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葉先生

從郭靖習武談起

 

近期央視版的射鵰正在熱播,金庸雖為文人,從未習武,但其描寫武學每能把握神髓,不做招式的堆砌和門派的家譜,他筆下人物的經歷與現實習武者遇到的問題頗多吻合,常給人以提示與啟悟。

 

拿郭靖來說。郭靖資質愚魯,以習武者應具備的先決條件衡量:品質、悟性、愛好、堅韌、機緣,郭靖只佔五分之三,即品質、堅韌、機緣,不算盡善盡美。但郭靖勤學苦練,揚長避短,且其機緣更是環環相扣、若有神助,終於脫穎而出,成為絕代高手。下面就結合現實探討一下郭靖的習武歷程:

 

郭靖首學為蒙古摔交和射箭。武術按離身遠近,講究踢打摔拿,摔交尤為實用,近代王子平、佟忠義等高手都是武術、摔交一起練,克敵制勝,威力無比。射為古六藝之一,講究立身中正,開合有致,執中用中,其原理被太極、文聖等拳種採納,至今仍為武學的基本理論之一。郭靖學習摔交、射箭,正為其後來的學武生涯打下了既深且厚的基礎。

 

遇到江南七怪後,郭靖開始系統的學習各種拳術、擒拿(分筋錯骨)、輕功、器械、暗器、馬術,踢打摔拿及十八般武藝俱精。這段歷程就像當前在武校學習的年輕學子們一樣,學習的都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招法,是針對手眼身法步、柔韌、力量、耐力而進行的系統訓練。值得一提的是郭靖本不愛武,只為復仇二習武,心情較為苦悶。此時郭靖只為一拳手。

 

十六歲,郭靖遇到全真掌教馬鈺,是其武學起步的關鍵。馬鈺教他金雁功,這種功法形式上類似今天的攀岩運動,實質上則像王薌齋先生的意拳(又似孫祿堂先生每天跟在郭雲深前輩馬後長跑)。王薌齋先生的徒弟大部分是帶師學藝,學習意拳後都功力大增,可見意拳是具有畫龍點睛作用的拳學,此點正與馬鈺所傳相同,同為極簡單,極具功效。此時郭靖為一武師也。

 

來到江南後,郭靖又追隨洪七公學習降龍十八掌。這種武功,今天看來就是形意、八極一類的傳統武學。其共同點,一是剛猛無鑄,一擊必殺。練成如銅球鐵人,人莫能擋。二是形式少,如形意拳就十七個招法,八極拳也只有小架、大架(除去重複就二十幾個招法);三是練法上多單練,講究反覆操練,自然通神;四是變化多,五行相生剋,十二形象形會意,包羅萬有,六開八打因地制宜,變化無窮;五是對敵原則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是根據不同的情景練不同的招法,而是練一招一式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運用,極大精簡了練用的過程。因此,郭靖能以此十八掌與強敵周旋,立於不敗之地。此時郭靖的境界為地,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桃花島上,郭靖與周伯通結拜。先學空明拳,其拳理以老莊「清淨無為,不敢為天下先」學說為本,可比擬為太極拳、六合八法拳等,七十二招講究拆解,兩人反覆試招,「郭靖被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此處正和太極推手的訓練程序相符合,求的是知己知彼的功夫;此時郭靖的境界為人,懂得武學求的是勁力的互動,將諸般勁法拆析體會,能瞭解掌握陰陽勁法的轉化,放下我執,體悟體內中空的道理。到十餘年後,郭靖再遇歐陽峰時,就已經悟到降龍十八掌九變一百六十二招剛猛之外需濟之以陰柔的道理,為洪七公所未見。

 

後來,周又教其左右互搏和九陰真經,這兩類功夫初時類同於八卦掌,而後則完全是對武理的探求。八卦掌練習時左旋右轉,訓練人體平衡和左右對稱,使身體各器官全面發展。這種功夫練到極致,就進入了天的境界,人如鋼絲球,足下走圓圈,身體扭麻繩,神意變不測。一而八,八至六十四,乃至無窮。

 

九陰真經是一部類似於《拳意述真》、《萇氏武技書》等武學總綱式的書籍,他描述的不僅僅是具體的功法,而是武學中共同的道理。郭靖學習九陰真經後,觀北斗七星而通全真陣法;見華山十二松而若有所悟;至於縮骨、易筋、飛絮皆牛刀小試,事半功倍。為什麼?就是因為,九陰真經講的只是道理,而郭靖學武是實踐多於思考的,道理再多,光知道而不能運用也是假的;知道一條實踐一條,才能切實提高武功。郭靖從真經上悟到的東西雖少,但每一項均刻骨銘心,達到身手相應,所以進境不慢。到二次華山論劍,短短一年間,已經能與宗師級人物抗衡。

 

可惜郭靖的文化素質太低,所以他只能成為一個民族英雄,而不能成為武學上開宗立派的鉅子。他吶於言辭,教出來的徒弟水平離他差了十萬八千里。開始洪七公因其愚魯不願收之為徒,後來果然降龍十八掌因他而未能全部傳下去。

 

武學的發展規律,初期是重實踐,輕理論,到後期則為理論指導實踐,但實踐的成分也決不少於理論。郭靖的資質比不上楊康、尹志平,但一方面他能夠堅持實踐,苦練傻練,別人練十次,他練一百次;另一方面他的機緣非常好,每一次的學習都與武學的規律相契合。加上他人品非常好,別人都願意教他,省去了不少時間和彎路。因此他能夠以中下之資,成為絕代高手。但是因為他自身的文化素質太低,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遺憾。今天我們習武,能否以郭靖為範例,力求由博入簡,手腦並重,持之以恆,文通武備,悟證實境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中說拳的越來越多,而且對於很多人練是為了說。鄙人雖功夫一般,但走南闖北這麼多年,至少還積累了點淺見。這幾天對孫門爭論的挺激烈,其實真是浪費精神。老一輩的拳家我還是見過不少,如楊松山、楊奎山、劉志清、郝家俊、馬禮堂、李天驥、沙國正、何福生、周元龍、顧留馨、萬籟聲等等等等,不一一枚舉了,提起孫祿堂先生,老練家子們沒有一個不服的,皆認為孫祿堂先生是絕頂的功夫。這本來就是早已蓋棺論定的事。就像多少年後,人們爭論當年貝利、馬拉多那會不會踢足球一樣,吵的天翻地覆,簡直是太無聊了。

 

據我多年的見識,孫門的情況正如周元龍先生所說:真正的傳人極少。因為孫氏拳多少年來都是師選徒,而不是徒找師。記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東西。這與錢無關,全在緣份。真正得孫氏拳真傳的,據說除了孫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個弟子壽關順,功夫確實超凡。上海還有一位老中醫程大夫,是孫門傳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陳。程傳給了原浙江省武術隊教練、省傳統武術挖整負責人凌耀華孫氏八卦盤根和孫氏太極拳。凌得孫氏拳之一鱗半爪,功夫脫俗。此外,北京的孫劍雲據說尚有其先人的形跡,至於其內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張烈,也許是他太聰明了,他的拳理與孫氏拳的拳理大相逕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脫俗。與張烈談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麵外加鋼絲鎖。黃萬祥真正的師傅是萬良,萬良解放後一直被管制。黃萬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體認,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錚錚。談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難算是孫門的正宗傳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軟,推手馬馬乎乎。童旭東在研究歷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說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見過幾面,他確實掌握不少資料。不過他幾乎沒有什麼功夫,當老闆的人,盡忙他的項目了。張振華以前就認識,天生不是練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個小劉還行。也是很一般。開封還有幾個練孫氏拳的,小魏、小馬、小時,名字忘了。不過那時他們幾個還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練拳一直沒仍下,現在夠得上人物了。這是我瞭解的孫門的大致情況。我說這些話,孫門的人要罵我,一門心思要貶低孫門的人也要罵我,笑罵隨他便,反正這是我的親身經驗。

 

下面再談談楊氏的情況。有人說楊氏到了楊澄甫先生時,就沒真東西了。這是胡說八道。楊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厲害的。散手、推手都行。當年楊澄甫先生去廣州,李濟深不僅借給他一幢小洋樓,還送給他兩個小姐(相當於現在的二奶)。沒真功夫,哪能有這種待遇。這事不是我胡說,廣州的朋友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據我的體會楊氏太極練的好的還是在上海。比較出色的田照臨一支,田的徒弟葉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還有位姚師傅據說是武匯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但脫俗的高手也沒有見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確實很高。蔡松芳並沒有傳說的那麼神,與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傳人葛先生發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響。傅鐘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細。田照臨的徒孫李歌清,觸人甚輕,發力生脆,但是得進他的點,應變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練楊氏的,解放後兩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說實話與上海練楊氏的比差了一節。兩邊的練法也不一樣。崔毅士是個踮腳,靠在樹上跟徒弟玩推手,看著都彆扭。汪永泉是說拳的主兒,北京話老頭兒拳,老頭兒玩玩的玩藝兒,離實用遠了點。仲浩群說魏樹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麼標準。根據我的體會,基本沒什麼功夫,推手恐怕還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遠了。北京人懶,在公園裡儘是湊在一起說拳的,上海人講究實際,在公園裡練的多說的少。看來北京人要罵我了。北京練楊氏的還喜歡空談高境界,什麼空啊、意啊。這點倒與上海吳式的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談些,吳、武、陳式的情況以後再談。

 

吳式太極拳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歷史,吳鑑泉的功夫比楊澄甫差了一節。不過吳鑑泉不保守,時間一久,他的後人的功夫倒出來。上海的趙壽村、吳耀宗都是好手。常遠亭的傳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細體味他們幾家的味道也不同。趙壽村、吳耀宗還有些硬的東西隱隱的在裡面,有點咯噔勁。常家傳下來的東西,好像更柔軟。馬岳梁的東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卻喜歡演示氣,所謂凌空勁。吳式太極拳各支的東西用來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擊。聽說這幾年出了位嚴子元專去打老頭兒,沒見過面。吳公儀與陳剋夫的錄影,實在沒什麼東西,比現在的散打還沒有內容。確實談不上輸贏。這幾年吳家的人猛吹這件事,這不是不打自招說自己沒東西嗎?這本是件醜事,還拿出來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麼想的。說這些話,練吳式的要恨我。練吳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藝兒相似,玩玩勁還行,不能真用。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有位朋友已經點明了,生理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骨頭、筋、肌肉的性狀沒有大的改變,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場面。北京練吳式出名的有兩個半,楊禹庭、王子英、吳圖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隊的教練,但是當時的隊員牛勝先不服他,根本不聽他的,牛勝先只服李天驥。王培生有氣,跟牛勝先推手,連推七次,牛勝先贏了七次。王培生窩了口氣,沒辦法走吧。83年牛勝先拿了全國推手冠軍,從此牛勝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隊的教練。所以上了真場面,只會玩玩勁就不行了。楊禹庭活著的時候,沒聽說他推手好,我曾親耳聽他說他只會套,不會推。不知道是不是對外保守。王子英能推兩下子,但不能打,也沒教出什麼徒弟。吳圖南有吳式的基礎,也有楊少侯的技術。只能算半個吳式。吳圖南也沒教出像樣的徒弟,什麼於志鈞、陳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吳式推手好的是劉晚倉,老頭有真功夫。劉晚倉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勳、王選傑都怕劉晚倉。劉晚倉讓給帶過話,他們就是不敢來。劉晚倉尤善發人,如果遇到功夫差點的,真能把對方發出去離地一尺多高。劉三爺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現在小馬,馬長勳還有點三爺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爺差了一截了。練吳式的功夫好的還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經五,不過李經五也跟陳發科練陳式。李經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錯,尤其棚勁好。有人說他能用氣發人,沒體驗過。李經五推手時喜歡把兩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轉,就把人送出去了。吳式中的現在最有風頭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獨他沒有什麼功夫。如果吳式朝著他的路子發展,就要全毀了。

 

仲浩群對於我評價汪永泉的功夫耿耿於懷,認為我貶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個文人,怕是即沒有參加過對抗性比較強的比賽也沒有經歷幾次真正的搏鬥。所以對於真功夫三個字的含義與我不同。關於功夫脫俗是個什麼樣子,我暫不想在這裡做具體的描寫。因為,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這樣的人現在還有,而且不久中央電視台就會進行介紹。這比我在這說效果要好。那時再討論什麼是脫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屬於俗手。當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懷元、孫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趙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沒有脫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資本。孫德善在地壇當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氣不在劉晚倉之下。我曾親眼見孫德善讓幾個人排成一個縱隊來推他,他讓誰出去,誰就一準被發出去,排隊的人並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並不是作秀。作為玩藝兒,這手功夫夠得上高妙。但這也只能作為玩藝兒。朱懷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說是高超,當時一塊玩的有位翁師傅,看見朱懷元了,從後面拍了下朱懷元的肩膀,結果怎麼著,手拿不下來了,一步一趨地跟著朱懷元屁股後面走,惹得大家都笑。這沾勁,能讓老翁的手找不著著力點,夠傳神的吧。但還是俗手,因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強度、一定力度的對抗範圍內,技巧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近乎於神。中國足球隊也是這樣,自己練著玩的時候,球也漂亮著那,好像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盃上,就跟不會踢一樣。對抗性強到一定程度,玩藝兒就沒了。作為健身,走走意、玩玩勁挺好。作為修身就欠些,作為實用就差的遠了。

 

說起武式太極拳,其理論貢獻不能不提。李亦畬的五字訣,是真正從實踐中來的理論,所以能對實踐有實際的指導作用。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這是武式太極拳的特色。說這話,有人說我是話裡有話,明褒暗貶。但是又能讓我說什麼呢?到現在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傳人的拳術造詣還不如前面幾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沒教出什麼像樣的徒弟。天津麼家楨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繼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見他能發人。小孫(名字是建國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鄲聯誼會上見過。喬松茂一門心思的給自己提大輩,搭過兩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腳,沒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圍過來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說:「不錯,不錯!」象演戲一樣了事。薛乃印就更沒什麼功夫,好面子、講虛榮,真本事一點沒有,錢倒有一些,是個武林中的混子。吳文翰也是個說拳的,基本上沒什麼功夫,推手還不如魏樹人。高連成的推手還馬馬乎乎,繼承了些姚繼祖的東西。但還是頂,手法還是比較熟的。還有王善德是靠打筆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練,口氣倒是挺大,勁僵的很,沒有真功夫。武式前輩對太極拳貢獻很大,又是儒生,應該修養不錯。但是傳到今天,真是沒落了。當然,我接觸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沒有接觸到,不能以偏蓋全說武式太極拳不行。一些隱藏在民間的高手,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到的。這裡也有緣分。

 

小賈已經介紹了壽關順,不過我一直覺得像壽關順這樣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來描寫,很容易引起誤解出偏差。據一位朋友講中央電視台準備專門做壽關順的節目,我本想在他做出來功夫給大家看後再討論他,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不錯,壽關順的功夫是脫俗了。幾十年來我遇到的功夫脫俗的高手也只有一、兩位,壽關順是其中之一。實事求是的說壽關順是學過許多門派的東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礎是孫門的,他的內功完全是從支燮堂那得來的。支燮堂去世時他還沒有來得及系統的學習孫門的用法,他的推手技術來自楊式,以後又學過攔手(上海叫操拳)、綿拳,與心意拳的人也經常交流,所以他這人融會了多種技藝,沒有門派之見。有人說壽關順完整地繼承了孫祿堂先生的拳學,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據童旭東講孫存周先生也只是繼承了孫祿堂先生拳學的一部分,有個說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孫門真傳,但是得到的掌握的東西不可能比孫存周先生更多。因為童旭東說支燮堂先生跟孫祿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紹人物時一定要力求準確、客觀。壽關順是有神通的,小賈介紹了一些,不過在這裡我不想做進一步的具體介紹,還是那句話容易引起誤解。當年李天驥對外一個說法,對內又是一種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怕對外界介紹內家藝業時,話說不準一點兒都會引起很大的誤會,需要加上很多解釋。尤其是自己沒有練到的時候,是很難解釋確切的。但是既然說壽關順的功夫脫俗那與俗手就不是在一個層次上,完全是質的區別。這不僅僅是實用不實用的問題,確實是層次問題。無論是人體的功能還是骨頭、筋、肌肉的性狀都已發生質的變化。

 

陳式太極拳的陳發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雖然我沒見過他,但他的拳照實在是漂亮。那勁勢超過了楊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與楊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確實是好。陳發科的傳人我見過一些,沒有一個能打出陳發科那股勁勢。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陳發科差遠了。老一輩的田秀臣架子還不錯,推手就不行。馮志強的推手靠力氣,連摔帶頂,散手幾乎不懂。馮志強上了點歲數後也大談養生了,結果現在他的身體還是很糟。天壇的李師傅、老劉、地壇的老鄧功夫也有一些,他們都不服馮志強。但是也沒覺出他們比馮志強強在什麼地方。話說回來,跟馮志強學的人還是要感謝他,因為他的東西好賺錢,這是一有陳式太極拳這塊招牌,二有馮志強的名人招牌,三是馮志強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藝兒比較多,這也是陳式的特點,掌握起來用起來都快。其實真對陳式有研究的還是濟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並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來的學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劉、小李、小張、小蔣以及再小一輩的小黃等都不錯。雖然都是俗手,不過功夫還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蔣在《武林》上不斷介紹太極拳的散手,其實那只能用來玩。真正的太極拳散手練法小蔣並不懂。陳式的洪派架子用來鍛鍊身體比陳家溝的架子要好。陳兆丕的功夫比陳發科差著一節,我在西單體育場見到陳兆丕最後一次出來打拳時,金雞獨立腿已經抬不起來了,身體很糟。練太極拳起碼要做到活著的時候有精神,死的時候要快,不拖累人。長壽不在練不練拳,遺傳和環境最主要。所以我從來不拿壽命長短論造詣。陳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歡使拌子,結果碰到個懂點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親的名聲吃飯。馬虹、陳正雷只能表演,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都不行。陳小旺推手還馬馬乎乎,步太死,但馬步扎的還比較結實。推一般人還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還有一個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氣。他推手是跤勁、跤拌加力氣,同樣也不懂散手。都說陳式太極拳古樸,這種古樸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步上,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桿或用槍的步。

 

拳腳相交,至少是兩個拳頭兩隻腳,可用來同時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對四」,加上近身時的膝肘肩胯臀以及頭則可同時用來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穩更要活。絕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兩槍相對,是一對一,兩條腿以及膝肘等一般搆不著對方,用不上,所以對步的要求重點是穩固,在靈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腳那麼高。陳式太極拳的步是桿步,陳式太極拳原是作為用桿的基礎功夫,所以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很靈活。在這樣的基礎上練散手是要吃虧的。或者說你練的東西與你用時的東西必然要脫節。說這話,練陳式的一定不愛聽,但是如果撇開門派,從道理上技術上分析分析,也許火氣會小一些。練陳式的特點是上功夫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輕制重,哪怕是玩玩勁,他們也很難做到,在這點上他們不如楊、吳。從技術特點上說,陳式推手可以稱為柔跤。

 

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術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兒子李天驥是個有頭腦的人,就是不許宣傳他父親,李天驥在國家體委幾十年,從他哪兒就把他父親的名聲冷凍起來了。為什麼?李天驥明白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在國家體委坐穩。現在的年輕人對解放後中國的政治環境沒有感性認識,那時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決定一切,在舊社會做過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斂,想不到的災難就會不斷而來。李玉琳曾隨李景林去山東國術館,並擔任國術館的教務長。李景林是什麼人?是被魯迅點過名的大軍閥,是魯迅罵過的鎮壓群眾的噲子手,以後又投靠了蔣介石。這樣的人雖然對武術有重大貢獻,但是在那種政治形勢下,誰敢跟他沾邊啊。所以,李天驥很聰明,把他父親冷凍起來,他儘量不提他父親的事。別人提起來了,他也儘量壓住。這樣實際上就是保護了他父親。所以現在的人沒有幾個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這個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樣。天津人稱李玉琳是「鐵胳膊李」,咋一聽以為李玉琳是練硬功的,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是因為李玉琳的胳膊就像楊澄甫說的棉裹鐵一樣,特別重!不用說打在人身上必受內傷,就是抬,一般也沒有人能抬的動。楊澄甫先生的五虎將沒有一個能推過李玉琳的,北京武術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動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沒門了。所以,自從有推手比賽以來牛勝先的學生的成績相對比較突出,他這裡面還是有傳承上的訣竅的。牛勝先是李玉琳的徒孫。我看他們的特點主要是形意拳的三體式樁步和劈拳的鑽翻勁並結合進了太極拳的手法。他們發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飛起來一樣。不過在比賽中他們的這種用法常常被判為犯規,所以,大牛的弟子經常是打翻的對手自己反倒丟分。所以,我常疑問推手能用來比賽嗎?大牛這派推手是作為散手的基礎,能與散手結合的比較自然。但是用於推手比賽則要被扣分。吳圖南、汪永泉這派推手,勁玩的精巧細膩,但需要雙方配合,雙方都要按照不丟不頂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時候也不許硬抗,要順著對方的勁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難用於比賽,比賽中對方玩命一抱一頂,你不能講對方不懂勁啊。但是面對這樣的對抗強度自己又沒辦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適應比賽。於是現在的太極拳推手比賽越來越朝著一種四不像的對抗形式上發展。推手本是技擊訓練的輔助手段,如今卻成為一種獨立的競賽形式,這玩藝兒不變形才怪呢!

 

當代武林中流傳著很多引人入勝的神話。這些所謂神話,我個人認為既不是神所說的話,也不是象神一樣的話,而是一些造神者僅憑臆想造就的,如果本文引起某些人的不快,特此道歉,你們還是不看為好:

 

一、海燈神話


當年八十多歲的海燈號稱是少林正宗,身懷童子功、一指禪、梅花精拳三門絕技,使神州風靡,一時間從者如雲。事實證明,其人只不過是個一般的習武者,其武功多有造假之嫌,是個不太高明的騙子。

 

二、意拳、大成拳神話

 

八十年代開始,國內開始流傳大成拳的神話,其鼻祖王薌齋成為戰無不勝的戰神,其弟子趙道新、姚宗勳也被人為地抬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實際上稍微掌握一點史料的人都清楚,意拳的實力不過而而,但是這種家族式的傳奇一直延續下來,而且在王選傑的手中發揚光大,王選傑號稱是王薌齋的衣缽傳人,功夫不知繼承了幾成,但為人處事的方式卻和王薌齋一脈相傳,記得八十年代楊鴻塵先生以「穗滿頭更低」為題在武林雜誌上介紹王選傑時,王還僅僅是一個和王薌齋先生通過信的後學,但時隔不久,他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成拳的掌門。更加是勝人無算,戰績赫赫,而王安平的出現又給意拳打了一支強心針,可惜我認為他們標榜的武功都是神話而已。

 

三、 孫門神話

 

孫祿堂、孫存周、孫劍雲都是武功蓋世的人物,作為孫門的愛好者,我不想否認這一點。但是近年出現的一些言論,雖然表面上是稱讚孫門,實際上是以神化的形式否定了孫先生。

 

包括:

 

1、孫先生在天津練拳時踏雪無痕。

 

2、孫先生靠劍氣外發,擊昏百餘人。

 

3、孫存周先生虎形一縱四丈(就是12米)。

 

4、孫存周先生練成了八卦中的凌空八步。

 

這些可能麼?

 

四、金庸武俠小說武功成真神話

 

1、徐濤號稱自己會降龍十八掌

 

2、甘陝一帶有人賣廣告有華山九劍傳授

 

3、雲貴有六脈神劍

 

五、狂生們紛紛創拳的神話

 

1、李紫劍的軌跡拳學

 

2、河北某人的朴真拳法

 

3、吳志剛的盧式結構

 

4、清玄散人《拳經洞極》中所演示的拳法

 

其實這些拳種的肇始人都是沿著王薌齋、趙道新的軌跡去完成自己的理論的,無非是對傳統的反叛,兜了一圈之後又回到原地,開始造拳。至於武林中的復古派更是將風氣搞的烏煙瘴氣,其實何必多此一舉呢?安安心心練拳不行麼?

 

可是假如你不幸看黃易、莫仁的書走火入麼魔了,那麼網上可能又會多了一個仲某某,一會把軀體練的空蕩蕩消失了,一會又獅子大抖毛氣震後腦了,真是粉碎虛空,撥雲施雨啊!可是武功就是這樣麼?難道練到最後的境界都和義和團大師兄口唸咒語,陽神出竅時一樣麼?可悲啊。

 

難得斑竹還記得我,我最近一直在默默的注視著論壇,但已經很難提起興致再發表我的謬論。


我現在在思考,我們愛好武術的人究竟目的何在?是想成佛、成聖?還是想百戰百勝?還是要繼承發揚一種文化的精神?如果是一種精神的追求,一種文化的薪傳,那麼武術是否集中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品質呢?是否有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行呢?這種品行是否是唯一的,或者僅僅武術就是戲台上的道具,是千人千面的呢?武術的價值何在?他能否抵禦外來文化的侵蝕,或者有沒有能力對外來文化進行融合消解呢?


我個人認為,武術在成為一種精神的力量方面還遠沒有成效。相對於日本的武士道、西方的基督文明、伊斯蘭的宗教狂熱,武術只是形而下的器,沒有同道合一,門派的出現,加劇了武術價值的沒落,大家基本上是雞同鴨講,我們崇拜的是變形了的神人,是唯力、唯勝論的信徒。如果我們的武術還像今天這樣,流派紛紜,神話迭起,動輒以不平等的規則戲弄一下美國的拳擊、泰國的泰拳,自以為是的話,我們的將來是不樂觀的。

 

武學的明天


武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避免的日趨勢微,隨著競技體育項目的日漸多元,人們的選擇決定了運動的生存市場,武術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運動項目之一,又應該如何面對挑戰和競爭呢?
我認為,做為一個愛好武術的人,應該具備科學、理性的態度,具有分析批判,吐故納新的精神,不應再沉湎於不可證實的掌故、傳奇中,或是一相情願地製造武術的光環。

 

一、 破除迷信崇拜,明確習武目的

 

抬得越高,跌得越重。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實事求是,以實踐檢驗真理,這是人所共知的原理。

 

再偉大的人,再優秀的門派,如果我們道聽途說地去誇大他神化他,或者是出於感情,不基於事實地去反覆謳歌他,那麼物極必反,他最終有可能會走向為人所不齒。

 

記得讀顧留馨先生的武學回憶錄,說孫祿堂先生的武功過人,出神入化,平時和人一搭手,兩個指頭一動,對方就東倒西歪,重心失準。但同時,顧先生又說,孫先生一生謹慎,時刻防備別人的偷襲,他從不把背對向別人,連坐下的時候都要用手抓住椅背,緩緩坐下。我認為,這段文字描述是真實的,他打碎了人們對神的幻想、憧憬,告訴了一個真實的孫先生。

 

我們研究武學,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是要拜師,要尊師重道,但是絕對不應該盲從,不應該成為別人的影子。武學的目的應該說是實踐,高不高,神不神,一伸手就知道了。可惜,目前有的人用氣功那套東西來愚弄人,講精神、講氣感,氣路,甚至自己武功練得不怎麼樣,就可以給老師寫氣功口訣,反過來給老師指點氣路了。可笑的是竟然還有這樣的老師,照著練了還大聲讚好,我覺得這不好像是傻子在教騙子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40811010093mf.html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