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喬長虹

一、緣起

摔角術為我國獨家學術固有文化的國術之一種,是人類爭取生存的本能和方法,在歷代五攻上有其偉大的貢獻和光榮歷史,垂傳至今。在茲原子時代,其對軍隊作戰隻短兵相接,警憲之執行逮捕任務,仍極為適用。在現在國防體育上是具有期崇高地位和價值的,同時在普及國民健康促進國民健康上也具有莫大功能。反觀現在日本的「柔道」,英國蘇格蘭屬之「科學自衛法」,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徒手逮捕術」,多半是胎源於我國之摔角術而形成的,所以摔角一科,堪稱為我國國粹,有積極提倡之必要。考證我國摔角術,其歷史悠久,在上古時代叫「角觝」。其命名之由來,據史載:「黃帝發明弓箭,指南車,角觝術,擊敗蚩尤於涿鹿,夷平西域,融合諸侯」,而殿定了中華民族不拔的基礎。又據冀州誌載︰「蚩尤氏鬢如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因而黃帝針對此一戰術而發明「角觝術」以剋制之,以後遂成為我中華民族之強國強種自衛禦侮的技擊之術。人類的初生,長不及龍蛇,猛不及虎豹,而能夠佔有平壤的土地,驅龍蛇而放之海,逐猛獸而歸之山,北拒獫狁,南逐苗傜而奄有華夏的道理,當初是依賴技擊的進化而有以致之。垂傳到現在,我們為競爭生存,又可以說無時無地不在與侵略的強敵相決鬥,所以說技擊術是人類的本能,爭生存的方法而無不可。回溯我們祖先黃帝開創此一搏擊爭存之技能,而不敢數典忘祖,特先說明其緣起如上述。

二、演變與沿革

這種角觝術,經過時代的變遷,歷代名家的銳意研究,演繹出很多不同名詞。考可證的有所謂角觝、相搏、相撲、爭交、撲虎……等等名詞,名詞雖不同而技術則一。現在再我國體育界通稱之約「摔角」。摔角一科在兩千多年以前春秋戰國時就極為盛行,據史記李斯傳載有︰「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角觝俳優之觀」,而漢唐宋元時的摔角,在漢書武帝記載有︰「元封三年春有觝戲,三百里內民咸集觀,元封六年春演角觝於京師之上林平樂館」。至隨時各都邑,每逢 正月十五日 則舉行角觝戲,終隨祚而識為定例。迨宋時據椑史叢書所載︰「趙匡胤幼好技擊,曾習一搏術於陳希直,長列行伍,身先士卒,南征北討,終於奠定宋氏天下」,(按搏意就是相撲)。又「晉侯夢與楚子搏」,搏術由宋室黃帝之在上提倡,得雷厲風行於朝野,降及元朝,忽必烈的武功,不但威震東亞,且遠及歐洲,蒙古的騎射摔角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摔角一詞在蒙古語叫做「布庫」,成吉思汗鍛鍊士兵體格就以摔角術為主要方法,其士卒懷此絕技,橫掃歐亞,造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黃禍」。

三、流傳日本

摔角術演進至明清兩代更為盛行,首流傳於日本。日本在古代德川幕府的時候,有簡單的「柔術」,又叫做「當身術」,就是以手指或掌緣等擒拿對方人身六十四處關節要害部位,使對方即死即倒或失去抵抗能力一種技術,但非今日以講道館為中心的「柔道」。日本技擊演變到現在,有所謂柔道,相撲,唐手,弓道,劍道,劈刺等等,但以柔道代表其「大和魂」,視為武士道精神,而講道館正統派的柔道,實胎源於中國摔角術,而為我明末富有民族意識之革命志士陳元贇所傳授。據考證:「元贇又名元贊、字義都,號既白山人,明萬曆十五年生於杭州。天啟元年倭寇擾邊,明廷派單鳳翔使日交涉,元斌與俱,單事畢返國,陳氏獨留江戶三載,以角觝術授三浦、磯貝、福野三人,是為講道館柔道之始。及明亡、元贇與鄭成功、張蒼水、朱舜水等密謀義不帝秦。鄭氏率義旅人台灣下海以開拓基地,張蒼水號召志士上山以抗清,(此台籍人士稱:「阿山」「阿海」之典故來也,事實上阿山阿海是難兄難弟,不容許曲解為外省人與本省人之地域區分代表俚詞也),而元贇與朱舜水則奉明室後裔淮王常清再渡日本,思以夷制夷政策作反清復明而未果。舜水以漢學大師之才能,受水戶藩之聘,佐德川光萬,完成「大日本史」,創「水護學」構成日本維新之思想動力。元贇就尾張藩,著有老子通考、虎林詩文集、昇庵詩話、萬法全書、長門國詩等書。在外法全書中復以老子哲學闡說拳術,奠立柔道理論基礎,著稱於世,卒年八十五歲,葬於名古屋建中寺,今其墓碣尚存」。日本自明治變法維新後,經其政府倡導,將柔道列為文武各級學校之必修科目,極為盛行。其教授法與師資之鑑定是列段分級,由政府統一規定較為科學化,並經明治天皇將柔道表彰為「金甌無缺」而代表其「大和魂」,象徵「武士道精神」而有「皇統三千載,天威五大洲,文明英露佛,無此古金甌」之御賜題詩,(詩中之英露佛,譯即英國俄國法國是也)。日本政府之如此重視柔道以觀,殊值我政府與國術界之注意參考,在國術革新運動上有待政府主動倡導和改進之必要,至民國四十四年六月間,元贇傳授的柔道各派,會商成立「陳元斌師事蹟顯彰會」於東京,得到了我大使館董顯光大使及日本外務省和各僑團的支持,開始從事陳氏事蹟調查和出版的工作,並在東京港區三田正山寺內,建立陳氏紀念碑以誌其功蹟,此日本柔道實胎源於我中國摔角術的史實說明。至日本之「唐手」,實即我國術中之「少林散手」,遠在唐朝時代傳入彼邦,唐手之「唐」字,就是紀念唐朝而命名的,茲事不在本文論述之列,容另再考證。

四、滿清時代的善撲營

滿清時代鑑於摔角術在軍事上之重要性,乃有善撲營的設立,列有摔角、勇射,騎馬三藝,對摔角一科,又有所謂「官角」和「私角」的分野。摔官角的人,是經善撲營考試,鑑定其技能及身長滿五尺五寸以上者為合格。凡合格官角的人,由御賜黃腰帶乙條,官俸給養,終身公職,私角則無此待遇。清例除舊獵二十二日為「官家」幸瀛台觀角節日外,美宴蒙古蕃部,亦必令獻技,以表其武功。平定捻匪之亂有神力王之稱的蒙王僧格林沁,精於摔角術,一度主持善撲營,曾有蒙古二摔角名手大漠牛、二漠牛至京,與僧格林沁較技。在隆冬之季,僧王之神力,據傳清帝一度召其入宮,而為手宮警衛大象所阻止,僧王怒握象鼻與之角力,而不相上下,其力之神可見。迨光緒八國聯軍之役後,摔角之風遂一蹶不振,被人遺棄,至使此一傳統文化,我國獨有的學術之衛國強身的國粹,淪為江湖賣藝餬口之用,漠視為要刀弄槍之流,實令人痛心疾首,不僅揚棄共國防上之價值,而利於健身之國民體育功能,亦不復存在。

五、中央國術館時期之銳意倡導

民國成立後,有濟南鎮守使馬子貞,在軍中組織技術隊,將摔角術列為主要術科,並著有「新武術摔角科」,聘保定摔角名家馬慶雲等擔任教官。又李景林督魯時,軍中盛行國術,特著重摔角技術之教練。迨民國十七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把摔角一科列為主要教材。歷任名教官有楊法武、畢風亭、常東昇、馬文奎等摔角專家,而歷屆全國運動會均把摔角列為競賽項目之一,摔角之風,得稍復興於神州。現在中國之摔角名家有常東昇及 潘文鬥 先生,常氏在大陸時曾參加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中乙級對抗重量級而榮攜冠軍,並南征北討所向無敵,有「中國摔角大王」之譽,而名躁一時。東昇回教人,為人守正不阿,枝至化境。七七事變前,渠在北平時曾擊拜日駐軍柔道教官多人,日駐軍極為重視,曾以重金禮聘其教授而遭拒絕,此亦可想見常氏民族意識之一般。至潘氏則精於摔角術及擒拿術,在憲校任職教官有二十餘年歷史,功夫深遂。其擒拿術別具一格,著重「印、擒、側、緊、切」五字訣之實用,係得自北方滄洲地煞手李雨三之真傳,與時下一般但求表演花妙好看的套子截然不同。以言現在的摔角方式可概括分為兩種。其一俗稱北平角,注重機巧與方法,對摔時常用小動作,另一種稱為保定摔,又叫「保定搬子」,對摔時使用大動作。總之不外內在的識、膽、氣、勁、神,和外在的手、眼、身、腰、步等奇正運用和生剋變化而已。

六、摔角之理論及其特性

1. 摔角之原理及其目的---談到摔角之意義和其原理是兩人相互徒手撲摔,巧妙的利用對方的力量,同時,有效的使用自己鍛鍊出來的功力,平衡自己的重心,而順其方向以柔剋剛將對方摔倒。其道理就其運用力學上的擺加速度,角速度,惰性,槓桿,偶力等原理,使對方穩定的重心,出其步基之外而傾倒。以言其目的,大體可分兩方面來觀查:第一是內在運動,就是精神修養,所謂精神修養,包括識、膽、氣、勁、神五者合一的涵養;第二是外在運動,就是身體的鍛鍊,而具有積極的健身與消極的禦侮兩種目的。

2. 有形無形說---摔角術有有形和無形的區別,有形是支撐格拒摔拿迴環等手眼身腰步之外在動作而言,無形是識膽氣勁神內在的靈機運用。外部之動作,可由學而知之,而內部之靈機,僅能意會由體驗靠智慧而貫通。總之表現於外的是手眼身腰步,運用於內的是識膽氣勁神,各部之作用講求配合,所以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要手到眼到腿要到,同時必須識到氣到勁到神到,各部機能同時發揮其作用,這樣以測度敵人的虛實,把握此後之變化,衡量本身的地位,策劃進攻之方式,左右前後一氣呵成,上中下三庭通盤算到,所謂五官並用不足比其快,四肢運動亦難喻其忙,這種內外兼練才能隨機應變不拘方式的而剋敵致果。然而基於每個人的秉賦不同,身體有強弱,智慧有遲鈍,手足有快慢,見地有不同,因而一藝之成,各有心得,手眼身腰步能同時並用,固可說是名家,膽識氣勁神能同時運用,方算上乘,然此種化境功候,究非一日之功和一時之效所能領會貫通的,總要堅苦卓絕,毋懈毋弛,破生死之關,養浩然之氣,以參透其中奧妙而後才能集其大成。

3. 術功並說---在國術界有:「力不打拳,拳不打功」的說法,這就是說精於力都不及精於拳,精於拳者不及精於功。譬如說服販夫農人,其截重致遠的力量,有的可擔負六七百斤的重量,而國術家則不能,這是力的作用。但如與國術家交手是鮮有不失敗的,其道理是徒有笨力氣而不能運用於四肢,不知應敵的方法,這就是力不打拳的說法。所謂拳不打功,就是具有敏捷的身手,靈活的腰步,以擊笨夫而有餘,但如擊精於內壯功夫的人,則如蜉蝣之憾大樹,譬如猿猴之見噬於虎豹,不是拖跳躍靈敏的不如,而是內壯堅勁之不若,這是拳不打功的說法,但以個人膚淺研究,認為是「拳為功之用,功為拳之體」,就是說練拳而不練功則有用無體,練功而不練權責有體無用,拳功並歛,才能收到體用兼備的效能。摔角一科除練習摔法技巧之外,尤其注重功夫的鍛鍊,技法是應用的動作,而功夫才是摔角的根本,摔法和功夫要同時練習相輔而行,摔法以功夫而充其實力,功夫以摔法而致其應用,這樣才能相得益彰,體用兼備的。摔角練功的方法是抖皮條、拉滑車、磨缸、爬坡、踢樁、站樁、鐵啞鈴,以及二十四基本單操之運動方式,以求注勁力於四肢,活氣血於手足,而達筋骨剛健,皮膚堅固的目的。

4. 五忌七傷說---練習摔角術有五忌七傷的須知。五忌是一忌荒傷,二忌驪矜,三忌操急,四忌臘等,五忌酒色。七傷是近色傷精,暴怒傷氣,思慮傷神,善憂傷心,濫飲傷血,懶惰傷筋,操急傷骨。知此五忌七傷而後以言練功。凡初學武功者,務需由淺入深逐步練習,而使其脈絡筋骨漸趨靈活。若初學遽作激烈運動而用力過猛,輕則筋絡之弛張失調,血氣壅積而成各種暗傷,重則腑臟受震過度,是足以發生損裂之患,所以初學須知漸進而忌燥急和蠟等。學習武功需有恆心和持久的毅力,既得真傳的方法和名師的指點,當恆心以赴之,勤勉以持之,若為艱難思退,見異思遷,或中途停輟,是其與不學相等難望其成功。再次學習武功應以清心寡慾為攝生之要務,酒色二字實足以耗其筋血,散其神氣,而贏弱其身體。人身氣血既經暇煉之後,則靈活易動,一犯酒色就勢如山河之決堤,潰泛無遺,如此而言練功,反不如不練之為愈,所以必須節慾以練功,其神完氣足精血凝固而收行功之效。

5. 學武學與學文學之分野­­---學武學和學文學在途徑上市頗不像同的。學文學可在書本中求其奧妙而達於通曉之境,就是自己用功就可以成功,故不必一定要教授的長期耳提面命。學武學則不然,縱能得其門徑經名師益友之只典試無從領悟的。特別是內家拳和內壯功夫的研究,由於理論的深邃和內在運動的智慧講求,自開始以迄成功,是不能與教授脫節的。即如此由於每個人稟賦和生理構造大同小異的差別,其反應遲速和運動程序,如自己功夫未到易不易瞭解,同時也是文盲的人,所難以研究到登堂入室的地步。這就是說這種內壯的上乘功夫,限於步驟層次無法在短期內所能傾囊相授的。古人云;傚法乎上,僅得乎中,所以天才,環境,良師,三者缺一,是無法成為一代國術家的。在過去是一經求得名師,獲致之家中,或隨侍其人,必致功行圓滿收到探驪得珠之效而後已,所以國術屆之尊師重道,其原因即在於此。然而名師難求,而良徒亦難遇,故過去有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的說法。為此事實一極難之事,茫茫人海中所謂名師實不甚多,可遇而不可求,且容易失之交臂。一般江湖之徒為湖口而授徒,盜名欺世,自娛娛人,所以從師不良,胎誤終身,且一旦練錯,對身體實多危害,此點殊值學習者之注意。而摔角一科亦然,否則雖可得其皮毛絕難望其項背的。

七、摔角術在國防體育上之價值

促進國民健康,必須普及國民體育。然而普及國民體育,必須根據一般人民的生活狀況,國民習慣和興趣,社會經濟情形等現實環境而採取簡易有效之運動方法。中國國術為最優良之國民體育,即不需大量經費的設備,且無論男女老幼窮富,隨時隨地均可自由練習。加以數千年來世代相傳久融化在民生活習俗中,故唯有積極倡國術,方能達到普及國民體育,促進國民健康,增強國家力量之目的。 國父說;「吾國之拳勇技擊,勝于洋槍大砲」,其意思就是說練習國術的人,具有強健的體格,靈活的伸手和忠勇的精神。一個優良軍人的基本條件,必須具有強健的體格,靈活的伸手和忠勇的精神,練習國術可獲得這種基本優良條件,以之使用現在之精良武器,則可所向無敵。從歷代興敗隆替事例中考據,武功勝者國強,反之國弱,所說武功就是國術。近如抗戰時期,國術在正規軍內擊游擊隊中,均有驚人的表現,足茲證明,而摔角一科,對於體格的鍛鍊,功傚尤大,對於肌肉的發達,關節的靈活,臂力腿力增長,更有驚人的幫助,在平時可以強身自衛,在戰時的衝鋒肉搏,更能發揮無比的威力。回顧二次大戰,日軍在白刃戰時以柔道剋敵致果,揚威世界,引起美軍之重視。戰後美政府以重金禮聘日教官前往教授一點以觀,可以概見。基於上述種種,可知摔角與國防實息息相關在體育上所佔地位之重要。人類文明的拓展,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體力胥為重要的基本條件。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愛好和平,但絕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和平,而是自立自強濟弱扶傾的公正和平。要達此目的,必須「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而後以致之。我們回顧歷史,分析其對國防之貢獻和國民體魄之培養,實不能坐視其沈淪,應將我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的固有文化,獨家學術,先哲以血汗經驗累積的國粹,宏揚光大,將摔角列入國防體育中重要科目,由學校而軍中,由家庭而社會,以蔚為風氣,進而爭取國際武林之牛耳,厲聲呼籲,國術救國,深忘政府及社會熱心人士加以倡導,是亦維護中華民族固有文化之主流。

﹝來源:珍藏剪報﹞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