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作者同名書稿的第一章與第二章。在當前相當一批人對中華傳統武術日益喪失信心的情況下,閱讀此文,或可使我們獲得一些新的考慮問題的角度。上期內容為「為何解析傳統武學天才」、「 傳統武學天才的超人之處」等。
上期談到,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傳統武學家確實從能量的角度非常系統、科學地建立了一套通用性的武學指導理論,以下我將向大家介紹一些傳統武學家對能量的精妙論述,讀者可從中領略一下傳統武學家不可思議的偉大之處。
1.能量為運動變化的本質
孫祿堂在解釋「太極拳之名稱」時,有如下精妙論述: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筆者解釋:能量流傳遍全身,但是,只能在局部順次流轉,而不會同時遍佈全身。比如走路時,擺動腿一側能量流則在順勢而動的環節運用,促進相應環節擺動,並順勢往下傳遞),即太極是也……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由上可以看出,傳統武學家對運動的深刻認識,幾乎可以讓所有現代體育人汗顏。孫祿堂已經非常清楚地指出,人體的一切變化皆由能量流轉產生,只是他將能量稱為「氣」而已。
上述第一段提出,能量遍存於人體,所有的動靜開合變化皆由能量(氣)流轉產生,能量流轉是所有運動變化的基礎。動靜開合的運動變化之道即陰陽變化之道,也即太極之道。
第二段「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又重新強調了第一段的論點,即「太極」與「一氣」是一致等同的。「太極」必然伴隨著「一氣」(動靜開合的變化必然伴隨著能量流傳遞),「一氣」必然導致「太極」(能量流的傳遞必然導致動靜開合的變化),對身體任一環節來說,具備了能量自然會運動起來,能量流傳遞走後,必然會安靜下來。
第二段還講,能量可以在週身自由流轉,也可以往體外四處釋放,也可在安靜時保存在體內,總之,能量存在和傳遞的形式是變化無窮的。因此,我們打拳時開合動靜也應隨著能量流的無窮變化而變化,順乎太極之道,太極拳之所以得名即在於此。
孫祿堂還指出,「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
孫祿堂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瞭解到太極拳形成發展的準確歷史背景(實際上即使是現代人,對這一背景仍然是並不十分清晰),但是卻非常清楚地指出,這十三勢的作用在於「研求一氣伸縮之道」,使習練者掌握能量的控制、傳遞、釋放和吸收儲存的駕馭能力,是為健身和訓練習練者的功力而用。
孫祿堂還指出其創編的孫氏太極拳的功效:「上篇一氣流行,一動一靜,分合上下,內外如一,謂之練體,為知己功夫(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下篇二人打手,起落進退,左顧右盼,縱橫聯絡,變化為窮,謂之習用,為知人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此之謂也。
作為當時武術界的領袖人物,孫祿堂絲毫沒有誇大自己所創編太極拳的功效。非常實在但也相當科學地指出,單練套路的作用就是鍛煉身體,可以達到「知己」的效果,能知曉自己對能量的駕馭能力,知道自己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如果能以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節奏練好太極拳,則能使我們在柔緩的變化中掌握能量的駕馭能力;如果以中青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節奏練好太極拳,那麼,則能使一般中青年人在正常的生活中掌握能量的駕馭能力;如果能在電光瞬火的變化中練好太極拳,那麼,則能在電光瞬火的搏鬥中駕馭自身的能量流,起到一定的實戰效果。
然而,單練套路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家。要想達到能在推擠中取勝的實戰效果,還得練習雙人推手;要想在散打中取勝,還得從事散打實戰練習。只有單練和實戰相結合,才能達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效果。
因此,武學天才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知道運動變化的根本在於能量的流轉。
2.如何隨心所欲地駕馭體內的能量
下面將向大家介紹一下體內能量流的駕馭技術(武學家稱之為「運氣」),這可能會有助於大家更好地運動健身,致於「發勁」或者「化勁」技術,本書不再詳述,畢竟,「發勁」或「化勁」與「運氣」的原理是一致的,懂得了「運氣」,「發勁」或者「化勁」自然不再難。
那麼,如何像武學高手一樣,隨心所欲駕馭體內的能量流從事「運氣」工作呢?廣大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太難了,但實際上卻很簡單。
只要留意一下每天行走時的擺腿動作,我們就會發現,小腿的擺動是非常輕鬆的,大腿擺停後,小腿則會自然並且富有彈性地順勢擺動起來。小腿之所以可以如此輕鬆地擺動是因為其接受了從大腿傳遞過來的能量流。
因此,只要在行走時留意擺動小腿時膝肌群的感覺,就能找到能量流在體內傳遞的感覺。然後,我們就能在改變擺腿速度時,根據這種感覺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更好地控制能量流的傳遞。進而就能將這種感知和控制能量流轉的技巧遷移至全身其它各環節,就能駕馭好在週身傳遞的能量流了。
故而,孫祿堂並沒有在能量的駕馭技術方面提供多少技巧。只是指出,要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從而能達到隨意駕馭體內能量完成自己想做的動作的目的。
如果說孫祿堂上述的「三合」之說,是提出了駕馭體內能量的原則,那麼還有一些武學家,則針對體內能量流的駕馭技巧,總結出一些比較具體的要點,這裡再稍微提一下,讀者可以充分感受傳統武學家聰明偉大之處:
武學家用「合則氣聚丹田,開則氣貫四梢」(本句描述的是整體感覺,讀者不必過分逐字考究其含義)來總結能量流的積蓄和發放的規律技巧。
武學家用「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來總結剛柔對應的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
武學家用「起勢時氣要松活,氣要擎而不硬,落點方一齊著盡,使盡平生氣力,始得剛柔之妙」,來總結對抗時將能量充分積蓄起來並高效釋放出去進攻對手的技巧。
武學家通過「圓轉如神」、「過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等來強調,在傳遞能量流時,動作須圓活。因為各環節圓形擺動時作用力不做功,有利於能量的高效流轉。
武學家又用「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週身,勢不可遏」,「要一氣流行,不惟五節如此,由始至終亦要週身節節貫穿,勿令絲毫間斷」等來告訴習練者,能量流的傳遞必須連續流暢,不能停頓。否則就會導致能量流在傳遞過程中受損。因為肌肉彈性特徵與彈簧不同,彈簧靜止後,能量不會消失,肌肉靜止後,能量會耗散掉。
武學家又用「力是單一的,氣是週身貫穿,綿綿不斷的」來區別作用力與能量的不同特徵。因為作用力是三維單一的,可以瞬間產生瞬間消失,而能量是四維的,不能憑空產生和消失,是連貫的,是維持運動的本質因素。
武學家又用「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力到,意氣力三合一」,「氣遍週身不稍滯,意氣君來骨肉臣」,「形以意運,不斷不滯」等來闡述意、氣、形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性,叫人學會用意識控制能量的流轉,從而控制自己隨心所欲地完成好每一個動作。
武學家用「氣之落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為營,有牽扯不前之患也」,來總結全身各環節協調起來高效傳遞能量流的共性特徵和注意事項。
武學家通過「氣勢散亂,身形自亂」來告訴人們,如果能量流控制不好,往不該傳遞的地方傳遞,則會導致該動的地方動不起來,不該動的地方亂動,從而導致「身形自亂」。
3.總論
因此,偉大的武學家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屬性,知道能量流轉為運動變化的根本因素,善於通過駕馭能量來控制運動,往往能在電光火石瞬間隨心所欲完成攻防動作,克敵制勝。
我們可以用一個有些片面但卻能為讀者廣為理解的詞來概括偉大武學家的這一優勢,那就是「極強的連貫性」。動作連貫了,不一定就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能量來控制運動,但是,能量至少得到了高效的利用。而且,只要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能量來控制運動,動作必定是連貫的。
至此,我們就能將本文開頭所說的象棋大師之所以能一下子意識到最精妙入微的一步,從而能在瞬間完成分析工作的原因搞清楚了,那就是思維的連貫性。思維連貫起來了,自然容易意識到最精妙入微的一步。不過,思維的連貫性並不是象棋大師的最大優勢,象棋大師的優勢更在於其思維的整體性。
第三節、總論及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傳統武學家的過人之處簡單概括為超強的整體連貫性。
由於傳統武術幾乎包括了各種運動動作,而且,傳統武學蘊含了極高的人類智慧,故而,我們可以將所有運動、思維方面的天才、大師的過人之處最終歸結為超常的整體連貫性。
不過,如果從運動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從「中和」或者「和諧」的角度理解為妙,至少對中國人來說是如此。數千來來,武學家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科學的運動理論就是建立在「中和」的基礎上的,而且,到現在為止,也只有傳統武學家建立的這一套中和理論,實現了對運動技術的完美解釋。
從思維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將各天才、大師的過人之處歸結為「中和」或者和諧,但是整體連貫性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大體來說,數、理類的思維更偏重於連貫性,文、史、哲類的思維更偏重於整體性,不管偏重連貫性或者偏重整體性,最後都會趨向整體連貫性,否則,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師,至多成為一個有著一定學歷資質的專家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