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

佛門以慈悲為懷,為何要修煉那些殺生害命的武術法門。門外對此一直有異議。其實,佛家密教中的「息、增、懷、誅」四大法門中,「誅法」即為殺法,而且「誅法」的源流也很久遠。相傳,釋迦牟尼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曾為了救五百個珠寶商人的性命,而殺死了一批強盜,釋迦牟尼冒著造殺業墮地獄的危險而捨己救人,不僅沒有入地獄,反而成佛。「誅法」的精義在於:以大悲心殺除魔惡,為救眾生而殺眾生,為度魔惡而殺魔惡。「誅法」的修煉也很是不易,但也不出「修定觀想」的範疇。佛家「誅法」的修煉我不懂,但經過幾十年的修煉使我領悟到了武學與佛學的關係,這二者之間的心法有相通之處,難怪少林寺、五台山都修習武術,研習武學。

一、站樁與淨上宗

武學首先就是一種對肢體運動多種狀態的體驗,習武者不吃苦、不流汗只能是一個「嘴把式」,就像學佛離開了禪定就會永遠停留在「口頭禪」上。學佛與學武的方法也有相似之處,學佛有二種途徑:一是先通佛理,而後悟出佛法,二是通過實修佛法而通佛理,最後都是法理合一;習武者或是通過修煉而領悟拳譜、拳理,或是由拳譜、拳理指導修煉,有功夫者而不知拳理,只能算是個傻把式,而「嘴把式」又大多沒什麼真功夫。中國的內外家功夫都主張要想練出真東西必須先站樁,尤其是內家拳想低身下勢出大功夫,不站樁根本就蹲不下去,近代的王薌齋先生又把站樁發揮到了極致,而創意拳。意拳自然要用意念觀想了,這就與淨土宗的修煉方法有了相通之處。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第一觀就是落日觀,是光明藏,觀想無量光。在內家拳則大多是觀想氣,但也講究光,像汪永泉傳下的楊式老架太極拳的練法,就有煉神歌訣云:「宇氣落頂頭光釋」和「勃然不懈背光生。」在汪老傳人的著作裡還反覆強調行拳時要觀想三個氣圈和手心上的小氣球,這應該是練習太極外丹的方法。峨嵋十二樁雖是臨濟派的功夫,但其修煉思想主要是源於道家經典《黃庭經》,修煉峨嵋十二樁至四次第以後,則完全「閉目修觀,觀五臟的光氣反應」,「繼用照法,繼觀身體的長短」。六次第身體要化光,而七次第以上則完全是借鑑佛學的修煉方法「七忘身,自己身感不復存在,呈見遍體光明,身如氣泡的境界。八忘身,進一步則達忘身化光階段。九假我,『十二宮神』出現,是練神還虛階段」。

觀想是佛、道二家入門的功夫,而內家拳的思想根基就是丹道和佛學,因此在內家拳的修煉中,觀想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意念不可過重,前人有云:「道之大患在於用意」,不可不慎。

二、內外無礙與華嚴宗

「六神通」是內外無礙,武學中傳說的輕功和凌空點穴之類與「神通」貼點邊兒,我這裡只是就修煉的境界與華嚴思想相比較,華嚴思想是「事事無礙」,澄觀和尚明示:「觀事事物物悉大小相融,一多相即,遍攝無礙,交參自在。」一句話就是:「萬物一心,圓融無礙。」從時間上要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看成一個圓,而時間與空間又是相合相融、不可分割的,修煉者不可有分別心,要把宇宙想像為無內無外、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一個圓融整體。而武學在修煉至高深境界時,既會對時空沒有了分別心和執著。很多年以前的一個冬天,我在小河沿打太極拳,從早晨七點多鐘開始起勢走架,原想打二遍拳即出去吃飯。待打完拳才發現已經接近十一點了,一個場子的人告訴我:你已經反反覆覆的走了四遍架子,而我自己竟什麼也沒感覺到。

藏密源於龍樹菩薩的華嚴思想,除去一些迷信色彩,最終都是要靠實修來證悟到圓融境界。剛波巴是米拉日巴的弟子,師傅告訴他:當你證悟時,即會發現我與佛陀並無差別,你就會見到本性,你修行的障礙即會消失,到時你可以試一試圓融無礙的感覺。剛波巴證悟後,即運氣於指,凌空將一個土堆擊碎,體會到了內外無礙的境界。這種功夫如果用於技擊,是不是會像金庸小說寫的那麼神奇?

三、唯識與丹田

胡蘭成先生在《禪是一枝花》中談到寶積禪師的垂語,「三界無法,何處求心。」時,認為:「法還是有……玄奘的『唯識論』是對印度佛教的一個革命。」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因為「唯識學」是玄奘在印度留學期間的主要功課,這原本是印度的佛教哲學。但胡先生說:「第七末那識,是在丹出。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在於心了。」這話非常有道理,同時也為武術能夠做為一門修煉身心與道相合的學問拓展出了更深遂的境界。按胡先生所說修煉丹田,即是對末那識進行修煉,而丹田又是中國內外家武術練功的主宰,末那識主司人的意識,潛意識和思維片式,歷來內家拳的大家也都是以開發丹田的潛能為修煉根本,如果再配合形而上的心,既阿賴耶識,豈不真能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的化境!

少林武術被稱為金剛禪法,意為修煉金剛身的禪,身不修則心不定,少林武術是少林僧人降魔護法和調理身心的重要手段。峨嵋十二樁則是南宋臨濟宗的白雲禪師所創,是通過武功與丹道相結合的修煉方式,來證悟佛學的「假我」和「真空」,而其修煉的精髓即在於「圓空法生。」近代一直對於峨嵋十二樁創於何人而執有爭論。1998年,我到河北正定的臨濟祖庭去拜訪,並沒發現有人修煉峨嵋十二樁,查《千年巾國高僧傳》也沒有發現關於白雲禪師的隻言片語。1975年我隨陳先生學習這門功夫時,陳先生也沒說過其源流和傳承,只提過四川有很多人修煉,並且祖輩中確實有人練出了很高的功夫。其實,這就像你到了黃岩,你吃到了品味極佳的蜜橘,你就只管享用罷了,何必要知道那隻橘子產在那棵樹上呢!

縱觀武學和佛學的發展歷程,他們之間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由簡單到複雜。當初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過禪定而勘破了生死,見到了本性,成為了大智慧者——佛。武學一開始叫手搏,後來叫功夫,再後叫武藝,再後來叫武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