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anshou.net 作者:阿棒 發表人:老玩童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文責不負甚至屁責不負的無聊文人、武術投降主義者們.
1954年1月17日,爵士何賢為了賑濟鏡湖醫院的災情,邀請了論戰已久的白鶴拳傳人陳剋夫和吳氏太極拳傳人吳公儀舉行了一次比武義演,在港澳兩地掀起了軒然大波——民眾對於此次比武趨之若鶩,然而僅三分鐘這場比賽即因雙方都受傷而告結束。
當時《新晚報》的主編眼光敏銳,察覺到民眾對武術的熱情,於是邀請自己的朋友陳文統寫作武俠小說。陳文統以梁羽生為筆名寫作了兩部武俠小說連載於報端,一時吸引了眾多的讀者。緊接著梁羽生又請自己的同事查良鏞也涉足武俠小說寫作,查良鏞出手不凡,以金庸為筆名寫下了《書劍恩仇錄》,待寫到《射鵰英雄傳》時已然名動天下,嗣後樑羽生、金庸和台灣的古龍合稱為武俠三大家,繼承四十年代還珠樓主、鄭證因、王度廬等武俠小說光輝,開創了新武俠小說時代。
這就是新武俠小說時代開山一戰的由來。
原本是一場武術的表演秀無意中竟然牽引出一場新武俠小說的熱潮,這絕對是參加比武的吳陳二人始料不及的。而世事無常,後世新武俠小說的發展竟然反過來影響了真實世界裡的武術,這可能更是所有人都難以預料的。
後來,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那些讓人愛恨糾纏的武俠形象,那些中國功夫,從紙上一躍至螢屏上,吸引了更多眼球,甚至打造出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眾多功夫巨星,而中國功夫的盛名也由影視、小說等形式傳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波波中國功夫熱: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學習中國功夫,不說外國人,即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因為一場《少林寺》電影,而離家出走去少林寺學武的少年就連綿不絕。小說、影視裡中國功夫的吸引力如此的巨大,令許多人都對其產生了一種盲目的崇拜。
1999年,中國與美國自由搏擊比賽開幕,引起了各界關注,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中國最頂端的搏擊高手並沒令參賽的三流美國選手吃多少虧,後來的「散打王」柳海龍甚至告負。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神話開始遭到質疑。
其後在中國如火如荼的「散打王」、中泰爭霸賽、中日爭霸賽系列比賽活動,讓更多人見識了「中國功夫」高手的「真實」面目,在面對世界上通行的空手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時候,中國功夫的神話色彩一層層剝落,令民眾的熱情一點點降低,終於產生了大規模的質疑浪潮——媒體上一篇篇措辭犀利的文字矛頭直指中國武術的實用性,普遍的認為中國武術就是花拳繡腿,根本不足以與世界上其他武術流派相抗爭,清一色表現出一副受騙上當的苦大仇深。
而此時中國武術的習練者們則表現出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對於媒體上連篇累牘的鄙夷束手無策,偶有一些人奮起反擊,其聲氣也極為低微。中國武術的輝煌正如紅樓夢裡寫的那樣「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今天看來,質疑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論述:
一是中國武術壓根沒有武俠小說、影視作品中表現的那麼神奇;
二是近年來中國功夫(主要是散打)在世界武壇上戰績平平;
三是民間武師戰力極差,甚至連官方的散打都不如;
四是中國武術的訓練本身缺乏實戰因素,先天不足;
五是中華民族本身不尚武,其技術自然也就僅限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甚至連強身健體的功效都達不到。
其餘還有些質疑的論斷筆者不在一一列舉,因為從上述五個方面來看,已經代表了主要的質疑範圍。作為一個中國武術的習練者,筆者也認為僅回應這五個方面也就足夠了——足夠為中國武術正名,足夠令世人看到實際的中國武術。
在回應這些質疑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確定一下武術的定義,即武術是什麼?武術史學家周偉良博士在其著作《中國武術史》中的定義在筆者看來最為精準——「武術是一種以技擊為目的……運動」,說直白點,武術即技擊術,核心涵義即為打——打倒別人,保全自己的技術。
確立了武術的定義之後,我們再來分析如今的質疑聲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幾乎所有的質疑者第一件攻擊武術的武器正是武俠小說、影視作品。
有人認為現代的中國是武俠文藝大國,而不是技擊大國。這個論斷筆者舉雙手雙腳同意,中國現在已經逐漸丟失了真正的武藝,體現出磅礴的文藝氣息。叢出不窮的武俠小說、功夫電影佔據了人們的眼光和思維,而令人以為武俠小說就是武術秘籍,功夫電影就是功夫紀錄。
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
武術份屬技術,一種以技擊為目的的實用技術;小說和影視作品卻是藝術,一種以誇張為手法的表現藝術。將技術與藝術同論,筆者不知道是否是中國才獨有的中國特色。
質疑者喋喋不休的論述武俠小說、功夫電影裡的神奇技術在現實中難以見到。這是質疑者最為樂道的第一句話,也是最為愚蠢的一句話。
按圖索驥的故事大家都懂得,那找不到千里馬,至少還能找到癩蛤蟆。而按照小說、電影這種虛幻的「圖」來尋找武術,那是連癩蛤蟆都找不著的。
中國武術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搏擊技術,她的載體就是我們人體本身,超出人體生理的範圍的技術理所當然的不存在。「一躍十丈的輕功」,「一掌擊斷合抱粗的樹木」「指力令酒水隨經脈而流出」,這些功夫在武術界若是有人說出來會惹人笑話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早在數年前武當掌門放出話來說自己會一陽指和降龍十八掌,當即就遭到全武術界的嘲笑。
( 誠心奉告質疑者,質疑一項技術,最好拿出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鑽到這門技術中去,才能知道個中真偽。拿這種藝術表現手法來對照實際技術未免可笑至極。)
另一個例子則是時下的:2011年8月3號中青報上登載了方舟子的文章「世上真有點穴術嗎」,這個慣愛打假的人物在文章的開頭就引用了《神雕俠侶》裡一段點穴的文字,然後以此為基,大談中國武術中點穴的荒謬。方舟子的文筆優劣先且不提,從武俠小說中提出對比類型本身就犯了主觀主義錯誤。因為真實的武術裡確確實實有點穴這種技術,而且絕不是金庸小說裡的模樣。
點穴自明末黃百家(黃宗羲之子)著《內家拳法》時即註明有三十六種穴道,分為軟、麻、昏、死等四大類,從其分類上即可以看出,點穴的功效本身就要致人於軟、麻、昏、死等狀態,壓根不是武俠小說裡點住了令人一動不動的情況。
作為武術中歷來傳播甚少的點穴術,是中國武術中的頂端技術,相較於普通人所認為威力巨大的亂拳轟擊來說,亂拳快攻如同機槍掃射,打著打不著兩說;而點穴技術則是狙擊槍和暗殺,技術性極強的一門技藝。
因為要在劇烈的搏擊中精準的擊打住某一微小部位甚為不易,而這些微小部位的受創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人們不怎麼重視的人中穴,如果受到重創會令人休克,而太陽穴、腎俞穴、玉枕穴、章門穴這些位置若受到擊打,輕則受傷重則致命。技術難度之高和殺傷力之巨,導致其在民間的傳播本身就受到限制,因此常常不為平常人所知(其實連武術的真正意義都不為人知,何況是武術中的高端技術)。
這種流傳的狹隘程度加上小說影視的推波助瀾、誇大其詞,致使人們對這門精密的技擊技術誤解重重。方舟子在文末就不無得意的說「若是擊打薄弱部位即為點穴的話,那我也會點穴」,殊不知真實的點穴就是擊打薄弱部位,這是中國人在長期的武術史中摸索到人體生理的秘密,從而獲得的最致命的技術——用最少的力量獲得最大的打擊效果。
至於江西字門「五百錢」點穴技術的評價,武術界本身就頗有微詞,爭議難斷,因為作為一項技擊技術,力量、速度是必備的條件之一,而現在流傳於世的五百錢技術似乎還很少顯露這方面的內容。嚴格意義上講五百錢並不可以作為點穴術的主流來看待,方舟子提供這個個案和以武俠小說舉例一樣犯的是同樣的獵奇心理。
那麼點穴術能否真正在搏擊中點中對方的穴道呢?答案是能。
不明白中國武術的人肯定會以為筆者是在吹牛,頂出另一個神話了,可是實際情況是人的出擊速度可以達到0.2秒,但人的防守速度通常會加倍,常常需要0.4秒。基於這種生理狀況,為攻擊者提供了一定的攻擊時間,這是任何一個人都會體現的正常現象,此其一;而傳統中國武術許多時候並不以直接攻擊為目標,首要的是控制,沒有學過武術的人很難理解控制為什麼比打擊還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打鬥有時就像一場戰爭,控制是種謀略,是種造成我方優勢而敵方劣勢的手段,武術中有很多控制的策略和方法,比如以擒拿控制其肢體的運動,比如以管腿踩腳控制其腳步的運動,造成其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時候打擊的精準度就會大大提高。即便是不控制對手,也有精確打擊的可能,就像是軍人打移動槍靶一樣,也像是拳擊手打移動手靶一樣,憑藉著長期訓練出的精確打擊打擊某一部位並非天方夜譚,此其二。
這些武術格鬥的原理本身都質樸無華,建立在直接的殺傷力基礎之上,而不懂武術的人卻以武俠小說而對比自然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第二,中國功夫與世界各國武術的對決中戰績平平。
對於質疑者所提出的這個結論,筆者認為還甚為仁慈。不客氣的講如果拋開了規則所限,按照泰拳或日本k1、或者mma的規則來進行搏鬥,中國選手的戰績在世界上連平平都算不上,根本就慘不忍睹。
那麼我是在承認中國功夫不行嗎?不。我是在說中國人不行,如果真說技術層面上的話,那麼我會說中國散打技術不行。
說起來很近,就在前年中國有關部門聲稱要把中國散打更名為中國功夫,從那時起筆者就和朋友們說「從今後不練中國功夫了,只練中國傳統武術」,以表示自己的憤懣。官方所持有的話語權嚴重誤導了民眾的視線,也傷害了中國武術本就難以為繼的傳承。
中國散打是一種畸形怪胎,一種靠官方支應生存的特殊產物:從散打起初的發源來說,散打原本帶有極為明顯的中國特色,它脫胎於中國北方戳腳、查拳、華拳這些瀟灑大方的拳術,也具備著極為廣泛的訓練方法和應用手段,比如擒拿、摔法、肘法、膝法甚至肩撞和頭頂。然而沒過多久有司就以「去技擊化」「更符合體育精神」為主要原則,借鑑當時國外的格鬥體育項目開始了散打的革新,閹割掉了屬於中國武術精粹的部分,時人譏笑當時的散打為「拳擊加腿」,可惜民眾的力量遠不如官方的政策,這種自美其名為「遠踢近打加抱摔」的不中不外的運動依然在官方的庇護下成為唯一的中國武術格鬥運動項目跌跌撞撞的前行,直到散打王時期,中國散打還依然暴露著極其嚴重的打擊力和抗擊打能力都欠缺的技術頑疾,顯示著技術粗糙的弊端。但所幸中國散打遇到了泰拳。
與泰國拳這個號稱「五百年不敗」的搏擊技術交手後,中國散打很快就從吃虧中學到了經驗。在世界各國都已進入到MMA綜合格鬥技術探索的大潮時候,中國散打像淘到寶一樣撿起了泰國拳的洋落。
不可否認啊,泰國拳確實有極其實用的地方,與不中不外的中國散打不一樣,泰國拳有著長期的職業氛圍,形成了固定的特色。注重肘膝的「八條腿」運動的殘酷實用,強悍的擊打力和抗擊打能力即便在現在流派紛呈、強手如林的世界武壇上也佔有至關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泰國拳畢竟是泰國的,你模仿的也不能太直接了吧?
有心的人可以翻看一下現在的「武林風」和「中國散打」,再參照一下前些年的散打王比賽,就可以看出現在中國散打技術裡面泰國拳的技術特徵有多麼濃重。這種散打技術在現在武術界被稱之為「泰式散打」,就這依然被官方冠名為中國功夫,作為中國功夫的代言。
這麼樣一個技術不定型,整體素質偏低的散打能代表中國武術嗎?它的失敗又怎麼能夠代表中國功夫的失敗?
第三,民間武術的不堪一擊。
當罵聲四起的時候,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在幹嘛?它們在一邊陪著中國散打挨公眾的罵,一邊仍在灶火冷清的狀態下慘淡的生活。
很多人說中國武術在民間——這不假;很多人說現在中國民間武術整體格鬥能力低下——這很對;很多人說中國傳統武術技術不堪一擊——這就錯了。
從上文說了,官方支持的是「中國功夫」,其實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傳統武術就坐上了冷板凳。後來文革十年的大破壞,造成了許多武術流派的大斷檔。
武術和文學不一樣,即便三十年不傳播文學,只要文字存在,只要有書籍存在,文學就不會失傳,而武術會。這是門技術活,手工味極重的技術活,在報端洋洋灑灑寫下一片討伐文字的袞袞諸公不明白,這門靠身體演練的技術活遠遠不如影視上表現的那麼剛硬,脆弱的像根粉絲,輕輕的就會斷了。
缺乏存在的環境,死去一些老人,許多東西就沒法輕易複製了。比遠一些像「磨剪子搶菜刀」、「捏泥人」、「鋦磁」,比近些如中國跤、拳擊。這些「手藝」活成形時間要很長,失傳的卻很快。插點題外話,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建國初期中國的拳擊和摔跤水平極為高超,而1958年之後,因為技擊性過強,中國武術的技擊內容、拳擊、中國跤就幾乎同時被禁止了。鄒市明獲得世界冠軍後舉國歡呼,其實若是當年拳擊沒被禁止,現在何至於捉襟見肘的只有一個鄒市明?
在民間失去生存條件的中國傳統武術雖然還余留下眾多的內容,但其核心內容——技擊——已經奄奄一息。眾多的習練者學習傳統武術只為了業餘愛好,沒有專業的條件進行技術的繼承,連技擊最為基本的身體素質都相當薄弱,自然也就失去了競爭能力。
那些指摘民間武術拳師不行的人誰曾想過,誰供這批人吃飯養家,誰能保證他們專心練習每天七八個小時?沒有。
武術是一項技擊技術,武術人不能夠有足夠的條件進行格鬥訓練其技擊水平肯定不行。反觀世界各國的格鬥技術也是一樣的,拳擊、空手道、泰國拳等等這些搏擊術流派若是只讓學者學習空擊,打打沙袋,不進行實戰訓練他們的技擊水平也會差之萬里。
現今民間的武術家們已成為了先輩的錄影機,模糊的記載先輩們流傳下的「手藝」;也成為批評者的垃圾桶,勉強的承載著本不屬於自己的罵名。
第四、中國武術訓練機制的質疑。
前文說了中國散打、中國民間武術家的尷尬,現在得切入一個最需要說的正題,即中國武術的技術性。這是一個最難講述也最不可輕視的話題——因為眾多矛頭直向的直接根源正是中國武術的實用性。
中國武術真的那麼實用嗎?或者真的那麼不實用嗎?
筆者一再強調,武術就是技擊術,一門技擊術是否實用只用看兩點:一是殺傷力,一是搏鬥技術。
中國武術的殺傷力表現出來的不是外力,不是一拳一腳的單純攻擊,而是人體結構的內在支撐,表現出一種肌肉、呼吸、意識的高度合拍的形態。太極拳師張志俊在中央電視台所做的實驗就可以看出端倪:他的擊打力和擊打速度都不強,甚至比常人弱,然而其擊打的作用時間和肌肉同步的狀態則極為可觀,能夠輕易震動人的內臟。可以作為一個案例進行參考。
武術的搏擊技術則可以舉一個更響的例子,隨著《葉問》系列電影的熱播,詠春拳名聲越來越大,然而其實早在葉問出品之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即以詠春拳為必修格鬥技術之一了。而香港梁霆博士的詠春拳館早在全世界開設了有4000多家拳館,遍佈全世界,如果不是技擊實力支撐,那是絕不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的。相比較起來中國另一個流傳最廣的拳法太極拳就顯得極為尷尬,作為一項在清末打出「無敵」名號的實戰拳法在有意無意的閹割下變成了老頭老太太的健身工具,雖然傳播甚廣,卻失去了實戰的意義。
葉問詠春拳因為長期處在境外因此沒有了諸多限制,反而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這種牆內開花牆外紅的現象極為普遍,很多在國內不行的拳法在國外都發展的很好,不能不讓有司和武術界的人士進行反思。
第五,中國缺少尚武精神。
這個論斷是試從文化底蘊上剝除中國武術的生存土壤,這種觀點其實甚為武斷,質疑者對中國武術的歷史瞭解的膚淺蒼白。
中國在有宋以前,朝野兩方都極為重視武道,「犯我強悍者雖遠必誅」「條條大道通長安」靠的不是中國的文化文明,最基本的是因為武功(軍事)。眾所周知的「投筆從戎」的故事就發生在漢朝。
但是宋朝立國後,趙匡胤及其後繼者為了防止晚唐時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分裂的場景重現,大力打壓武將,抬高文臣的地位。比如《水滸傳》中武知寨神箭花榮就的聽命無能的文知寨劉高。宋朝被後世知識分子稱為黃金時代,卻是武人的敗落時代。但是官方軍事的衰落,民間的武術卻開始由著各種錦標社的發展而蓬勃興起,比如相撲、朴刀,後世尊為中華第一拳的太祖長拳、槍法正宗的楊家槍都發源於宋朝。
宋之後,短命的元朝對漢人的控制愈加嚴厲,「十家共用一把菜刀」,但是統治者控制金屬兵刃,卻激發了棍術的發展,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記載明教義軍棒胡起義其實有其原型,棒胡是名用棍棒的武術高手,確實也倡導過反元起義。
到了明清兩代,始終鬱鬱不得志的儒家終於登上了統治思想的寶座。出於統治的考慮,思想禁錮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民間的習武更屢屢被禁,卻出現了越禁越傳、越傳越廣的現象。就像是《金瓶梅》、《肉蒲團》這些小說一樣,思想禁錮越嚴厲,反而越出現唱反調的,給予統治者無情的嘲笑。
今人不知歷史,封建流毒似的以為中國本來就是文弱,那是統治者灌輸的思想,是無聊文人的觀點。中國人的原本風尚是「書劍」精神,即文武雙全,這才是中國傳統的完善人格。
總而論之,中國武術是一種單純的技擊術,用明朝大將戚繼光的話說是「殺賊保命的貼骨勾當」,本身具有樸素的性格,不能以現代體育的範疇來粗暴的規劃,也不要輕易的冠上傳統文化的名義,武術只是格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只是副產品,認為由武入道更是扯淡。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武術尤其是大陸的武術傳承受到嚴重的扭曲和閹割,以至於佛頭著糞,光華難現。
目前的質疑團隊往往由文責不負甚至屁責不負的文人、武術界裡的投降主義者、沒有觀察能力的民眾所組成,這些人普遍都對技擊技術缺乏基本的認知,如果說不懂文化是文盲,那麼不懂格鬥技術的這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武盲。然而由於習武者的團隊普遍表現出文化水平不高的特徵,在這場文盲對武盲的論爭中,拿刀把子的暫時敗給了拿筆桿子的。
武術就像一個樸素的小姑娘被人傳言成一個浪蕩的娼妓,眾人在津津樂道於其床上功夫無敵的時候,全然忘了是自己的意淫和無知強姦了武術的質樸。
http://www.sanshou.net/php/news/news_xiang.php?inid=131358815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