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7 體育畫報

 

武術這個詞是什麼時候有的,武術的地位何時確立,民國時武林概貌如何,本文鉤沉舊事,為讀者解開謎團。要以武術為代表的土體育,還是來自西方的洋體育?在民族意識崛起的1920-1930年間,武術既關乎體育問題,也關乎政治和民族自尊心。

 

土派中國之擊劍、槍術、弓法、騎法等為最佳運動(《教育雜誌》);考世界各國武術體育之運用,未有愈於我中華之武術者(馬宏《中華新武術·發起總說》)的信心。洋派則指責中國武術““即乏教育價值,又不符合生理的需要(麥克樂,C.H.McCloy,美國人,人體生理學、實用解剖學及統計學專家,持自然主義體育觀點,1915年來華,出任多所大學體育系主任),武術的有些動作兩臂經常作曲式,胸部哪裡還有擴張的機會,時時使肺部下壓,弄得全身肌肉都像僵塊(龐醒躍,《參觀全國武術大會之我見》,東亞體育專門學校校刊)。

 

1932年,中國代表隊首戰洛杉磯奧運會失利——被國人寄予厚望的短跑選手劉長春未能取得決賽權,提倡武術之勢頭高漲。

 

《大公報》的社論呼籲請從此脫離洋體育,提倡土體育!中國人安於做中國人,請自中國文化之豐富遺產中,覓取中國獨有的體育之道!(《今後國民體育問題》,193287日)。體育方針應普及化、平均化、實用化,不能只求養成若干優秀選手炫耀於國外,今後的體育應以國術為宗,以外來體育為輔;整理制訂國術教材,頒佈全國。(《與全國體育會議商榷》,1932817日)社論中的國術即武術。1927年底李景林、王子平、龐玉森、高振東、馬英圖、柳印虎等人在南京創建了武術研究所,並向中央申請獲準把武術改為國術,使之與國旗、國畫、國徽齊名。武術的地位由此驟升。從當時武術的普及程度來看,或許稱之為國術並不誇張。

 

19154月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各學校都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於各師範學校培養成之191810月,教育部全國中學校長會議又規定:全國中學校一律添習武術。在1912-1918年間,高等小學以上的學校體操主要是源自德國和日本的兵士體操,武術和兵士體操 這次此長彼消,也被列入武術史,稱為兵操存費問題。


1917
年,武術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體育科中位列術科課程的之首,課程包括拳術、柔術兩部分,拳術每週授課5小時,其中3小時為外功拳(單拳對手、矮步及各種實用方法),2小時為內攻拳(主要是太極拳和推手);柔術的周授課時間也是5小時,內容是摔跤和柔道。

根據1924年,北京體育研究社對北京、河北、遼寧、吉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陝西、四川、廣東等40所中學以上學校的調查,發現其中將武術列為正式課程的佔52.5%,作為課外活動的佔22.5%

1927年,原西北軍將領張之江發起成立了國術研究所,這是中國第一個隸屬ZF的武術機構。19283月,武術研究所得到當時行政院的支持,改組為中央國術館。

 

國術館的業務機構按照拳種門派分為少林門和武當門。太極拳、八卦掌和形意拳屬於武當門;其他拳種皆入少林門。

 

兩門組成後,各自為政,互相攻擊,矛盾不斷升級,並由此提出比武較量,以試高低。比賽當天,少林門長王子平與武當門長高振東一上場,便開始激烈對攻,各不相讓,越戰越勇,角逐十幾個回合,難解難分,大有不獲全勝誓不甘休之勢。裁判員及時叫停,稍微緩解了雙方的敵對情緒。接下去第二場的兩門對決——馬裕甫對柳印虎,因擔心流血事件發生而取消。館長張之江由此決定改制,取消分門體制,廢少林、武當兩門的設置,採用理事會、教務處、審編處和總務處(所謂一會三處)的組織建制機構。

 

武術流派起源於舊時習武的言傳身教,父子相承,輕易不傳外姓,早期形成的武術流派大多是以習武家族的姓名命名。比如明代的俞公棍、楊家槍、沙家槍、六步 拳、宋太祖三十二式長拳。明清時代的的武術流派分為三類,一是以拳種劃分,即每個拳種是一個流派。如少林拳、太極拳、形意拳、南拳。二是以地域劃分,有武 當派、少林派、峨眉派、長江流域武術、黃河流域武術和珠江流域的武術。三是以技術特點劃分,諸如內家、外加之說或者是長拳與短打等。

 

相對於帶有濃厚官方色彩的國術館,1910年,在上海黃家宅附近的舊式平房裡開班招生的精武體育會(時稱精武體操學校)似乎貼近民間。而實際上,在一個以保種保國為要務的時代裡,政要對武術相當關注,1919年,民間的精武體育會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孫中山為它題詞尚武精神。據統計1919-1928年間,國民黨旅長以上軍官中有相當數量的有習武傳統,而當時的學者、政要中也有不少武術愛好者。

 

學校,官方或民間的武術會社亟需教員,武師們由此進入公共視野,將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融為孫氏太極拳的孫祿堂曾在南洋公學任教。南洋公學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民國期間曾經聘請多名寺院高僧,民間拳師——劉震南、李存義、劉世傑、孫祿堂和李景材,教授蛤蟆功、形意功、白水功、心意六合門拳法。

 

至今為媒體所傳說的大俠紛紛誕生。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幾位大俠的成長過程,找出民國的大俠們的共性。

 

第一位是精武體育會的總教習霍元甲。霍元甲祖籍河北東光縣,世居靜海小南村(天津西郊付村公社),出身鏢師家庭。秉承霍家家學,通秘蹤藝,並旁參各派。1890年,霍元甲與河南拳師杜某比武並獲勝,在鄉鎮上揚名。1895年後,遭天津黑色會圍攻,霍元甲用扁擔打走了十餘個持械者,又因單肩擔走千斤藥,一腳踢開青石碾子,被時人稱為霍大力士

 

1901年,霍氏曾有過一次與外國大力士對陣的經歷——據傳雙方並沒有實際交手,霍氏嚇跑了外國大力士。因此當西洋大力士在上海揚言打遍東亞病夫的時候,上海的愛國人士想到了霍元甲。1909年,同盟會的骨幹農勁蓀和陳英士邀請霍元甲出山。

 

1909年上半年,霍元甲應邀抵達上海,和西洋大力士約定比武。比賽時間是當年6月下旬的某天下午,霍元甲準時到場,他的對手奧皮音卻因赴南洋演出而缺席。奧皮音是英國人,職業大概屬於簽約演員,此前他一直在上海北四川路亞波羅影戲院表演舉重、健美,每次20分鐘。比賽因此推遲到第二年3月,而奧皮音又因去漢口演出而爽約。

 

與霍元甲及其弟子真正交手的是日本武士,比武的結果是霍氏師徒勝出,並因此名聲大振。

 

第二位王子平,系河北滄州人,近代彈腿名家。1918年,北平的《晨報》報導了王子平與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的決鬥:

 

所謂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日前發出廣告,在中央公園萬國賽武大會,原定十四、十五、十六賽演三天,乃僅一天即止。昨日有人前往觀賽,竟聞無人,探其原因,前日賽演之時,最初有中國武士多人登臺獻技,觀者皆甚滿意;其後俄國大力士登臺獻技,忽有數名中國人登臺,將外國力士號稱過萬斤或數千斤之鐵球等物舉起輪流舞弄,有舉重若輕之態,於是相與一笑而散。最後,竟有一中國武士手推康力士撲地,於是康等大敗,愧怍萬狀,抱頭竄去,昨日遂不敢再登臺矣。

 

與康泰爾決鬥時,王子平在北洋ZF中任武術教習,中央國術館成立後,他被聘請為少林門門長。

 

另一位與王子平並稱滄州二傑的佟忠義,當過鏢師、清末禁軍的武術教官,民國後任上海國術館少林門的教務主任。1925年,佟忠義在上海虹口參加打擂,嚇跑了一個日本柔道家。

 

霍氏、王氏和佟氏都出身武術世家,霍氏出身鏢師家庭,而佟氏曾以保鏢為業。霍氏做過藥店老闆,王氏是上海八大傷科醫師之一。他們三人的主要狹義行為都是在擂臺上打敗外國力士。類似的大俠還有浙江的何長海,他在1935年,打敗了在杭州演武的俄國大力士馬嘉樂。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民國的大俠們的個性並不鮮明,他們更像是一幅為民族自尊心而打擂的群像。

 

儘管武術的內容搏擊和器械的歷史被上溯到遠古—“錦繩的鼻祖被認為是丁村人使用的絆獸索。但武術的概念是直到民國才正式提出的。

 

第一版的武術概念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方案》將武術稱為國術,認為它是為我國民族固有的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給防身自 衛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鍛鍊體格之工具。1943年的第二版概念為:所謂民族之傳統體育者,即我國固有之武術也??不獨在運動上具有相當之價值,且對於自衛上有顯著之功效。(《中國國術館成十五週年紀念宣言》)。

 

1961年版的概念又說: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鍊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體育學院本科講義《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在第一版概念中,自衛是武術的第一功能;在第二版概念中,運動價值第一,自衛價值第二;在1961年版的概念中,自衛的價值消失了,武術完全蛻變為鍛鍊方法和民族體育。


1917
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華新武術》教材一套四科,分為率角、拳角、棍術和劍術。這套教材在創編的過程中吸收了各門派武術的最基本方法。各科在教學步驟上,由基本教練、連貫教練、對手教練和連貫對手教練四部分組成。

 

如拳腳科,先習馬步等24發,名曰基本教練。然後將24發按普通拳腳術連成一氣,定名曰連貫教練。在基本教練的24發中,選擇能作二人對手著,定名曰對手 教練。將對手教練連為一氣,二人對操,曰連貫對手教練。在操練中採用數字口令——類似於現在的八拍口令,領操的喊出數字,做操的做出動作。1917年,全國中學校長會議決議:以《中華新武術》列為全國各中學的正式體操。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的第一屆國術國考設有散手、短兵、長兵、摔跤等擊打專案,但規定參賽者必須要刀、槍、劍、棍、拳,及格,才能參加擊打專案。1957年,拳術和器械被國家體委列為正式的比賽專案,而散手直到1979年才開始在浙江、北京、武漢的體育學院試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