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http://ppt.cc/79aQ

11月26日至28日,武漢首屆武術大會隆重舉行,這是繼20年前亞洲武術聯合會在武漢舉行成立盛會後,武漢第二次舉行大規模的武術大會。一些「隱匿江湖」多年的武術門類在這次大會中現身,讓觀眾近距離觸摸了民間武術的脈動。這對於已經逐漸淡出大眾生活的傳統武術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展示機會。

武術,從遠古的角鬥爭殺中來,隨冷兵器退出歷史舞台而被塵封。作為中華大地上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和文化行為,它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繫,成為中華國術。

冷兵器時代,無論是諸侯戰爭還是坊間毆鬥,都無法擺脫肉搏或持械近戰,武術因此成為武者必須掌握的生存技巧。但是到了近代社會,隨著歐美入侵者打開中國的國門,武術在火槍火炮面前失去了實用價值,迅速走向沒落,並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上世紀8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和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熱播,勾起了民眾對武術的記憶。隨之,以金庸作品為代表的武俠小說成為中國內地20年來最熱門、最長盛不衰的通俗讀物。加上李連杰、成龍等功夫明星在全球範圍內的走紅,使得中國武術再次走上前台,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話題一:只見「金庸」、「李連杰」飛來飛去,武術究竟有多神奇?

應該指出的是,武術再次「走紅」,與其說是武術的中興,不如說是人們對藝術化武術的一種追捧。在武漢首屆武術大會期間,無論是武術運動的管理者,還是民間的老一輩武術家,都明確地告訴記者:那些神乎其神的武功描寫,根本是不存在的。而且,過於神話武術,對武術百害而無一利。

本屆武術大會的總裁判長、58歲的莊漢生先生,同時還是武漢市武術協會常務副會長、當代「中華武林百傑」,他6歲起師從武術家張壽山學習傳統武術,上世紀60年代國家規範武術競技,他與楊淑華一起,作為武漢市僅有的兩名代表進京學習競賽武術規定套路。可以說,莊漢生是傳統武術與競賽武術之間的一座橋樑。在談起電影和小說中的武術描寫時,他哈哈大笑:「那都是小說家和導演們藝術加工後的武術,真的武術怎麼可能有那麼神!」

在採訪69歲的吳氏太極拳傳人陶金發先生時,記者請他描述所見過的最神奇的武功,陶先生講了20年前的一次親身經歷:1984年,亞武聯在武漢成立期間,還舉辦了國際太極拳劍邀請賽,世界各地的太極名家齊聚一堂,其中包括陶先生的師伯、著名武術家馬岳梁。馬岳梁是吳氏太極的創派人吳鑑泉的女婿兼得意弟子,當時已經80多歲。據陶先生回憶,組委會當時安排陳氏太極的掌門人陳小旺與馬岳梁一個房間。也許是因為年輕氣盛,當時只有38歲的陳小旺言語間有些自傲。在大會結束,即將分手的時候,馬岳梁老先生拉著陳小旺的手說:小旺啊,我把手杖送給你做紀念吧,只要你接得住。陳小旺滿口答應。然而,陳小旺剛一握到杖尖,便不由自主地倒退好幾步,撞在了後面的牆上。原來馬岳梁在那一瞬間發力,將陳小旺「彈」了出去。這種能把「勁」通過枴杖發出去的「神技」讓在場的人驚嘆不已。不過,曾是中學數學老師的陶先生一再強調:「這可不是什麼氣功,而是太極的勁。太極拳講究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發於梢,馬老的厲害在於能把勁發到枴杖,這不是一般武術家能做到的。但說到底這還是力的傳遞,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一點也不神秘。」

話題二: 「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功力到底什麼樣?

上世紀60年代,國家體委規範武術競賽套路。從那之後,有關武術競賽是否阻礙傳統武術發展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一些民間武術家對武術套路詬病最多的是:由於把武術體操化、舞蹈化,使武術失去了實戰功能,成了「花拳繡腿」,失去了它原來的面目。

武術諺語說: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在人們印象裡,功力顯得有些神秘莫測,它可以發出令人不可思議的力量,比如金庸小說裡的「九陽神功」、「吸星大法」之類。實際的功力又是什麼呢?

11月21日晚,首屆全國武術功力大賽在佛山落幕。大賽期間,全國100多位高手登台獻技,志在展現中華武術的真功絕技。然而,一些項目和江湖騙術摻雜在了一起。比如硬氣功表演,一個小運動員很容易地就把一塊瓦擊碎,而現場裁判對瓦塊進行檢查時,發現這塊瓦觸手即碎。大多數運動員比賽用的石條都是脆性很強的大理石,而另外一些人用的所謂「鋼條」,是扔到水泥地上都會摔斷的生鐵!

對於一些人將武術功力神秘化的做法,莊漢生先生很不滿,在武漢首屆武術大會上他對記者說:真正的武術家是不拍磚頭的。「你想拍磚頭嗎?我三個月就可以讓你出去表演。」莊漢生不屑地說。

陶金發先生則說,所有的武術功力都是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的,違反能量守衡的「奇蹟」肯定是假的

陶先生還說,傳統武術中,除了套路練習,確實還有一些輔助性的訓練,主要是側重鍛鍊實戰技能。比如太極拳,除了套路,還有推手。推手的作用,就是訓練人的「聽勁」。聽勁是指用感覺察覺對方動作的快慢、輕重、方向等,聽得出來,再根據對方的企圖,作出反應,制敵於前。如果沒有推手,太極拳便失去了實戰作用。除推手之外,陶先生還與徒弟一起現場示範了太極拳中一些別的功法練習,這些練習分別側重平衡能力、抗擊打能力的訓練。陶先生說,太極拳的功力,都是從這些枯燥的練習中一點一滴積累而來,沒有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

話題三: 散打與傳統武術,誰的戰鬥力強? 中國武術:走出「江湖」

現在的武術競技是不是「花拳繡腿」?武漢體院武術學院的副院長彭鵬副教授坦承:武術競賽套路追求的是高、難、新、美,確實比較偏重觀賞性和規範性,因為這更符合奧運精神,有利於武術走向世界。彭鵬說,為了彌補武術套路在實戰方面的不足,國家體委於1979年在武漢體院、北京體院以及浙江省體工隊三地試點散打項目,武漢體院就是在此後的摸索中培養了不少金牌散打選手。

不過,一些武術愛好者並不認為散打能夠代表中國的傳統武術,理由是:散打就是「拳擊+跆拳道+摔跤」的三合一,一點中華武術的影子都沒有。

彭鵬在回答這個疑問時說,武漢體院在開展散打運動時,確實曾經做過與傳統武術相結合的嘗試,但最終試驗是失敗的。彭鵬說,在訓練時,我們發現傳統武術的一些訓練方法與散打對運動員的要求有衝突,比如散打要求的爆發力和肌肉力量與傳統武術要求的柔韌性。但是彭鵬話鋒一轉,說:「散打裡的一些動作,比如某些踢法,跟傳統武術也是一樣的。不能說散打完全沒有傳統武術的影子。」

武術愛好者對散打的意見主要有:一是不好看(這顯然是和李連杰的功夫電影對比所致),二是不能打(也許是拿張無忌或令狐沖做參照的結果)。實際上,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打得好不好看,是沒有多少資料可查的。也許莊漢生先生所講的一段掌故可以為傳統武術戰鬥力做一個參照:

「千斤神力王」王子平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武術家之一,拋開一些傳說不提,他確曾在1919年打敗一名俄國拳師。王子平的學生何福生也是著名武術家,莊漢生先生曾跟他學過形意拳。一次閒談,何福生就跟莊漢生說起了王子平打敗俄國拳師的經過。當時是俄國拳師主動向王子平挑戰,因為王子平名氣極大,連一些日本人都來跟他學武。王子平在推托不掉的情況下只好答應比武,但是提出了一個條件,互相打三拳,倒地算輸。對方答應了要求。比武時,王子平「想辦法」抽到了先出拳。王先上前輕輕摸了對手兩下,俄國拳師有些不明所以,於是嘰裡咕嚕地說了一通,就在他說話之時,王子平冷不丁突然轉身出拳,用武術中的寸勁重擊在對手的心臟部位,俄國大力士當場倒地休克。事後,王子平對女兒王菊榮說,俄國人實力很強,如果正常交手,指不定誰輸誰贏呢。如果被他先打,自己多半也要倒。

1949年以後,中國武術對外交流不多,真正的動手較量就更少聽說。資料顯示,中國香港的武術機構曾組織過幾次武術家與泰拳手的較量,以全敗收場。近幾年散打在中國開展廣泛,也與泰拳、空手道以及自由搏擊有過不少較量,中國散打選手勝多負少。

目前雖然很多人希望「民間高手」站出來與外國拳手較量,以展示中華武術正宗,但到目前為止,尚無人接招。因此,現階段我們仍然只能看散打選手們為國爭光。


武林豪傑

黃飛鴻(1847—1924),廣東佛山人,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5歲從父習武,後成為南派武林最年輕的武術教練。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號。

孫祿堂(1860-1933),河北人。擅長形意,孫氏太極拳創始人。他博采眾長,不斷推陳出新,堪稱一代宗師。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人,出身武術之家,其迷蹤藝享譽當世。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會。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題詞:尚武精神。

吳鑑泉(1870-1942),滿族,吳式太極拳創派人。北京大興人。 1932年創鑑泉太極拳社,其門生遍及海內外。

王子平(1881-1973),回族,河北滄州人,有「神力千斤王」之稱。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早年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

馬岳梁(1901-1998),北京人。自幼嗜武。早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院細菌科。1920年,從岳父吳鑑泉習太極拳,得其真傳。著有《吳式太極拳詳解》等多部著作。長期從事教學,從其學者遍及海內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