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武的人應該一定聽過這一句話:「兵器是肢體的延伸」,的確要把兵器練好,拳術上的造詣是一定要有的,要把器械控制得隨心所欲,禦敵變化,身法步法以及全身的協調是先決條件,但是拳術上有造詣,並不代表兵器就一定練的好,當然,這裡所謂的好,指的是真正能實用而非僅表演中國器械粗分十八般兵器,這只是一個習慣說法,加上各門奇門兵器 那簡直是洋洋大觀,而各種兵器都有不同的性質與用法,其用途和特殊效果也不同,因此,若要說得上「真正會」某種兵器,那除了徒手的基礎功夫要夠,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要瞭解手上這種兵器的特點。

與劍最有關係的兵器該算是刀了,可是這兩種兵器的用法卻可以說完全不同,也不光是劍不纏頭裹腦,不硬架硬劈等,那麼簡單,而是在技擊、運轉、勁意、招法上都有絕對的差異,要練好劍,除了身法要求很高外,跟其他兵器一樣,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學會怎麼握住它,為了運劍順暢,必須學會正確的用法,事實上,使用真劍和使武術表演劍還是有一定差別的,真劍重量較重,且必須在技擊中保持靈活和穩定,才不會在意外碰觸對方時脫手,也更講求勁力的轉變和集中,而武術劍則輕,且運劍手法講求動作順暢美觀,人的小指其實是握力穩固,運轉靈活與否的關鍵,其實各位可以做個實驗,嘗試握一把兵器〈菜刀都行〉小指微微施力控刀運腕,一定遠比你把小指翹起來握刀運用得好。

學會握劍,再來就是學劍勢了,一般劍法有十三種基本劍勢〈劍勢非劍式、劍招〉,分別為:抽、帶、提、格、擊、刺、點、崩、劈、截、絞、壓、洗。此十三勢又衍生出各種變化,這十三勢其實是勁意,要配合身法來練,而不僅僅是招法動作。

劍的用法,基本上是不與對方兵器接觸,而是尋劍點(所謂劍點,就是劍路上勁意的流轉到位,招式到位,不但自己出劍要有劍點,更要判斷測知對手的劍點,這樣變化才快,攻擊才有威力,而不至於流於亂揮無章法反而給敵所趁)。

其次是對敵腕上求〈當然,若有機會直取要害,或是毀其手腳再取他性命,那也就不必客氣〉:那種你扎我胸,我刺到你臉的兩敗俱傷打法就很下乘,出手要不貪不欠,恰到好處,比方說對方右手一劍往我胸口扎來,我在對方尚未把劍招出完前,身略左折並將右手中劍往他來的手腕遞出,此時他的攻擊反而成為我的攻擊,而我的攻擊就變成了我最好的防禦,此時對方當然也會變招,或是翻劍翦我腕,或是坐腕用劍尖崩我持劍手,而我又必須因應變化反截對方。

順帶說一下劍器,武術中實用真劍,一般比較重也紮實,根據各門各派和個人習慣,重量與長短寬窄也有不同,一般來說,劍刃要夠長,柄長要能夠在必要時雙手可握,且不能太細或是光滑,否則容易脫手,劍刃的部位,前三分之一須開剃刀鋒,也就是非常薄快鋒利,適合挑勾抹刺,中段菜刀鋒,刃口鋒利卻不過薄,可以劈斬(但不是硬劈猛斬,劍器較刀為薄,如此易折),後段鈍鋒,在必要時可以擋格,重心一般在離護手四指幅寬內,劍頭過重就不好使,劍太輕則易折且貫刺劈斬無力。

劍刃從稜面,劍脊開單槽,刃面挖雙槽等都有,劍開有血槽並不是純為了放血殺傷,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在不破壞整體強度上減輕劍刃重量,以達到最佳平衡,另一個達到平衡的方法就是在柄加重,或是灌鉛,劍刃的製法除了傳統摺疊鋼打法,還有夾鋼、包鋼、摺疊鋼的過程是古代為了去除鐵中雜質,增加鋼純度和彈性,但現在的鋼料一般都不錯了,這樣做多是為了呈現摺疊花紋美觀〈花紋是由於反覆摺疊鍛打,最後研磨顯現出來,目前用科技甚至化學在不經過反覆鍛打的刃上也可以仿造出這些紋路,當然成本比真正摺疊鋼低很多〉,而一般比較實用的就是夾鋼或是包鋼,因為若是整根劍條都以高碳鋼打製,經過淬火,當然可以達到相當硬度,事實上,即使是中碳鋼都可以淬到非常硬,但是這樣的劍有一個問題,就是彈性差,淬到過硬就容易崩裂,若是為了強調耐劈不傷刃,那刃口就不敢作得太過薄快鋒利,要不就不把他淬到極硬,而擁有較高彈性,刀劍最難的就是達到剛柔相濟,劍身有彈性才不至於受到暴力時折毀,刃口卻要夠硬才能夠不捲刃而保持鋒利,因此,夾鋼是由兩種不同鋼一起打造,刃口用內夾之含碳量高的鋼滲出,可淬到極硬,但是刃身屬於中低碳鋼,較柔有彈性,如此保持劍身彈性不易折斷,又可以讓刃口鋒利堅硬,以前人講」好鋼用在刀口上」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的劍再刃口上可以看出一條紋路,屬於比較傳統且實惠的製劍法之一,一般來說,比反覆鍛打幾十次的摺疊刃條要便宜,卻更為實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