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年李白「觀奇書」、「樂仙遊」、「好劍術」,才能與興趣廣泛,賀知章譽其為「天上謫仙人」。唐玄宗時,李白只不過是一個待詔翰林。李白性格傲岸不群,根本不能忍受這等「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自請還山,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的漂泊生涯。一介布衣,靠什麼來養活自己?李白有一首婦孺皆知的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很好的詮釋。汪倫何許人也,為何能使一位桀驁不馴的詩人的唸唸不忘?真實的情形是,一位如雷貫耳的詩人的到來,略通文墨的汪倫久聞其名,熱情款待,並大量贈金。李白四處雲遊,像汪倫這樣的「好心人」不時會遇到。重要的還是李白畢竟在朝廷當過京官,天子身邊的人,所到的地方的官員,巴結還來不及呢,單就李白而言,辭官以後,依然是衣食無憂的。像李白這樣的例子絕不會是多數。   

古代的文人怎樣生存?僅僅寫詩作文就能養活自己嗎?從隋朝開始試行的科舉制度,無疑給讀書人提供了一條生路,可是這條路太窄,能夠進入仕途的終究是幸運的少數。不過,唐代的大詩人諸如李白、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都有做官的經歷,做了官,生存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韓愈在唐代的文人中,算是懂得生財之道的一個,他不僅能賺活人的錢,也能賺死人的錢,《貞曜先生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等,都是為死人寫的墓誌銘,大文學出手,何等的尊貴,墓主給的酬金是相當的豐厚。稿費在唐朝,朝廷對此並無明文規定,只是到了北宋初年,才一度形成一種制度。我國古代的稿費也高得很,一般來說,作者的地位越高、名氣越大,稿費就越高,至少在唐宋時期是這樣。唐代的李邕被時議認為「自古鬻文,未有如邕者」的。可見,李邕靠稿費發了大財。韓愈的名氣大,付給他的稿費,竟至「一字之價,輦金如山」。  

一直仕途不順的杜甫,差不多生活在飢寒交迫中,他的詩後人自有公論,可是出生於盛世唐朝,兒子餓死,自己一生流離失所,足以說明單純靠揮文弄墨是不能養家餬口的,要靠文墨生活,最起碼先得撈起一點政治資本。僅僅唐朝,如杜甫一般不得志的例子就不少,李賀、王勃,都屬於政治上的落魄者,基本上是在愁苦中打發掉短暫的光陰。  

做不了官還有一樣可做,那就是給官老爺當幕僚,王勃就是一例。除此而外,大概就是文人放下架子來經商了。文人經商,依然與其身份有些相關聯,基本上是以賣文鬻畫為主。據史料記載,蘇東坡的一幅字就賣出了幾十兩銀子。到了北宋時期,出版業已為文人找到了一條出路,與今天相似的是什麼書好賣就寫什麼書,創作的摘編的甚至當文抄公的,都有,這與各人的水平和名氣有關,水平高的當然是從事原創,而後拿一筆不菲的「潤筆費」,發財心切的和求生無門的,當然只能玩些下三爛的把戲了。比較之下,古代的文人,最不濟也不會比普通老百姓差。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