你擁有的越來越多,反而越來越難滿足。

 

如果已經燈火通明,即使多點幾根蠟燭,你也不覺得變亮,情況就是這樣。

第一次吃糖的感受最深,體驗到的最幸福,之後越來越覺得沒甚麼。

 

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與得到多少無關。

 

許多人認為:沒有錢要怎麼快樂?其實,快樂和錢的多寡無關,只是錢越多的人通常越難快樂。

 

俄國文學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說得對,「誰的需要越少,他的幸福就越大;誰的期望越少,他的快樂就越多。 」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