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與居合刀是很不相同的,居合刀屬於日本刀打刀,比較窄也比較短〈約一百公分左右〉,刃上一般有血槽,用法很注重拔刀,所以這刀就不是太重,單手一揮速度才快,至於他的刀身弧度,則是在淬火中自然形成,日本刀刃的細節也與苗刀不同。

 

首先,刀刃前端〈切先〉上刀尖〈鋩子〉有一個轉折角度,刃面上也就是從刀背到刃部,也有剉磨出一個角度,從上往下縱看刀背,刀背有一個稜角隆起,〈日本刀部分,專業學問頗多,也請各位補充!〉

一般來說,真正日本刀的國際價位遠比中國刀劍來的高,因為其品質已經藝術化,事實上,日本刀不論是在型制、材質、製造技術上,都可以算是刀劍兵器中最高超的發明之一了,至於究竟是日本刀好還是苗刀好,我想這必須看製作者的功力,和兩把刀的等級而定了,我見過一把價值七十萬台幣的古日本刀,依然鋒利如新,也見過市場上賣的現代製品,因此實在很難說。

苗刀與日本刀不同,苗刀刀刃比較寬,刀面呈現一是個平面,也就是刀背厚且平順地削薄至刃口,這樣的目的是砍劈斬過對方身體時比較不會有阻礙,以刀身弧度來說,苗刀就沒有那麼彎,只是平直微彎,刀頭也沒有鋩子,一口好的苗刀,刀背縱看則可以發現刀背與刀刃的垂直面應該是圓弧而並非像一般刀具般銼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再刺殺對手時,進刀出刀更為滑順,苗刀不一定開血槽,血槽的目的也不一定是避免刀身插入時被對方身體咬住或是將空氣送入血放出來,他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減輕刀身重量,達到平衡,以一般苗刀來說,刃寬將近四公分,背厚0.7公分,加上刃長已經差不多超過一百公分,這樣是會很重的,而柄長一般三十公分左右,長短可以是因人而異,但是握刀時柄長超過手肘,要施展靈活刀法時,這刀就不好使了。

 

古制苗刀的尺度一般有兩種,馬戰上用的全長可以達到150公分,但是用於步戰就嫌過長了,130公分以內是比較適合步戰的,不然纏繞盤花時,很容易彆扭,苗刀的用法也和日本刀相異,苗刀刀隨身走,身催刀往,左右高低輾轉邀擊,很重視黏削纏繞,尋隙便進,進刀通常是沿著對方器械進入,而不猛敲硬架,也不是打點硬劈,苗刀在身法步法上也相當複雜多變,特色是長短互用,善用撩帶法,能遠擊劈刺,更可以一手扶刀背當作極短兵做貼身攻擊,傳統苗刀其實只有一路,但是實用練法上就有特定散招,此為精華,一般比較不廣傳,郭長生前輩即以苗刀聞名,並由一路的基礎上融合其通臂披掛的步法和若干披掛刀中的動作,,創編了動作更為多變的二路苗刀,苗刀進槍等,〈台灣很多人練四路苗刀,應該是武壇系統,刀勢招法根傳統苗刀有一定差異,此四路從何而來,我就不是很清楚了,請知道的朋友補充一下,謝謝〉

苗刀使不好,就變成敲木棒了,練刀最忌諱刃背不分,勁勢不對拍大扇,從這個角度看,拿真刀〈不磨鋒利也可〉練可能會比較好,否則養成壞習慣之後,一但拿上開刃真刀,一是重量平衡不習慣,二是基礎動作不精熟,不正確以及生理上不適應與心理壓力,反而容易施展不開,甚至傷害自己,但若是不徒做技擊論,只是練練身體,那麼用木刀的危險性還是比較低的,總之,刀劍是具有殺傷力的兵器,一開始就必須養成對其抱持著尊重謹慎的態度,不可以當玩具亂玩。

最後,不管是何種刀劍,刃口也大有講究,最基本來說,刃口做法有分單面鋒〈刃口只磨一邊,像是開山刀或是切壓刀具〉,和雙面鋒〈刃口兩邊均剉磨成銳角,一般刀劍,短刀即是如此〉單面鋒的刀適合切壓,猛劈著切,雙面磨鋒口則適合拉著切,所以中國刀劍法很重視利用身法抽〈拉〉勁,也就是說,一刀劈出還要拉他一下,進一步擴大殺傷力,如此也能隨時保持出刀後身體平衡和後續靈活變化。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