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在攻防技術中摻雜了大量象徵性動作和門派儀式動作,從功法上看,傳統武術仍保留著很原始、低效的操習,與其說是增長格鬥實力,倒不如說是在祈禱、苦行和磨煉耐心。
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觸泰拳是在1990年。當時,作為北京武術散打隊的首任總教練,他帶隊參加剛剛設立的京港搏擊會,雖然帶去的都是當時的國家級頂級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國散打慘敗於泰拳。
「沒辦法,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丟毛巾。」梅惠志說,當時,北京武術散打隊第一次出國,根本不懂什麼是自由搏擊,對泰拳的膝肘攻擊很不適應。「與泰拳硬碰硬,我們根本打不過,拳腳打在對手身上,跟打在皮球上一樣。而當時我們的隊員抗擊打能力比較差,挨上兩三下膝肘就不行了。」
此次慘敗之後,梅惠志等人才把泰拳的錄像拿回來反覆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邊腿和膝肘。他們的記分主要是以擊倒而定的,所以踢你時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他們根本就不躲。但我們的散手沒人家能挨打,散打只有發揮摔法的優勢才有取勝的機會。」梅惠志說。
不久前泰拳拳王放言要秒殺中國功夫,無論是否炒作,讓人們再次審視聲名在外而又難以捉摸的中國功夫,如果站上擂台,競技力究竟幾何?
散打為何難敵泰拳
梅惠志是北京市散打運動的創辦者。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為北京什剎海業餘體校國際式摔跤教練,他在北京武術隊主教練吳彬和中國式摔跤教練李寶如的協助下,開始練習散打。
練習散打的原因是當時中國武術套路表演走向了世界,並獲得國際好評,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外國的武術愛好者來到中國,都想與「中國功夫」較量較量。尤其是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上映之後,中國功夫實戰能力如何,成為一個亟待證明的焦點。
「那個時候來挑戰的國外武術愛好者,很多都由我來對付。」梅惠志說。但來較量的一般都不是職業搏擊手,由摔跤轉為散打的職業運動員梅惠志完全能夠應付得來。「在1990年第一次帶隊參加京港搏擊會之前,我們對世界上的整體搏擊狀態並不瞭解。」
其實,中國功夫與泰拳的較量一直在進行著。目前可以查到的資料顯示,從1921年開始,中國功夫就在向泰拳發起攻擊。但除了1922年,由流亡泰國,本有武功,並拜華裔泰拳宗師為師的李德與泰拳手打平之外,其餘皆遭慘敗。
而1958年至上世紀80年代,由香港和台灣組織的數次中國功夫與泰拳的比賽,也僅有一場平局,其餘都告失敗而且敗得相當慘,最短的一局僅堅持了20秒。
但近幾年,散打所代表的中功夫在與泰拳的對抗中,卻出現了贏多輸少的局面。「雙方研究規則,泰拳可以用肘膝,我們可以用摔法,做好針對性練習,贏面比較大。」梅惠志說。
不過,近幾年的中泰對抗賽,中國散打的成績受到了不少武術愛好者的質疑。人們在有限的中泰對抗錄像中,以及各種中泰對抗賽中國散打大獲全勝的消息中,對泰拳手的來歷及資質並沒有多少瞭解。
相對來講,為眾多搏擊愛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與中國散打冠軍孫濤的對抗,更像一次上規格的對決。在這次比賽中,播求很順利地拿下了孫濤。這個結局似乎並不是那麼令人難以接受---從雙方的簡歷可以看出,作為職業泰拳手,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站立綜合搏擊賽事K-1上風靡全球,其成績是170戰,155勝;而作為中國體制內的運動員,孫濤的比賽次數隻有24戰。
民間並無武功高手
雖然,從中國功夫與泰拳的對抗歷史中,中國傳統武術的成績還不如散打來的好看,但大多數中國人仍然相信,真正的中國武術的技擊精華是在民間,在傳統拳術中。雖然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證明這一點,但人們更願意相信,在那些與世隔絕的密境,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
「雖然存在民間有高手這一說法,但民間拳手的水平並不高。與散打相比,基本沒有對抗性。」梅惠志說,他曾經會過許多民間高手,「很多都堅持不到十秒八秒。」
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過散手試點,當時來自民間的參賽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極、大成等等拳種。「但比賽剛開始沒兩天,一看進入半決賽的選手,都是練習散打的了。」梅惠志說。
民間武術大多沒有經過對抗訓練,一上擂台就「不管練習什麼拳,最後都成了王八拳」。對抗起來根本沒有反應,挨上兩下就不打了。
「有一位練習八卦掌的,比賽開始了,他還在那轉圈子,被我們的隊員追上去,踢了兩腳,就不打了。」梅惠志說。那一次,最后冠軍都被體校隊員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帶隊參加武當山全國武術擂台賽,這一次的場面比北京的散手試點更加熱鬧,賽場上有扮成武松模樣的,還有和尚、老道⋯,比賽前表演,架勢挺嚇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鐵釘子拍了出來,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一腳,自己就跳下擂台了。
還有一位神秘人物,自己爬上擂台要求比賽,當地組織者要求他先報名,但遭到拒絕,理由是「不敢留名,打完了再說」,並自稱已經「毫無慾念,不吃葷腥」。看到這種情形,梅惠志專門交代隊員不要踢第二腳,因為第一腳把人踢倒,第二腳必然會踢頭,這樣會導致這些沒有任何對抗訓練的對手直接休克。
對於民間有沒有高手,著名武術家趙道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指出一個常識:「在那些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消息閉塞,交流不便,物質貧乏,隱士們如何能啟發悟性,拓展眼界,避免徒勞創作呢?又怎樣能通過大量『見手』來交流技術,衡量自己?否則,又是怎麼知道他們技高一籌,掌握精髓呢?生活問題怎樣解決,營養哪裡補給,資金、器具誰來提供?如果自食其力,花大量精力安排衣食住行,訓練效果怎能提高?」
而在梅惠志看來,傳統武術主要是訓練方法和意識的落後,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多是說招說手,平時幾無實戰訓練。「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方鞭腿踢你,散手隊員會一手格擋,一手反擊。傳統武術可不這樣,他要先做一個雲手,動作好看,但對方早就踢到你了。我們同他們交流時,分出勝負也就一個照面,用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迎擊。」
傳統武術缺乏對抗訓練導致了許多悲劇。1987年,在一次兩省警察的集訓中,某省一名練習傳統武術的警察與另一省份練習散打的警察對練,結果因為前者從未做過對抗訓練,在被摔起的時候沒有任何防護意識與技巧,頭部直接墜地,導致死亡。
中國武術極度缺乏技擊性
「但傳統武術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傳統武術也是一拳一腳。」中國武術院社會組副主任劉普雷說。
作為格鬥技術的武術本來就是打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除了在影視劇中,我們很少看到中國武術與外界的對決,那麼中國武術的技擊性到底如何?
民間武術家趙道新認為,中國武術最大的騙局就是具有所謂的「技擊性」。雖然傳統武術有些技法還是包含著較高的技擊性和潛在技擊性,但趙道新肯定,當今中國武術在整體上極度缺乏技擊性。以全球格鬥界的戰略眼光看,可以說已喪失了技擊的競爭能力。
在趙道新看來,今天的傳統拳術與學院武術一樣以套路為主,並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與籃球、游泳、登山一樣只是提高運動素質的鍛鍊方式,卻不針對格鬥需要,特意發展那些直接專用於格鬥的素質和技術,從根本上說稱不上是技擊訓練。
從打法上看,傳統武術在攻防技術中摻雜了大量象徵性動作和門派儀式動作。這些動作與技擊無關。從功法上看,傳統武術仍保留著很原始低效的操習,與其說是增長格鬥實力,倒不如說是在祈禱、苦行和磨練耐心。
實際上,從民國時期以來,人們對於傳統武術的套路對招一直在進行著理想主義的嘗試。「2003年我還親自參與過這種嘗試。」劉普雷說。當時,散打王節目在湖南衛視火爆上演,四川的幾位武術愛好者找到劉普雷,希望能夠錄製一些對招的節目。
「在他們的想像中,仍然還是那種你一招白鶴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劉普雷說,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練習散打之前,他就參與過這樣的試驗,但從來沒有成功過。「你想啊,就像治病一樣,怎麼可能是開好了方子等病人呢?」
但四川的那幾位武術愛好者很固執,找到了一位喜好武術的企業家贊助,還找了四川省套路隊幫忙,按照這種套路對打的方式進行,結果可想而知。「拿不出手!」贊助該項目的企業家對劉普雷說。
相反,因為那些練習套路的孩子並沒有經過技擊訓練,反而很容易受傷。「尤其是小關節之類的,動不動就會受傷。」劉普雷說。而這相對於現代搏擊來說,無疑是沒有任何技擊性的。
但劉普雷並不認為中國武術的競技能力在國際上就毫無競爭力。他更加相信是規則原因,對競技結果有直接影響。
梅惠志也是同樣的觀點。「如果雙方約定在相同的規則下進行三個月的訓練,然後再進行對抗的話,勝負難料,反正是有得一打。」
而在本刊記者的採訪過程中,對中國功夫競技水平最悲觀的說法來自一位在國外學習柔術、到中國創辦競技俱樂部的華人。他認為以當前中國武術的競技水平,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日美水平。
國際拳壇為何不見中國選手
既然中國武術的競技水平在國際上並不落下風,為什麼在諸如UFC、PIRDE、F-1等國際頂級的搏擊賽事上,見不到中國選手的影子?
「這是因為我們採用的是全運會體制,我們的精力沒放在外出競技上面,而要打F-1必須要長時間的競技訓練。」劉普雷說。
1998年年底,劉普雷曾經帶隊去過K-1現場,當時主要是帶套路隊去做串場表演,其中還帶了兩位散打運動員做現場表演。「那是我第一次去K-1現場,到了那裡才知道原來一個擂台賽能做成那個樣子。」劉普雷回憶說,六萬多人的現場,燈火輝煌,壯觀極了。
接觸過K-1之後的中國散打選手曾經低調參加過這個比賽,但結果並不理想。不過,本刊記者採訪中發現,實際上中國的散打運動員都比較想參加諸如K-1的國際頂級格鬥賽事,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是為了高額的獎金。
但是,作為國家運動員的中國散打高手並不自由。首先從身份與資質上來講,專業散打隊是行政性的,全運會的體制需要這些運動員全力以赴打好國內的比賽;而在技術實力上,我們的打點打分的比賽體制,並不適應F-1。參加F-1的拳手都是為了高額獎金,「人家是掙錢來的,打起來很拚命。」劉普雷說。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教練。」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搏擊手說。國內的全運會體制使得職業教練以及運動員都必須圍著全運會使勁,對於他們來講,根本沒有去國外頂級搏擊賽事交流的必要。
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輸不起」,這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根本利益。
現代性質武術俱樂部體制在中國的發展尚處於艱難起步狀態,要培養出自己的職業搏擊手,還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好在中國武術協會對於俱樂部的建設越來越重視。「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劉普雷說。
俱樂部的建設不僅能夠極大地活躍中國的搏擊市場,還能夠拓展職業運動員的就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不再感嘆「國外的搏擊手都是明星,國內的搏擊手都是保安」的尷尬現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