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用之,則無益而有損。
卷一 內功篇
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何況習內功乎?若不明脈絡,猶習射而操弓矢,其不能也決矣。能內景遂道,返觀而以察之,則體用兼備矣。
前任後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氣納丹田,沖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齦交,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兩脈上下,旋轉如園,前降後升,絡繹不絕也。井者,足少陽膽經,肩上陷中之肩井穴也。池者,手陽明大腸經,屈時橫紋頭陷中之曲池穴也。大腸經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入五臟,周身發勁之所也。
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龜尾者,長強穴也。穀道輕提,真氣自然上升矣。丹田者,沖脈(上起百會,下達會陰),帶脈(腰一周之脈)之中,臍下內部也。為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調整呼吸,固精健腎,練神之所也。小腹正中為氣海,額上正中為天心,之氣充於內,形光於外也。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
格式者,入門一定之規也。不明此,即脈絡亦空談耳。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函而閉,背平而正。
正頭起項虛領頸,壯面神順頜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鬆胸須函。背平身微有收斂之形,此式中之真竅也。
足堅而穩,膝曲而伸,襠深而藏,肘開而張。
足既動步,膝須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內扣,前陰縮,故步能堅而穩,而襠亦開矣。肘開張,兩側肋骨由膽髒氣脈帶動之,而肋亦開矣。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
氣調而勻,勁松而緊,出氣莫令耳聞,勁必先松而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蓋息從心起,心靜息調。又雲:肺金不清,必先調息。呼則形松似落雁,吸則意緊隨氣行,此即內三合之形松意緊,進而心血調融,神態安靜,固精健腎,祛病延年。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 一升 一伏,內收丹田,氣氣歸根。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呼吸出入,氣交錯也。調息勻細,真氣也。提者,吸氣之時,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真氣歸納于丹田也。升者,氣隨意上升也;伏者,覺周身之氣漸墜于丹田,龍蟄虎臥潛伏之。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
收者,穀道輕提,防氣之泄也。提者,耳後高骨玉樓穴也。正頭起項,使氣往來無阻礙也。不拘坐立,氣至喉者,以肺攝心透前胸也。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為妙也。底者,湧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氣升於兩肋,骨縫極力開展,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路。
既明氣竅,再談勁訣。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骨之速也。
通、透、往來無阻也。伸勁撥力以和緩,柔軟之意也。
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
穿、貼,橫豎連絡也。伸勁撥力以剛堅,凝結之意也。
曰松,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專也。
松渙者,柔之極也,養精蓄銳之意也。悍萃者,剛之極也。松如繩之系,悍如冰之清,氣血結聚之謂也。
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專也。
合者,周身之一也。堅者,橫豎斜纏之謂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壯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者,收肩井穴,勁沉至湧泉穴。
逼臀者,兩臀極力貼住。
圓襠者,由內向外極力掙橫也。
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骸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
提骸者,後腦骨虛靈上頂,骸自提也。貼背者,兩背骨用力貼住,覺其勁自臍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轉,至手骨而回也。松肩者,出勁之時,將肩井穴之勁,軟意鬆開,自無阻礙矣。
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
豎者,肩至足底;橫者,兩臂及手也。以身說則豎者,自督脈至兩肩穴也。橫者,自六腑轉於手骨背也。自襠至足底,自膝至於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氣轉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吸氣納于丹田升真氣於頂,複自俞口降于丹田,又一運真氣,自襠下於足底,複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運真氣自背胳膊裏出手,複自六腑轉于丹田。 一升 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滾不息,久久用之,好處參悟甚多。
以上勁訣既詳,下言調氣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經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但吸氣時須默想真氣,自湧泉穴升至會陰,分向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由前胸升於腦後,漸升入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須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氣足,自能複從尾閭長強近於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純乎天地迴圈之理也。
卷二 納卦篇
乾三 頭肩法乎天乾,取其剛健純粹。
坤三 足膝法乎地坤,取其鎮靜厚載。
評曰: 陰陽合德,氣發四體,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剛柔互運,無端可尋。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也。 凡一出手,先視虎口穴,前頜用力,正平提起,後脊背用力塌下,真氣來時直沖尻尾長強穴,穀道著力提住,由脊背上升至頂,由百會轉過昆侖下印堂,貫兩目而至鼻,其氣欲從鼻孔匯時,即便吸入丹田,兩耳下各三寸六分之象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之力守之,用之久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兩端骨複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湧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矣。
巽三 肩背宜於松活,乃巽順之意。
兌三 襠胯宜於靠緊,須現兌澤之情。
塌肩井穴,須將肩頂頭正直落下,與此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頂骨略低半寸,手腕直與眉齊,背骨遂極力貼住,此是豎勁,不是橫勁。以豎則實,以橫則虛。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謂之豎。右臂則收左臂之勁,自骨底以意透於右臂,直達兩扇門穴,故謂之橫。兩勁並用而不亂,元氣方能升降自如,而巽順之意明矣。
艮三震三
艮象曰: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其義深哉!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評曰:震上艮下曰頤,為平為止。手止,人震動也;足止,中開胸自襠皆虛如四陰,則內剛外柔,如頤中有物能噬嗑,則物不能阻隔矣。取諸頤小過,艮下震上,雷在山上震驚百里,令人不及掩耳。足下屹立如山,震為足,為動也。 肋者,協也,魚腮也。胸雖出而不高,雖閉而不束,雖張而不開,此中玄妙,難從口授。用力須以意出,以氣騰,以神足,則為合式,非出骨肉之勁也。用肋一氣之呼吸,為開閉。以手之出入為開閉,以身之縱橫為開閉。高步勁在於足,中步勁在於肋,下步勁在於背,自然之理也。
坎三離三
坎離之卦,乃身內之義也。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心腎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兩相既濟,水火相交,真氣乃萃,精神漸長,聰明且開,豈但勁乎!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卷三 神運篇
總訣四章
靜生光芒,動則飛騰,氣騰形隨,意動神固,神帥氣,形隨氣騰。 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輕,固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
第一章 神運之體
先明進退之勢,後究動靜之根,進因伏而後起,退才合而即動,以靜為本,身雖疾而心自靜,靜之妙當明內外呼吸之間。故形氣勝能縱橫,精神斂能飛騰。 縱橫者,勁之橫豎。飛騰者,氣之深微。
第二章節 神運之式
擊敵者有用神、用氣、用形之遲速不同,被擊者有僕也、怯也、索也,深淺之異。 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先入。以氣擊氣,手方動而不畏。以形擊形,目到後乃勝。 神受神攻,神傷而索於膽。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
第三章 神運之用
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者,隨手之出入;動靜者,任氣之來去自然。氣欲露而神欲斂,身欲穩而步宜堅。既不失之於輕,複不失之於重。探如鷹隼之飛,疾如虎豹之強。
第四章 神運之體用
山有撼則崩,樹無根必倒,水無源必涸,工夫亦然。
欲明神運,必須內功十二大勁。周身全局合一方可用,否則不惟無益,而且有損。練時必須騎馬式、穩住周身全局,一呼則縱,一吸則斂,縱起兩足亦起,斂時兩足亦齊落,此法永不可易。
然用勁又因敵佈陣,當有高低、上下,遠近、遲速、虛實、大小變化不一。剛柔動靜之間,成敗得失之際,純在斯也。欲善用勁,須動步不動心,動身不動氣。心靜而步堅,氣靜而身穩,由靜而精,自得飛騰變化矣。 蓋知靜之為靜,靜亦動也;知動之為動,動亦靜也。
是以善用於神運者,神緩而眼疾,心緩而手疾,氣緩而步疾。 蓋因外疾而內緩,外柔而內剛,和體用之妙也。是知所貴者,以柔用剛,方是真剛;以緩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動靜奧妙之用,得於象外,非可以形亦求之也。須要深究詳參,久而久之,神運之法,妙理自然悟矣。
神動既明,可言十二大勁:
一曰、底練穩步如山
二曰、緊膝曲腿如柱
三曰、襠胯內外湊集
四曰、胸背剛柔相濟
五曰、頭顱正直撞敵
六曰、三門堅肩貼背
七曰、二門橫時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勁
九曰、堅骨封彼之下
十曰、內掠敵彼之裏
十一曰、外格敵彼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內外如一
卷四 地龍篇
地龍真訣,利在底收,全身練地,強固精神。
伸可成曲,住亦能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行亦無跡,伸曲潛蹤。
身堅如鐵,法密如龍。翻猛虎豹,轉疾隼鷹。
倒分前後,左右分明,門有變化,法無定形。
前攻用手,二三門間。後攻用足,撞膝逼攻。
遠則追擊,近則接迎。大胯著地,側身局成,仰倒若坐,尻尾學憑,高低任意,遠近縱橫。軟能制敵最堪誇,變化無窮總一家,好處全憑能借力,當場著意莫輕拿。軟中求硬好、縮小綿軟巧,總之九節進,言明方知曉。掌拳肘和腕,肩胯膝足腰,身眼手法步,總是武藝高,掌拳時正進,慢慢往裏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