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原理之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指的是什麼?
指人對各種刺激做出反應的快慢。
比如短跑運動員,他從聽到發令槍到起跑這段時間用的越短,反應速度就越快;
對於拳術技擊,譬如做防守動作,你從看到對方發起攻擊到做出防御動作所用時間越短,則你的反應速度越快。
 
反應速度和我們常說的速度有什麼關系?
我們常說的速度是個籠統的說法,不夠細致,在運動生理學或運動訓練學中,速度被分為三種,
有:動作速度、位移速度、反應速度。
拳術中的拳腳速度、身法速度,即動作速度;步法速度,即位移速度;反應快慢,即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之間是種什麼關系?
不管是拳術還是短跑、足球,都是人反應在先,做動作在後。
比如短跑,反應速度表現在從聽到發令到起跑這段時間,動作速度表現在從起跑到終點這段時間。
對於拳術技擊,譬如防守,也是先對攻擊做出反應——大腦接收攻擊信號,
然後指令身體做出「截擊或下潛的起始動作」(即反應動作),後完成整個截擊或下潛動作。
粗略地說,反應速度(反應動作)的結束,即是發揮動作速度的開始。
 
反應速度重要還是拳腳速度重要?
反應速度和拳腳速度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你只重視拳腳速度從來不練反應速度,那麼當對方拳腳招呼過來,
你的反應難免會慢半拍或根本沒有反應,如此,你練就的拳腳速度(包括下潛速度),又有什麼用?
倘若你只對反應速度下工夫,放棄練習動作速度(出拳踢腳、下潛、截擊的速度),
那麼,當攻擊臨頭,你只能做出本能的躲閃,雖然快速的反應速度能幫助你閃開對方的拳腳,
也僅到此為止,你無法施展截擊、下潛或下潛後反擊這樣的技能
(有人能完成下潛動作,因為下潛既含有本能的因素也有技能的因素)。
 
對於練拳數年但仍未掌握基本的技擊能力的愛好者,應該重視拳腳速度還是反應速度?
趕緊去練反應速度。
雖然反應速度和拳腳速度同樣重要,但武林中卻出現了一頭沉,
只重視拳腳速度(和步法速度),很多人一聽到速度倆字,
想到的只有出拳踢腿的速度,腦子裡沒有反應速度的位置。
如上一問所答,一個反應快而拳腳慢的人,雖然不容易打著對方,但躲閃自保不難達成。
而拳腳快但反應慢的人,雖然進攻相對容易一些,面對別人的進攻,卻會受到反應慢的牽制。
對於很多至今沒練出功夫的愛好者,大家犯愁的不是進攻能力,是不知如何搞好防守。
想練防守,就要先抓反應速度。
如果你練了拳仍沒進行過反應速度訓練,你要請你的老師馬上給你安排。
 
反應速度只對防守有用嗎?
反應速度對防守和進攻都有幫助,只不過用於防守時,它的作用直觀明顯一些。
至於有的人忽視反應速度對進攻的作用,是因為每當我們打向對方的拳腳落空時,
總一味歸咎於自己拳腳慢或步法慢,而忘了從發現對方的漏洞到實施進攻,也是需要時間的,
就是說,也需要快速的反應——
你從發現對方的漏洞到實施進攻所用的時間越短(即反應速度越快),你的進攻越容易得手。
 
怎樣練習反應速度?
練習反應速度的方法非常多,
最簡單的一種是,同伴發出信號你做出反應動作——同伴喊「進」,你進步;
同伴喊「退」,你退步;同伴喊「下」,你身體下潛------
復雜一些的有:同伴進步(退步),你做退步(進步),
同伴左側步(右側步),你做右側步(左側步),同伴跳起(下蹲),你下蹲(跳起)。
這項練習要隨著你的熟練程度,讓同伴把進退左右的步法移動連續起來,以增加你的反應難度。
兩個人做摸肩膀、踩腳練習,也能提高反應速度。
兩個人進行掃踢或側踹的「對腿」練習,擊打晃動的靶子等等,也能達到促進反應速度的目的。
所有的對抗訓練,不管是簡單的對抗還是復雜的對抗,都兼有提高反應速度的價值。
 
反應速度是否也有「一般」和「專項」之分?
劉翔的反應速度非常快,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欄決賽時的反應速度是0.13秒,
而人的極限反應速度為0.1秒,他僅比極限慢了0.03秒。
但假如把劉翔放到搏擊擂台上,讓他面對復雜的進攻做「選擇性的防守」——
即下潛或迎擊或左右進退躲閃等等的選擇,
那麼,他的反應速度不但達不到0.13秒,連普通散打運動員的反應速度都趕不上。
這表明短跑有短跑的反應速度,散打有散打的反應速度。不同的運動需要不同的反應速度。
其中的道理是,雖然任何一項運動都離不開快速的反應能力,
但不同的運動,運動員接收的刺激信號是不同的,短跑選手接收的信號是發令槍聲,
拳擊手接收的信號是對方的直勾擺拳動作(包括其它身體變化及表情的變化),
而武術愛好者在技擊中,需要接收的信號是對手的各種拳法腿法動作(包括其它的身體變化及表情的變化)。
不同的運動,運動員要做出的反應動作也不一樣,
短跑選手的反應動作是起跑,乒乓球選手的反應動作是揮拍擊球或朝來球的方向移動。
武術技擊的反應動作更加復雜,你的反應動作既可能是腿或拳的直接迎擊,
也可能是手或腿的格擋,也可能是躲閃,而這躲閃動作,
又有後移步、縮身鑽進、下潛、搖身側閃、左右側移步等等不同的方式。
既然短跑、乒乓球、武術技擊從刺激信號到反應動作都不同,
他們在反應速度上也就有不同的專項需求,即有不同的反應速度。
需求不一的反應速度,當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練習——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專項訓練。
 
反應速度是否有簡單和復雜之分?
有簡單和復雜的區分。短跑的反應速度就是簡單的,
不但刺激信號簡單(只有一個發令槍聲),反應動作也簡單,只需做起跑動作,不必進行其它選擇。
武術技擊的反應速度屬於復雜的,不但刺激信號復雜,對方如何進攻、怎樣防守復雜多變,
而且你的反應動作也非常復雜,要依對手的變化選擇不同的反應動作。
簡單的反應速度有簡單的訓練方法。復雜的反應速度更要有適應其復雜性的訓練方法。
對於武術技擊來說,聽同伴的口令做進退,就是最簡單的反應速度訓練,
而聽同伴的口令做選擇性的「拳腿拳-----腿腿拳------拳腿腿」等,就是復雜的反應速度訓練。
在使用對抗形式促進反應速度時,形式簡單的對抗,屬於簡單的反應速度訓練。
形式復雜的對抗,則屬於復雜的反應速度訓練。
其它不一而足。
 
反應速度的訓練量怎麼掌握?
練習反應速度,訓練的次數不能太多。
一旦你的興奮程度下降,就要立刻停止訓練,轉練其它內容。
 
反應速度是否每天都要練?
不必。拳術的各項功力,從速度到力量到靈敏、耐力(柔韌除外),
沒有一項是必須天天練的,尤其是負荷強度比較大的訓練,更要避免每天都安排。
 
練反應速度,是否要經常調換難易方式?
練反應速度,在方式上要遵循的原則是:先簡單(難度小),後復雜(難度大)。
而不是經常進行難易程度的調換。
像我前面講的那種最簡單的方式,對初練者有明顯的效果,換了訓練有素的人,效果大減(見運動訓練學)。
 
在傳統武術裡為什麼普遍見不到反應速度訓練?
在真正的傳統武術中是有反應速度訓練的,盡管不曾使用「反應速度」這個詞。
比如一些形式簡單的對抗,即是為提高反應速度(及視覺能力、心理能力)而設。
還有其它各種或簡單或復雜的對抗訓練,也兼具提高反應速度的功效。
大家看到的所謂傳統武術,准確地說,是流行的傳統武術。
而傳授流行之傳統武術的人,對於反應速度的練法,
少數人是秘而不傳,多數人則根本不會——他們當徒弟那會兒就沒學過。
反應速度訓練的缺失,是武術愛好者普遍不能打的原因之一。
譬如愛好者不是普遍感到防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本來在腦子裡非常清楚的「怎麼防」,一旦投入對抗,面對猛烈的拳腳攻擊,就死活施展不出來。
造成防守技能難以施展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反應速度慢是一宗。
當我們連對方的拳腳都反應不過來時,也就談不上使用防守招數了。
所以說,要想掌握防守技能,先要練出良好的反應速度。
從訓練的先後次序講,要反應速度訓練在前,防守技能訓練在後——指對抗中的防守技能訓練。
 
反應速度跟拳術動作的熟練程度有關系嗎?
人的反應過程,是大腦先接收刺激信號,後指揮身體做出反應動作,
在拳術技擊中,如果當對方打來你用正蹬腿迎擊,你當時的反應動作是提膝,做正蹬腿的起始動作。
從運動生理學來說,你正蹬腿的技能越熟練,
你的反應動作就越快,反應動作快,反應速度自然就快。反之則慢。
提示一點的是,這裡說的技能熟練,專指對抗狀態下的熟練。
單人空練中的熟練雖然有助於技能掌握,但只是技能訓練的第一步,與對抗中的熟練使用比,距離還很遠。
 
反應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從運動生理學講,反應速度的快慢取決於三個因素:
(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越高,反應速度越快。
(2)中樞神經系統越興奮、越具有靈活性,對刺激信號的反應越快。
(3)技能越熟練,反應速度越快。
這裡講的三種因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靈活性,技能的熟練程度,
都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的。至於訓練不可改變的因素,如遺傳因素,就不談了。
 
通過訓練,反應速度能有多大的提高?
運動生理學的實驗發現,通過訓練,能把反應速度從時間上縮短11%~25%,即反應速度提高11%~25%。
大家不要小看這11%~25%,假如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反應速度慢15%,他別說冠軍,連決賽都進不了。
 
http://weibo.com/p/10016039013883704033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