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趙道新《道新拳論》附上後學訪談

 

民國初年武術明家的視野和胸襟。

我個人認為趙道新前輩言論堪稱武海明針,但武術界有多少人能真靜下心不昧著良心,思考反省,找出問題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唯一能掌握的,是我們自己可以努力思考問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與有心發揚,改善傳統武術質量的朋友一同奮鬥。

 

趙道新拳論篇

  

趙道新先生年輕拳照。

 

趙道新簡介 

趙道新先生,原名趙恩慶,1908年9月26日生於天津。自幼聰慧,幼時讀過高小與甲商,精通修表、電報,好運動,凡舉重、游泳無不習之,尤嗜武藝。其父趙蔭堂亦喜好拳腳,於是領其拜在天津武術界總霸主張占魁(張兆東)先生門下學習形意八卦拳。趙道新穎悟過人,僅習藝數月便擊敗了幾名武林高手,轟動了天津武術界。張先生亦視其為武學奇才,遂將一身絕技傾囊相授,孜孜以教誨,並為其取名為“振邦”,寄予厚望。趙先生則深求苦索內家拳真髓,寒暑不易,功臻上乘,韓慕俠、裘稚和等同門師兄弟皆自歎弗如。趙道新先生是八卦掌三代、形意拳四代傳人,標準的國術傳人,曾參加29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該比賽號稱千古一回,是一次傳統武術的大較量),獲優勝獎。趙道新先生巳于1990年逝於千里山。

趙道新先生大家都說他是某大師(注:該大師即為王薌齋)的高徒,但是趙道新先生自己就從來沒有承認過。為什麼?用趙道新先生自己的話說,那就是當年拜在這位大師門下,“凡五載終無所得,”學了五年什麼都沒學到。既然什麼都沒學到,為什麼要承認他是師父呢?

(注:趙道新先生原來是張占魁的弟子,實戰功夫驚人,一直以來與姚宗勳被大成門人稱為王薌齋的兩大得意弟子。)趙道新否定形意八卦,說形意是打人的招式,推人的勁,說八卦是教人當炮灰.而且從來不談意拳,你可知道為什麼?趙道新從來沒有說過心會掌是從哪一個門派發展出來的。有人想把心會掌納入別的拳學體系,作為盧氏結構或者是大成拳的附屬體系,黃積濤先生曾經發表文章予以否定,黃積濤的文章得到了趙道新的兒子,馬金庸先生和趙道新在天津傳人的支持。

 

 

追隨十余載 諄諄教誨情

 

  

 

回憶趙道新先生

 

於國權

 

 

 

本人自1964年起拜劉學勃先生門下學習形意拳,同時結識了劉學銳老師的師弟陳世芬先生。從陳先生處我開始對意拳有了初步了解。

 

1966年我與陳先生在天津民園體育場練習推手時,又結識了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的弟子敖石朋先生。敖先生對意拳體會頗為深刻,並注重實踐。對意拳的拳理能夠很透徹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敖先生對拳法的講授特點是實踐與理論結合,邊講邊演。在敖先生與我做推手練習時,敖先生一發力即令人雙腳離地,使在我身邊的陳世芬先生對敖先生的技藝頗為贊賞。

 

而後敖先生又經常領我到天津市的各大公園去觀摩其他武術門派的技藝,並向其他門派計教,以吸收各家之長。並在敖先生指導下,與很多民間練武者進行推手切蹉,豐富實作經驗。

 

後又經敖先生的介紹,認識了來天津訪友的姚宗勳先生,並有幸得到姚先生及天津李文濤先生的指點,受益匪淺。近年來我與姚先生的門人崔瑞彬和姚承光(姚先生之子)亦有往來。我與瑞彬、承光雖兄弟相稱,卻得到他們很大的幫助。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經劉學銳老師同意和敖先生的介紹,我又拜張兆東先生的弟子、螺旋拳創始人裘稚和先生為師,學習螺旋拳與八卦掌。

 

1975年又經裘先生和敖先生介紹,見到了趙道新先生,那天由裘稚和先生帶領我和裘先生的另一位徒弟郭繼明,在天津水上公園與趙道新先生見面。當我見到趙先生時,站在我面前的競是一位年近七旬,患有輕度腦血栓,拖著一條腿,手柱拐杖的老人。從外表看來他哪和想象中的趙先生真是差之千裡。以他現在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還能打拳嗎?趙先生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主動說道:「國權,你可以隨便出手,咱們小試一下,怎樣?」我聽後,心中真懷疑面前這位病弱的老人能否經得住我的擊打。但好奇心又驅使著我去試一下。於是我應了一聲:「好吧!」便使用上、中、下三路同時發招,擊向趙先生。在將要觸到趙先生身體之時,只見趙先生身形微動下,我只覺得自己身體象被電猛擊一般,又好似撞到了一台飛速運轉的機器上,被狠狠地甩了出去,頓覺眼前一片漆黑,進而兩眼直冒金星,心裡發慌、惡心,足有兩三分鐘我才恢復過來,發覺內衣已被冷汗濕透了。後來據當時在我身邊的郭繼明講,當時我的臉色灰白,氣色很不好看。就這樣,先生以他精絕的武功徹底地使我信服了,並領我走上了學習心會掌法的路程。

 

在與先生十多年的習武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到,先生不但武功精絕,而且教學嚴謹、誨人不卷,在教授我每一個動作時都非常認真和一絲不苟。從拳理到每一掌法的運用都進行詳盡的講解,還不時以比喻的方法不斷地在拳理上給我們以智慧的啟迪。先生對我們關懷備至,即便是他在內蒙千裡山居住期間,也要求我定期給他去信,匯報習拳心得,然後他回信給我指導。每次接到先生的信,都使我獲益匪淺。

 

先生演拳時風格獨特,拳風瀟灑飄逸,形象奇偉、氣勢磅礴。記得有一次在裘稚和先生家,先生將心會掌從頭至尾演練了一遍。裘先生家住一座老式的二層樓房,室內是地板地,面積約40平米。當先生演練這套拳法時,以腰帶胯,以胯催身,身形飄忽,時而如清風拂柳,時而如雷電擊空,好似仙人起舞,與平時判若兩人,眼中露出駭人的神光。而且平時因血栓而拖著的腿也看不出有病了。屋內的地板、桌櫃上的茶壺、茶碗,以及牆上的鏡框都隨著先生的拳勢而顫抖,似乎整個樓房都與先生的拳勢產生了共震。整個演練過程一氣呵成,達到了形、氣、意、力真實合一,階及神明的武術高級階段。給人以一種即英武矯健,又優雅從容的美的享受。

 

趙先生晚年所創的心會掌,是趙先生一生心血、經驗體會之結晶。心會二字既是趙先生一生心得體會的做含意,又是要求習練之人要用心體會,以致心領神會的意思。練習習會掌可以增進人體的協調性、整體性和爆發力等。記得有一次我與趙先生在起吃晚飯,席間所談仍不離心會掌的話題,談到心會掌中「蒼龍歸海」一式時,先生坐在小板凳上,突然抖臂,只聽得先生身上的筋骨鏗然一響,坐下的小凳也同時「嘎」地響了一下,令坐在先生對面的我,抖然一駭。由此可見先生發力的整體性與爆發性。 

 

趙道新拳論趙道新

 

第一章訓練方法

 

習武者的第一目的是提高戰鬥水準。可是許多青年雖花了漫長的時間,流出了大量的汗水,但收效甚微,其拳技仍難以同身體健壯者或慣於毆鬥者相抗衡。其原因就是在訓練中他們走了一條極曲折的然而並不通向目標的蹉跎之路。 

當然,成功不會垂青那些只顧尋求捷徑而不想下苦功夫的人。但是,有決心“懸發錐骨”而不講究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將一事無成。

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時間,最大幅度地提高戰鬥水準則需要有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攀登一條近乎直接通往頂峰的路徑。

訓練應接近實戰,而不是把實戰去模彷訓練,在訓練中我們注重傳統,更注重創新。發揮自己全部的才智和能力,一切為實戰。

端正我們的“拳術觀”是訓練的前提。不要輕信那些不可思議的功法,也不要被一些人的言語和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克服迷信、盲從和崇拜的心理。某些習武者最大的錯誤就是他不承認自已有錯誤,總認為自已的想法與技法是最正確、最完美的。從來不能容忍別人提出的異議,並固執地認為無論在任何方面外國的拳術不如中國,旁門的拳法不及本門。這要引以為戒。掌握一門技藝並不是越多、越複雜就越好。要知道高奧的技巧就存在於那些司空見慣的招法中,訓練就是使平凡的招式產生不平凡的效果。 

提高我們的戰鬥水準,應從哪幾方面實現呢?其實,格鬥能力的提高就是神經機能的改善、運動素質的增長和行動技術的熟練。因此,科學的訓練不外乎心理訓練、素質訓練和技術訓練。

具體到訓練的方式方法,我們的方案是把能迅速提高戰鬥水準的訓練分為基礎訓練、爆發力訓練、抵抗力訓練和實戰訓練。

純粹的基礎訓練一般作為訓練的開始,它包括如長跑、站樁的耐力訓練;伸筋、跳繩等柔韌訓練。還要掌握一些最基本、最簡便的攻防動作。而力量訓練作為一種輔助的練習,對於那些肌肉發育不好的人來說是必要的,但應特別注意保持有肩部和胯部各肌肉的放鬆。

在執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就要以爆發力訓練與實戰訓練為主,以抵抗力訓練為輔,交叉進行訓練。同時,不應放棄基礎訓練,只是把他當作一項準備和整理的活動。

爆發力訓練是“功力”增長的主要方式。一般採用具有一定阻力的彈性或突發性動作進行反覆操練。空操是在沒有器械的輔助下,反覆進行幾個角度發力動作。其要點在於注重動作的急停,用以發展動作反方向的勁力。抖杆是提高爆發力的極有效的方法。通過使蠟杆朝某個方向的反覆抖動,努力把勁力貫於杆頭,使杆軀渾然一體。擊物訓練是爆發力與進攻技術的結合訓練,包括擊打能主要提高速度的梨球、主要提高力量的重砂袋和主要提高協調性的吊球,還包括擊打能提高靈敏反應的那些無常規晃動的手靶。另外,各個拳派中那些有價值的練法,以及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身體不可能刀槍不入,故抵抗能力的訓練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訓練。在劇烈的運動中,甚至在挫折中能堅持下去最終奪得勝利,不僅要靠頑強的意志,也要靠身體的抗擊能力,提高抵抗能力一般採用實心球或硬質棍棒滾壓腹部與四肢的方法,也可用硬中有軟的物體去衝撞某部位元。訓練時注意呼吸配合,禁止使作堅硬物體或對要害部位練習。

把實戰視為艱苦和危險,並作為最後才能進行的高級訓練是不對的。我們在進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應把實作為家常便飯。但為了安全還是應戴拳套,禁穿硬底鞋,不要身著任何尖硬物品,並注意場地與環境。實戰初期,雙方可採用一種單一的打法反覆攻防,用以熟悉這一技術。也可採用全攻全守的方式,即進攻者全力攻擊,但慎用重擊,防守者全力防禦,但不准還擊的方式訓練。這種練法中防守者挨打是正常現象,不必對此心有餘悸。如果開始了真正的實戰,初應儘量避免與強手對陣,攻防中允許使用任何技術打法,允許重擊,關鍵是在實戰中保持強烈的意念和舒暢的心境,要把“實戰”視為學習的良好機會,要同各種不同風格的對手進行訓練而不計較勝負。連續地多人輪番交戰,或同時與多人交戰是一種超實戰訓練法則,它能進一步提高訓練者的搏擊水準。

在進行以上的各種訓練時,通常會提出一些問題:如動作是走直線好,還是走弧線佳?運動快與慢何者為優?勁力的剛柔孰是孰非?應該留意呼吸嗎?重心應放在哪只腳上?等等。 

這類問題答案是:動作中應曲中有直、直中有曲,運動快慢相兼,勁力剛柔相濟,呼吸在有意無意之間,重心在兩腳之間靈活的變換……。總之,“用較少就可以做到的,較多反而無益。”在訓練中力求簡捷,要知道若干個音符可匯成無數篇樂曲。簡單的技術在實戰中可組合,發揮出無窮種新穎的打法。繁瑣與奇特只能在表演時使人耳目一新。簡便與精深才能在實戰中應付裕如。一種打法能否成為自己的進攻武器,不是看這一打法是否正統,而是看這種打法在實際使用時是否舒適、有效。招法應因人而異,不必統一拘泥。

“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快速的訓練要求每一個訓練者在每一次訓練中都應超過其疲勞的極點。訓練可以隔日進行,但每一次都要有足夠大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在完成訓練後最要注意有充分的休息與充足的營養。

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拳術家並不是像訓練以前所夢想的那樣。艱苦的訓練會使你乏味,在實戰中你所學的知識可能變得毫無蹤影,在強勁的對手攻擊下,你會飽嘗挨打的苦果,如果稍微放鬆訓練,你的格鬥水準會產生大幅度的下降等等。克服這些困難只能靠不畏艱險的意志和科學的訓練方法。

 

 

第二章提高身體運動素質

身體的運動素質就是指人體運動的能力。從事任何運動所進行的大部份訓練都是為了增強這種能力。在拳術練習中,提高身體素質被稱作“練功夫”、“增長功力”。具備了良好的素質才能使技術起作用,而技術正是為了發揮素質所採用的方式方法。

現代體育運動理論中,把人體運動的基本素質分為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和靈敏素質。這些素質雖各有特色,但彼此關係密切。任何一種素質的提高都會對其他素質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相反,某種素質的低劣必將妨礙其他素質的提高。

力量素質:它是人體在運動中抵抗阻力的能力。各項運動都極重視力量的訓練,提高力量素質就是要發育肌肉並提高神經調節機能。其原因在於:力量來源於肌肉的收縮,肌肉的粗壯必然導致肌力的增加。而神經的調節使應該用力的肌肉協調集中的收縮,對抗的肌肉高度放鬆。 

速度素質:它是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通常表現為反應快慢。單個動作完成的時間、重複動作的頻率以及整體移動的速度等。但是,它們都依賴於反應的速度和肌肉收縮的速度之和(當然短跑的速度還取決於步子的跨度)。神經的反應速度一般用從發生刺激到開始行動所花費的時間來表示。感覺越敏銳、大腦越興奮、技術越熟練,則反應時間就越短。肌肉的收縮速度是由肌纖維的類型,肌肉的力量、肌組織的興奮性和條件反射的恐固程度所決定的。肌肉中快肌纖維(即爆發型肌肉、條形肌、活肌)越多,肌肉力量越大,其收縮速度就越快。 

耐力素質:它是指人體長時間運動的能力。耐力與呼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身體在運動時能夠吸入氧氣的體積越大,能夠忍受氧氣欠缺的數量越多,其耐力就越好。所以肺及呼吸系統、心臟及血液循環系統肌肉耐受能力越強壯,其耐力就越好。

柔韌素質:它是身體運動範圍和肌肉放鬆程度的量度。它取決於關節的活動範圍、關節周圍組織的大小,以及韌帶、肌腱、肌肉和皮膚的伸展性。另外還取決於神經對肌肉控制 的協調性。

靈敏素質:它是指人體在對抗運動中隨機應變的能力。似乎是各種素質的綜合表現,是人體靈敏度在空間、時間中的應機反應。

以上是人體運動的基本素質。如果把它們綜合起來應用於拳術,就可以總結出實戰技擊應該著重提高的主要格鬥動力。

爆發力是最重要的實戰素質。它是力量素質與速度素質的配合。力量的增加可使動作的速度加快,而動作速度的提高又會使擊打的力量增強。一個人爆發力素質的優劣,既取決於先天的遺傳,又依賴於後天的培養。一般來說,四肢與肌腱較長,肌肉柔韌的人具有天賦的爆發力。但是,通過科學的訓練也能使爆發力遠遠超過常人。

彈跳力是人體爆發力大小的一種體現,彈跳力出眾的人大多能練就一身驚人的爆發力。良好的彈跳力能幫我們在搏擊中防禦對方的進攻,保持自身的平衡。

協調能力是又一重要的實戰素質。它是柔韌素質、靈敏素質的綜合體現。身體各部位之間、各種動作之間的協調配合可使整個行動完成的優美、準確、集中,並能大幅度地減輕疲勞。提高協調能力最重要的是發育條形肌肉和熟練運動的技能。

應激能力是指對激烈競技的適應能力。它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實戰素質。包括耐力素質、抗擊能力,意志和膽量。在長時間的生死決鬥中,或在艱苦環境和遭受挫折的情況下,若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應激能力。 

以上所列出的各項素質就是為訓練者提出一個初步的依據。使他們明確在訓練中窨該提高什麼,並針對自已的情況制定計劃進行有重點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

 

 

第三章辯勁

最近發現有些朋友對我的拳技,特別是拳術的勁法進行誇大、渲染乃至神化。其實,拳術中驚人的勁力並不是什麼虛無飄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來之技。我所獲得的拳勁是從事勁路研究並進行了一套有效的勁力訓練的結果,它確實對我實戰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言狀的裨益。

勁力的研究是實戰拳術中最為關鍵的內容。人與人的打鬥格擊無非是人體之間勁力的相互作用,一切武藝拳技從招式到戰術不外乎是尋求怎樣更好地運用勁力。拳術家們之所以要區分“勁”與“力”二字,目的是想說明通過拳術訓練而形成的“勁”與先天所具有的僵滯之“力”有著天壤之別,但從本質來說“勁”仍屬於力量的範疇。結合實戰的經驗對拳術進行力的分析和研究,可使拳術的學習、訓練和運用有所依據。使我們能夠辨明真偽,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條升堂入室的最佳途徑。

 

一、拳術中力的本質

拳術中的力量是指什麼呢?它是看不見的,但卻能感覺到。它表現為人體內部和人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能量從出擊部分傳遞到被擊部分的一種趨勢。人力是肌肉收縮的結果,是把化學能轉變成機械能的結果。通過力的作用,最終可使物體產生形變或獲得加速度,在

實戰中力的使用效果表現在:

(1)使被擊部分遭受破壞(形變)。例如:骨折、臟器破裂、腦震盪等內傷、外損。

(2)使被擊部分的速度改變(加速度)。例如:被發擲出,被摔倒等。

(3)上述兩種變化兼而有之。

我們在格鬥中就是利用力的這些效果來擊倒、擊出、擊傷、擊昏甚至擊殘、擊斃敵手的。

力的使用效果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與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有關(力的三要素)。對於比較複雜的情況還應全面考慮力的作用時間、力的變化速度、力的合成或分解等因素。

 

二、拳術中力的分析

發力物體擊打的速度不同,受力物體所發生的變化亦不相同。一般說來,打擊物運動速度越快,被打擊物越易損壞,而不易被打動。打擊物運動速度越慢,被打擊物越不易損壞而易被打動。當然,這與打擊力度和被擊物體的強度有關,這一切都必須符合牛頓的運動定理。 

我們把快速打擊的力稱為衝擊力,把緩慢作用的力稱為持續力,把介於兩者之間使受力物獲得最大速度的力稱為發擲力。 

(一)持續力:持續力是實戰者雙方以較慢的速度或靜止不動的用力。常存在於推拉、托按、頂壓等動作中。持續力往往使發力物與受力物向著施力方向以相同的速度運動,除了遇到受力物的反抗力而使受力組織撕裂、扭傷外,並不會使受力物損壞。

根據牛頓第二定理:力-抵抗力=受力物質量*受力物加速度

由此可見,只要你施加的力大於抵抗力就能使受力體按照你力的方向移動。另外,抵抗力越小,受力物越易運動,而其承受的內力亦越小,且不易被損壞。

譬如在擒拿術中,將對方的手臂向外側擰轉的手法。由於人體的構造所限,使反抗力不能大於擰轉力,從而使手臂被擰動。如果抵抗力較小,則容易造成身體的仰翻;如果抵抗力較大,則容易造成骨骼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拳手們多順其勁力,做到寧倒勿傷的。

 

(二)衝擊力:衝擊力的基礎是爆發力,恒見於踢、打、點、撞等到擊法中。它是實戰中最常見的力。雖不易打動對方,卻最易擊傷敵手。

根據力學中運動量與衝量的關係,應力與強度的關係可以推導出: 

衝擊應力=衝擊體的品質*接觸前衝擊體的速度/力的作用時間*力接觸的面積

如果衝擊應力超過了被衝擊物體的強度,就會導致被衝擊物體的破壞。怎樣去提高衝擊的應力,才能使擊打更具有殺傷力呢?

(1)增加衝擊體的品質:一般情況下,膝撞和肘擊,比拳打和腳踢更具有威力,其原因就是膝、肘的品質大於拳腳。在技擊中常用的增加衝擊體質量的方法,就是在接觸對手的刹那,全身肌肉突然極度緊張、用力,使混身成為一個衝擊的整體。

(2)提高接觸前衝擊體的速度:沒有速度就沒有衝擊。人體的肩、胯雖然力量很大,但因為運動速度較慢,所以難以成為最銳利的武器。一個極為粗壯有力的人,卻難以在搏擊中獲勝,其主要原因是他出擊的速度太慢。正確的擊打應使衝擊在接觸被擊物之前的瞬間達到速度的高峰,肌肉的多餘緊張會阻礙這個高峰的出現。因此,在還未接觸目標的出擊過程中應儘量使肌肉放鬆和協調。

(3)減少力的作用時間:力的作用時間是指從接觸到被擊物到打擊完畢所花費的時間。減少這一時間不可誤解為一打即回,或點到為止,而應理解為用較堅硬的部位去打擊較脆弱的部位,不給被擊物以緩衝的餘地,這樣就減少了力的作用時間。

(4)減少力的接觸面積:刀刃越鋒利,槍頭越尖銳,力的接觸面積越小,越具有殺殺力。在較量時拳手們也慣用拳、掌、指、足、膝、肘、頭等骨骼的尖端作為衝擊體,以便減少接觸面,增加壓強。譬如直擊拳的運用。首先在訓練時應獲得快速的反應能力和強大的爆發力。

1、為了獲得衝擊速度的頂峰,出擊時全身特別是手臂必須放鬆,做到有力而不用。同時後腿蹬地,腰身擰轉使身體各部獲得相應的最大速度。整個動作越協調、放鬆越好。

2、幾乎在接觸對方身體的刹那,前腳踩踏,阻礙全身整體的前進,這樣使全身的動量上升集中輸送於手臂使拳頭前沖的速度更大。

3、拳頭擊中目標的同時,全身,尤其是上肢肌肉應急劇收縮,盡可能加大衝擊體的品質,並伴有握拳、扣腕、旋轉等動作,以提高衝擊的強度、定向能力和變換可能性。

(三)發擲力:發擲力使用的目的是把對手打出到較遠的地方。此時,出擊速度要小於衝擊力所使用的速度,而大於持續力的使用速度,它是根據對方的體重而定的,是能使力接觸對方的時間儘量長的一種速度。這要在千百次實作中逐步尋求才能達到最佳境界。 

對手被發的速度越大,則被發出的距離越遠。根據衝量與動量關係戶:

被發擲出的初速度=(發擲力-抵抗力)*力的作用時間/被發擲者的體重

由此可見,發擲的力量越大,力的作用時間越長,則發擲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對方的抵抗力越大,體重越沉,就越難被發出。故此身體沉重、矮壯、有力的人在這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

交戰雙方的體重是固定不變的,提高發擲效果的途徑:

(1)增大發擲力:具有強大發擲力的人既要有雄厚的本力,又要有一定的爆發力,而且要整體集中發力。發力時重心要低,動作要小,兩足後蹬前踩,並儘量使自己的根節接觸對方。

(2)減小對方的抵抗力的主要方法是通過一系列的技巧來撼動對方的腳根,破壞其身體的穩定。比如:在使用發擲力之前,運用驚炸力打亂對方防守的形式;運用連綿不斷地脈衝力迫使對方移動;運用身體或力的突然變換使對方失去平衡;運用上擎之力托舉對方使其蹬地不實。

(3)延長力的作用時間:這是發擲的竅門所在,相同力量的人中能發人較遠者,一定是他用力使對方加速的時間較長一些。掌握了適當的發擲速度(即所謂火候)就能延長這個時間。這個時間是與對方相接觸的時間。這期間發擲力一定要大於抵抗力,也就要使對方加速。另外,還應儘量延長力的作用距離。力施于對方時移動的距離越長,對方被發的速度就越大。

以上對技擊中常見的三種力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實際上,這三種力的本質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結果不同罷了。在實戰中衝擊力的威力明顯大於其他。作為一名拳手掌握了發擲力會提高你的戰鬥水準,但是不掌握衝擊力就難以應付強手的進擊。

 

三、拳術中勁的辨析

(一)剛勁與柔勁:拳術中剛柔是不可分割的。剛非僵硬之蠻力,柔非綿軟之化勁。硬中有軟的韌勁謂之剛,軟中有硬的彈勁謂之柔。很難說清剛與柔在實用時何優何劣,只有兩者兼而有之,並能根據客觀情況靈活地變換,才能真正做到“懂勁”。

(二)聽勁與運勁:聽勁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皮膚去感覺對方的勁路。需要肌肉放鬆,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其感覺靈敏。運勁是發勁前神經和肌肉的準備,一般表現為神經的興奮和肌肉的拉長等,並伴隨心跳、呼吸的加快現象。

(三)直勁與螺旋勁:朝一個方向的用力為直勁,它具有力度大、速度快、容易使用等優點,但也存在著不易迴旋、變化、容易被化解等不足。方向隨時變化的勁可稱為曲勁,變化軌跡為圓時便成為滾勁,它們變化靈活,但不夠簡捷。然而,既有直勁又有滾勁的組合力就是螺旋勁。它兼有直、滾二勁的優點還具有很好的定向、頂鑽能力。

(四)借勁與化勁:借勁與化勁是屬於力的全盛或速度的合成問題。 

二力方向相反(夾角180度)為抗勁 

二力方向成鈍角(夾角90至於80度)為擠勁

二力方向成直角(夾角90度)為截勁

二力方向成銳角(夾角0至90度)為化勁

二力方向相同(夾角0至90度)為順勁

拳術中把順勁、化勁統稱為借勁。顯而易見,順勁最省力,化勁其次,截勁再次。擠勁較費力,而抗勁最費力。

以上五勁在交手中都會遇到,若要以弱勝強,以小制大,就必須學會儘量使用比較省力的方法。即盡可能地去借勁,但是一味地強調“四兩撥千斤”而忽視了本身實力的提高和其他的勁的運用是極為片面的,危險的。

(五)向心力與離心力:兩人旋轉就涉及到向心力和離心力,但這兩個力量是分別作用於兩個人的。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掄轉起來,旋轉者承受向心力,被旋轉者承受離心力。二人脫離後,被旋轉者沿著旋轉周邊線速度的方向被擲出。此力與旋轉半徑同旋轉角速度的平方的乘積成比例,因此只有把圈轉得更快、轉得更大,才能把人拋得更遠,其中轉速更為主要。

(六)空勁與場力:所謂空勁是指不通過接觸而能施力于對方的超距力。好似磁鐵間吸引或排斥的場力。聳人聽聞的“百步打人”、“隔山打牛”、“輕功”等據此而生。人體是還有些未知的功能和潛力。但這些“特異功能”應用於技擊尚未見實,在較量中人們能夠運用的場力目前只有地球的吸引力。

辨勁是拳勁的分析與區分。它的目的不是讓習拳者在實用時生搬硬套,而是能説明他們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出一套科學的、高效的拳術訓練方法。同時也是把拳術的經驗與力學的理論初步結合的嘗試。

 

第四章論爆發

拳術是實戰的操練,而實戰實際上就是勁力的相互傳遞。所以,運用勁力是拳術最關鍵的課題。

在搏鬥中,身高力大者往往容易取勝,但以弱制強的戰例是屢見不鮮。這是因為勁力運用的效果不僅依賴於本力的大小,同時還與力的方向、力的變化、著力點、發放的速度等許多因素相關。也就是說勁力的實用效果是這些方向的綜合體現。 

強烈的取勝欲望促使著人們去突破攻守運用的難關,至今發展成一種在進攻意念支配下,利用積極變位,真假變換以引起對方的迷惑和失誤,進而不失時機地使用快速多變的戰術,以自然、銳利、精確的進攻技巧打擊敵手。不言而喻,技術的熟練、素質的提高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都將加強勁力運用的效果。

擊打的最終階段通常是勁力爆發式的施展,這是最可怕的、最富有實效的勁力,在拚搏中多為致命的打擊。古今拳術名手的“神奇功力”就是這種高品質的爆發力。

爆發是力量與速度的統一,我們把瞬間迸發出的極大力量稱為爆發力(俗稱炸勁、驚勁、彈勁);在力學中力量與速度的乘積等於功率,爆發則是達到了人體功率釋放的最大極限(或最佳極限)。因此,爆發力的提高取決於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的共同提高,也就是人體最大功率的提高。

速度是神經反應速度和肌肉收縮速度的組合。速度的提高可增大力量,而力量的增長又可加快速度。一般我們採用力量訓練增強爆發力,即選擇一些接近某種行動的爆發性動作反覆操練。用來發育常用肌肉,並通過實戰對抗提高神經的反應能力。這種似乎枯燥而危險的方式都是提高水準的捷徑;在動力性練習中還應輔以靜力性練習,以便具備一定的耐勞性。另外,每一個發力動作都應特別講究有關肌肉的協調配合和無關肌肉的高度放鬆。因為每種爆發力的發放都要由體內相關的許多環節和諧傳動。如軀幹、腰、腹、臀、腿相互配合產生出的速度旋轉動作,如果胳臂用力過大,那麼力量難以進入對手軀體,而是回到自己的腿上。

經過嚴格的訓練練,使發力動作協調、準確和連貫、呼吸規整,全身發育出一種飽滿、光潤、富有彈性的流線形肌肉,這種肌肉平常是松柔、敏感的,但幾乎在意念衝動的同時即可達到收縮的極點。

在實戰時,貴能隨時果斷地運用爆發力和連續的爆發力。由於巨大的力量是在瞬間突發的,致使對方絲毫沒有接受的準備,這不但能打亂防守的形勢,而且可打斷其規整的氣息和正常的神經反應,使對方不知如何應付。 

爆發力的施用不應有規律性,但都有明確的目標。任何一種爆發力發放時都要力求放鬆,以增加出擊的速度。當接觸目標前的刹那,肌肉整體突然緊張,力量驟然集中,勁長而透。隨後迅速復原、放鬆、並在意念上已經形成了再次攻擊的準備。整個行動似疾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瞑目。

當然,爆發力使用的成功率還受競技狀態、對方實力和外界幹擾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每次實戰前後都要進行更具體的分析研究。

最後還要提請注意,只有年齡適宜、身體健康的人才能進行爆發力的訓練,只有能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人才可望獲得成功。儘管如此,也不是每一個積極的訓練者都能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第五章拳術意念 

在拳術訓練和實戰中,每每見到這樣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操拳者的技術動作雖已相當熟練,但精神渙散,動作脫節,肌肉制約。表現為敵情觀念薄弱,喜歡賣弄“漂亮”招式,把握不住良好的戰機,難以進行連續性的攻擊。這些運動“病態”的根源是缺乏拳術中的意念。

意念並非是甚麼神秘或超高級的東西,它是精神上欲達到某種明確的目的而產生的一種抽象而又強烈的願望。是人體運動的總的趨向。假如一隻手把你頭部按到水中你會體驗到什麼是向上的意念的。拳術意念在其他競技運動中稱之為進攻意識。它不是思維的活動,而是精神的欲望,是一種不擇手段、不惜代價而置敵死地的欲望。在訓練中如果不具有這樣的意念,只能獨自在那做一些毫無主宰的空洞動作,這會嚴重阻礙技術水準的提高。在交戰中如果丟掉了意念,很可能遺憾地敗給一個實力較低的對手。

在拳鬥中意念不足會使神經得不到充分的興奮,注意力難以貫注,反應遲鈍,從感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到肌肉做出相應的收縮,或者自從發現了進攻的機會到完成進攻的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較長。並且容易產生留情、猶豫和多慮等現象,導致打擊速度、強度欠缺,造成打擊無效或被敵所乘的被動局面。

但是意念過份強烈,神經系統反而處於抑制的狀態,同時也影響了大腦敏銳的思維,從而使力度、速度和靈敏度下降。此外,容易產生鋒芒外露,孤注一擲和加速疲勞等副作用。

拳術中意念的合理運用應以適中的意念強度貫穿於訓練或實戰的始終,並能根據客觀需要在有意無意之間進行靈活的調整。在戰鬥中,視較技為角鬥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把戰勝敵手作為神聖的職責。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可不是一件計日成功的容易事,這必須使自身與環境達到高度的諧和統一。

拳術意念的提高與人們的性格和意志有著緊密的關聯。性情剛毅淩厲。但是魯莽好鬥者或善良怕事者將難以長時間地保持強烈的意念。其實性格是複雜的,許多人的性格難以捉摸。但是拳術的鍛煉可以改善人的性格,變懦弱為剛強,化愚笨為聰穎。所以拳術意念的訓練是拳術心理訓練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第十一章點穴一說

在拳術裡有“點穴”一說,數十年中我只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但是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這樣做過,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時候,道途所聞無非是點穴、點穴!

依照他們的說法與做法,是根據時間以兩個指戳點在人身的不同部位,就能使這個人失去動作的能力,不能自我控制。任人捉弄,並且是輕重隨心,收發任意,甚至可以置人於死地。說起穴道有三百六十之數,大概分為死穴、活穴、啞穴、哭穴、笑穴、麻木酸痛等到穴。按時辰尋穴,一點即得,極盡玄妙之能事。

我未嘗學過點穴,不知其中的奧秘,故不敢妄加評論,但是他們從未拿出事實來證明他們的這一論述,這就使我不無疑惑了。

我們學習拳術,具有數十年的純功,與同道較技,尚且不能發而必中,即使擊中又不敢說一定能致人至傷。因為對方也是處於運動變換之中,攻守之間或隱或現,舉動無常,捉索不定,收到預期的攻擊效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像是一旦學習了點穴術,便立即能夠使用。點到與時辰相對應的穴位上,就能使對方失去控制自我的能力,而任其擺佈,似此已近幻想,荒唐之甚。

按時辰點穴的說法,竟似人體內有一個“活東西”,它循著周身運轉,某個時辰必行至某處。所以,點穴要點到這個“活東西”上,不然的話是不靈驗的。

我不知道,如果兩個點穴者相遇,他們都知道某時某穴之所在,預先有了防備,謹護持之,則又將如何?

我們數十年間耳聞目睹,人與人在遊戲競技或相互年撲打時,有沒有偶然擊中點中對方的穴道以致失去控制能力而呈現種種姿態呢?如此多的人,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機會,尚且沒有一件事可以證實他們的說法,還毋庸說“點穴”沒有科學根據,僅此已足以否定了它。 

在中醫學裡有以按摩、掐穴以人體的穴位療疾治傷的,據籍載我國古時對病患的原始療法是砭法,爾後針砭並用。後來又出現了灸法,到明朝針灸才得以完備。所舉穴道,圖文並茂,有興奮、抑制、疏通、化解等作用。

明代黃百家所著《王征南墓誌銘》等內家拳說,繪製出一個銅人,其中標明穴道有:死穴、啞穴、暈穴、咳穴、蛤蟆、猿跳、曲池、鎖喉、解頤、合穀、內關、三裡等。其中有無法根尋的,有異名的,也有人體的生理弱點,這恐怕就是點穴所依此誇大的材料。

按銅人圖法所示的人體穴道在醫學上並非全部具有價值。拳術據此為用顯有不妥。許多穴道即使擊中也沒有任何效驗。所以說點穴是為了迎合那些幻想用某種毫不費力的絕技得到意外效果的人的心理,而憑空編造出來的。

人體雖然不存在那些周身運轉的穴道,但卻有許多生理上的薄弱環節。如果這些要害部位遭受打擊,必然影響到大腦、神經和內臟,故打擊部位是拳術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包括以兩個手指或併攏五指戳擊對方的柔弱部位,同樣也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以手指戳擊對方具有打擊範圍大,接觸面小,收效速度快的優越之處。但也存在著力量小,手指的堅固程度低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能準確地擊中對方的薄弱柔軟部位,並能與其他的打擊方法相互配合,這才是點穴在實戰中真正的含義。

 

 

第十二章兵器

兵器(指冷兵器)的產生早於拳術。遠古時代的原始人就已懂得了運用石塊和木棒比赤手空拳更有效地對會野獸和敵人。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材料由石器變為銅器,繼而又被鐵器取代。兵器的製造亦逐漸精良多樣,其威力也隨之提高。

古時人們把械鬥用於訓練士兵,至今仍留有刺槍劈劍等軍事課程。為了減少兵刃訓練中的傷亡,拳術作為一種使用兵器的準備技術孕育而生。習武者多先拳術而後兵刃。後世甚至棄兵刃而不顧,僅習拳而止。直至近代,流行於世者多是套路,兵器的實戰用法堪為鳳毛麟角。

兵器種類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刃”之說,但實際種類遠非止此。一般歸納為:長兵(槍、棒)、短兵(刀、劍)、超短兵(匕首)、軟兵(鞭)和拋射兵刃(弓箭)等。可這些都

不外乎由鋒利或尖銳的金屬物件配合長杆或手柄形狀的木質物件所構成。所以,只要精熟一、二種兵器,餘者皆可觸類旁通。

兵器的威力大於拳腳,其原因在於:兵器有更大的打擊空間範圍,有很高的硬度,並有極小的接觸面使力量集中。另外,由於杠杆的原理使兵器的末端具有較高的速度,從而增加了揮搠衝擊力。

但兵器的使用也有不及拳腳之處。由於兵刃是人體運動的一件身外之物。其擎執運掣總不如空手便捷自如。故兵器的練習與應用遠難於拳術。另外,在貼身近戰中,有些兵器則難以發揮效能。

但鑒於上述比較,兵器那些久經沙聲的招數無非是刺、劈挑、抹等簡單幾下。毋庸說複雜的招式,就是這簡單幾下也需要刻苦的磨練才能掌握。重要的是在運用中使精神和氣力貫穿於兵器,使兵器與身軀融為一體。好似自己手臂的延長。達到手忘器、器忘手、運用操縱兩不相知的境界。

拳術水準的提高有助於兵器的運用,而兵器操習水準的進步又能促使拳術技擊的飛躍。

 

心會掌序文---趙道新

1973年4月間,因養病而獲閒暇,靜時則可以考慮一些事情。 

為答覆關於拳術勁的歌訣並以動作說明之,才造作了這趟拳,而此拳又非僅僅64個字訣即可包容,其間更有益處者。拳成後初謂為“行功心解”即六十四式,後又逐動作予以詮注,吾友裘稚和以創作之不易,恐為人盜襲而失其真義,則另名以別其它。

余思此拳全屬心法,若欲究之,不能於表面形式動作求之,心於其內,在於實質精神有所領會悟解,所謂神明之感、自然之應,而表露於手者,因此易名“心會掌”。 

不以力學名辭命名之,不以抽象名辭形容之,而以心會為名,顯得空洞無物不成家數。 

夫拳之為物,量之不以多少,稱之不以輕重,度之不以短長,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巧,動處不離,出入無間,莫測其極,莫知其象,始乎無端,卒乎無空,自成不意,隱而無形體,若不以心領神會,何能意動即至,施而中規,無所之滯礙耶?為此易名為“心會掌”,用以發好事者。

此掌因歌訣而作,亦概括其大體,而所注者則更露端倪,有跡可尋,若按圖索可追其本末,而達豁然之境也,則得其所可知。

發內而動外,為近而成遠,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見其為之莫能測,是之為機。 

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虛實也、遠近也、開合也、進退也、奇正也、移就也、動靜也、緩急也,是之為數。 

故能舉之為飛鳥,動之為雷電,發之為疾風驟雨,莫當其前,莫言其後,獨出獨入,莫可攖其鋒。

習吾掌法者,若止於形體之摩擬,而略其義理機數之知,是舍本而逐末,終不能成為真知者。知與不知可辯之於舉止動作,凡神充氣定所施於外者,不會也不能測其根者,是真知者也。因此為記。

趙道新1974.1.15

 

黃:最後,您能談談您自己創造的拳術嗎?

趙:我的“東西”是從錯誤和失敗中泡出來的。我年輕時爭強好勝,總愛充當一些名家的“打手”來和另一些名家爭個高低。漠視他人,特別是失敗者的長處,這不但阻礙交流而且傷害感情。另外,由於與中國武道的意識主流分歧懸殊,故始終與武術界保持著距離。至今有人歎我怪癖執拗、不識時務。起初,為解釋傳統勁法編了一趟“心會掌”,其實它只是個套路,並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格鬥能力。現在才著手把給我帶來益處和我認為較有效的訓練術和交手術總結起來,補充“心會掌”。但是,世界徒手競技的方式在不斷變化,我的“東西”也在不斷被淘汰掉,不會自己“找岔”,自己更新,就談不上先進。最近,我對“心會掌”中下肢爆發力的訓練就很憂慮,至今還未解決。我更希望有後生對我批評。(趙道新與黃積濤:兩大體系對話)

 

 

 

趙道新心會掌六十四式詳解

 

1.青龍出水[正、靜]

 

不偏不倚謂之正,如槍之中四平,其勢嚴密,居中以應外,照顧八面,正者整也,通體一貫,要整齊嚴密,靜以待之,靜者虛之謂,以靜觀動,以虛應物,則變在其中。

 

此式靈靜,不為物先,不為物後,萬有由之而生,萬象由之而變,是謂得其正。

 

2.張弓望敵[開]

 

開之以利,側手式,半開門戶,開則展顯,將展其展,以觀察對方之動態,而成後發先至。

 

3.鴻雁雙飛[靠]

 

其行在肩,發在腰,根在腳,腰似磨轉,轉送之間我獲其位。

 

4.餓虎撲食[按]

 

按其力不空,撲身進足,力有所憑藉,沾身縱力,步人中門,奪取敵位。煞身進取,得機得勢以斷其根。

 

5.猛虎跳澗[吸、空]

 

吸住彼力,彼必不肯丟,空之如虎之欲跳,先蓄勢後坐,然後全力以赴,就是引進落空,驟然而出的意思,所謂消息全憑後足蹬之謂(發動用力,則在身腰,而全憑後足蹬)。

 

6.簷前滴水[橫]

 

垂手滾支其外側,寓反而內旋,這兩個勁是相對的,就在插手外滾之際而翻之,使敵顧此失彼,所謂將欲東而示之以西。

 

7.金針入地[化]

 

化其來力,以變其進擊方向,化者解也,解破其進襲之勢,使之落空,全在身、肩步法之走動,所謂舍己從人,化解之使彼力無所著落,故曰大化無形。

 

8.蒼龍擺尾[纏]

 

身腰步法隨手纏而跟進,纏則進,緊纏得放鬆,隨纏隨進,進手或進身,纏分立纏、橫纏、裡纏、外纏,皆根據當時情況而定。

 

9.鶻拿鷹捉[扣]

 

把搬把扣,是拿法,借力一扣,不中則變,勿固執在扣字上,其形如撲鼠之貓,俯首下擊之鷹,迅速而極,一瞥而逝。

 

10.黃石納履[蹁]

 

橫腳出腳為蹁,蹁其下路迎面骨,蹲身伸足可以及遠,則又在於手,於上面或擺、或晃、或戳,或點,領彼視線,上下往復如兩頭蛇.首尾相應,動作虛實兼備,使敵不能兼顧,防其低身進取。

 

11.大蟒翻身[踹]

 

橫身出腿為踹,踹其腰胯、膝部,翻身伸足,發力在於長腰。

 

往往見發腿者常落空,當捧架其手,於下麵空處用之。若彼發腳,我用截腿或套腿踹其膝關節內臁。

 

12.靈蛇入洞[就]

 

就者去就他位之意,是欺身進足就其位,而探身探手之謂。如蛇之入洞,鑽進中下部,即心腹部,掏其心腹而縱身進擊,使其勢散亂,彼內顧之不暇,何以及外。

 

13.勒馬停鋒[錯]

 

錯是兩個方向不同的力量,是相背的,也是兩面相爭的,為曲中求直之動作,我直則彼曲矣。這裡不是說用力,而說是用勁,在運用上有所不同,不是由筋骨收縮而發的力,是以心行氣而貫於肩臂,周環於腰肋,以充沛全身,是意氣之運用也。

 

14.童子掛畫[提]

 

提是提勁,手上提發於肩腰而根源於腿,不是提氣而是沉氣,精神要提得起,使身有增長之意,提至極點即轉而下挫。

 

15.滾手雙盤[滾]

 

滾是先順後逆,雙肘滾動全在肩腰的盤轉,不提不拿,手粘上用滾,滾動之使其搖晃擺動不

 

定,我因而乘之,滾是用肘貼住對方滾動。

 

16.麒麟吐書[攢]

 

先盤手後吐掌,隨身法步法轉動而伸掌傷人,走外側,指人面,攢掌實用於斜身繞步,盤手伸掌,須有轉換抽撤。

 

攢掌用於斜身撤步,轉換抽撤,隨身腰之轉動而發動,由下而上,突起攢擊。

 

17.青龍掉尾[揮]

 

揮臂之擊,打的是冷勁,反掌以臂的外側橫平面向外一揮,齊腰打擊,與身平時迅速收住,此是冷手,擊其要害,須得收放隨心,看對方身體的接收能力而定,術語叫做掐手。

 

18.宿鳥投林[起]

 

伸臂下指,隨即翻起,繼而束身下插,轉向前方,連身前進,在接觸時必遭頂力,乃給間隙,呼吸頓挫之間,間不容髮,所謂勁斷意連,如此則無往而不勝也。

 

19.紅霞貫日[盤]

 

左右盤繞步,側閃進攻,封住對方眼光,使不能察觀周圍,我則利便縱心,彼顧頭部,則全身紊亂,搖盪無要,此時唯我出入。

 

繞步盤手,側身進擊,利在步法。

 

20.直搗黃龍[崩]

 

繞步側身而進,從臂下直指其中路,矮身伸臂深入,搗其根本(心肋),故曰:襲人必察其致命之所,須措之以當,所謂急如逝電,可望不可追者是也。

 

21.閉門推月[閉]

 

不在推而在於一閉字,封閉住對方手腳,才能用推,先有封閉、躲閃、攔截,而後有推、塌諸法隨之,閉住對方,主動在我,其勢已控制住對方。

 

所謂動必量力,舉必量勢,動無當形,用無成式,故曰:大化無形。推用顫力,身體步子稍現側面,雙手雖結合用力,但不能平齊而出,也稍現前後。

 

22.懷中吐月[繃、抖]

 

繃是頂力,是架力,在敵對時處處還要避免頂撞,而此處反用頂,何也?這種情形,是在敵上我下,我氣勢穩定,對方則身浮力空,因之用繃用頂,且在繃的後半部走的又是抖勁,雙手前指以帶動肘腕之彈抖動作,腰和腿處處我得其便,故此處用頂。

 

23.鼓翅雙飛[扇]

 

24.迎風振翼[點]

 

雙臂上抖如鳥之起飛,振動兩翼,繼而兩臂下振如飛禽之突然降落,兩臂的動作與身體的起落相應地配合。

 

鼓翅雙飛,雙臂向上抖時,要束身豎項欲起之意。

 

迎風振翼,雙臂下壓,連身下墜若燕之拍擊水面狀。在身體一起一落的時候,須要有輕捷之意,無滯重之虞。

 

25.雲龍獻爪[斫]

 

拗肩伸臂側掌下擊,順式下砍敵之太陽,顳顬及項部,側身出手由對方圈外進擊,使敵前進落空,或由圈裡蹈隙進擊,也是閃身側進,運用時要舒肩伸臂圓滑順遂,或上一步或退一步,閃身舒臂,閃開正面用之。

 

26.川流不息[掛]

 

由圈外滾掛,如槍法之提櫓,拗身進步取其外側而橫擊之。

 

27.卻步抽劍[攔]

 

抽臂後撤,一手攔截,兩手交錯,力在肩背,撤出身子,步子,步法退出以解紛擾之情,我又可複得有利之勢,所謂勢不利不可強行,時不至不可強成者也。

 

28.推窗望月[卷]

 

無中生有.走的是身法,一手牽動對方使之前進,一手卷起,回身探掌由下進去,下身揚腰,出手傷敵,此系先蓄意伏銳,窺其間而用之者。

 

此為無中生有之招法,用之在順來式而走以身法,一手順來式牽行,一手從下捲入,回身拗腰,出掌擊之。

 

29.走馬回頭[走]

 

走身法、走步法、走手法、走勁,沾身則走,沾手則走、走中取勢,走中進擊。

 

我這掌法處處離不開一走字,人剛我柔謂之走,順來勢而走是長彼,被被長則力落空,中心必失,失掉主宰力,則利屬我,主動在我。

 

30.白蛇伏草[撕]

 

一手從頭上旋轉而下捋,藏肩團身,待捋過肩肘部,兩手突然撕開,伏身塌腰,前手推出,直取下路。

 

手、腰、腿須貫串一氣,所謂進之欲長,退之欲促,仰之彌高,俯之彌深,人之不能測者此也。

 

31.燕子掠波[閃]

 

閃身側進,掌呈撩打之勢,如燕子飛行張兩翼,掠過水面,或以翅扇打之意,左閃右掠,曲

 

線前進,進擊之點在腰、胯、腹部之間。

 

32.狂風卷地[淌沖]

 

淌步前沖,左手掩胸右手兜,鉗住對方手臂,側行前進,我力屬直,敵則稍偏,前沖如狂風卷地,譜曰:去意猶如卷地風,又曰:打人似篙草者也。

 

33.翻江攪海[翻]

 

自下翻上,分單翻、雙翻,肩胛晃開,力在腰肋,寓翻攪之意,隨翻隨移動位置。

 

所謂縱橫翻騰以亂之,又曰亂而惑之,乘機取之,接觸之際,唯我出入,見可而進,庶用捨得宜。

 

34.截手雙推[粘]

 

粘不完全用手,腕、肘、肩、臂皆可以粘,要不即不離,往復回環,如影之隨形,順來勢方向以牽動之,勢窮則反,逆以補之。

 

身腰進退抽撤須寓有迴旋之地。

 

急則急應,緩則緩隨,隨曲就伸,追形逐影,於不知不覺中入我力圈內,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就是前半由他,後半由我。

 

35.丹成九轉[擠合]

 

擠用手臂外側,另手補之,兩手相對揉轉;如揉球,由小到大,到臂外側,貼住彼力,突然翻轉合掌發力,曲伸開合,連綿順遂,勁意不斷,與氣相合爆發其力。

 

36.停車問路[定]

 

定式定力,即停止動作之意,在運動之中,突然停止,這一停頓,是探詢對方的動向,在對方沒有完全顯露意圖時用之,所謂以靜觀動,察機待舉,或察其失,或審其情,須之以寬,須之以柔,密以備之,知起伏之意,出入之間,隨其所之而陷之,先棄後合,右揉左旋,上捧下捋,而終歸於定。

 

即問勁問進之謂也。

 

37.遊身盤拿[搬]

 

有裡搬、外搬、上搬、下搬之分,搬用錯勁,也如扣字,不可固執。游身活步用搬即活搬,要步撤身轉,牽動其身,使之散亂,失掉中心,我因而取之之謂。

 

38.風送輕舟[順]

 

順其式順其力,順其所之,而加以推送,系活步進推,不能失掉中心,壓住彼步推進,使其不能站住站穩,即壅塞之意,步隨身轉,動作靈活,刻刻留意步法,勿令有絲毫斷勁處。

 

39.瓶花落硯[截]

 

即截肘,以我之尺骨,刻彼之曲池部,身法下生,步法稍退,引長彼臂,以便截擊之。

 

是以我之強點而擊彼之弱點之招數。

 

凡拳法進擊多取其弱點,生理的弱點在人身上有多處,茲舉數例:在明顯的地方如太陽穴、耳門、眼、鼻、口、解頤、人迎、天突、鳩尾、陰囊、曲池、撓骨、三角肌上部、肋下緣、大腿肌偏裡偏外側、膝關節內臁等處都是生理弱點,也是一般手的目的地方,當有以護持之。

 

40.野馬追風[縱]

 

野馬追風,四次連續縱進,其間有撞、有提、有頓、有按、有搖、有晃、有揉、有撲、有推,用連枝步,步法緊跟,縱直挺進,不有間歇,不稍遲緩,平身下氣,若摧枯拉朽。

 

41.獅子搖頭[搖]

 

搖身之晃,七星步撤,以變換位置,左掩右掛,右掩左掛,搖頭領勁,腰實主之,所謂搖撼其勢以撥亂之。

 

42.丹鳳投巢[栽]

 

出擊之手,多走直路,唯此招進手,走傾斜方向,尋隙而入,格架不易,側身、側拳、側面向下栽打,是出其不意者也。

 

43.伏虎聽風[伏]

 

伏身拗腰側行進,走剪步,走逼步,束身拔胸,兩手抱置胸前,如熊之出洞,如虎之離窩,若貓之捕鼠,緊身縮形低行,躡足輕進,有欺鬥欲攫之意,全神貫注,緊嚴其勢,精力內斂,蓄而待而之謂。

 

44.平地龍飛[騰]

 

勁以曲蓄而有餘,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如反弓,如斷索,指其下中路,驟然由下而上,全身騰起,發爆炸力。

 

45.獅子搏球[驚]

 

譜曰:遇敵似火燒身,這動作極柔軟而極堅硬,反應短,動作速,去如逝電,可見不可追者。

 

46.寒梅吐蕊[頓、寸]

 

用頓勁、用寸勁,吐肩吐掌,力由脊發,醒氣下腰,力貫肩臂,所謂不必旁求,只在眼前一寸間。

 

47.紅杏出牆[雲、領]

 

先雲後領,身隨手轉,橫斜出手,為開門引路之招,牽動往來之舉。

 

48.掃雪覓徑[掃、撩]

 

類掃類撩平行式,注意手勿撩起,高不過腰部,低不過膝,低行低進,身腰手腿調動,氣息調和,氣勁無滯礙,曰:用之在戒,行之在精,因情取勢,發之心中。

 

49.撥草尋蛇[撥、分]

 

躲閃尋隙前進,分撥便在圈外,左龍右虎中曰蛇,鑽入蛇門,搗其心腹,即尋蛇之意。

 

50.遙指杏花[頂、徑]

 

徑直行進,衝破中門,直搗腹地,奪取中央地位,所謂直行直進是幽元,打破硬進無遮攔之謂。

 

51.蒼龍歸海[掖]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陽還終始,陰極反陽,取上寓於下,攻下存於上,迴旋反背,虛實錯綜,如守環中,主其轉動之樞紐,居中以應外,如盤走珠,如常山蛇,擊首尾擊,擊尾首應,隱顯動變,隨曲就伸,莫測端倪,識此則可以言用矣。掖,翻身反攻,指前實後。

 

52.立劈華山[支、立]

 

上支下立,長身立掌,劃步斜身以卸其直沖之勢,而不必劈下,取其形勢之利也。

 

53.撥雲瞻日[抹、削]

 

緩則抹之,急則削之,橫身於圈外,掩彼手臂,反掌出擊。術語曰:抹眉,掌鋒著力,平臂削抹,鼻部、眉部、眼部為下手處。

 

54.恨蝠來遲[沉、切]

 

為切掌,氣下沉,身下沉,力下沉,則可穩固式子,術語曰盤根,在一瞬間可起穩定作用,在退身不得而處於不利地位時用之。或用於填補、接長某力之不足用,或截斷來勢。

 

55.摘星換鬥[揉、綿]

 

粘而揉之,綿綿不斷,不丟不頂,隨其所之,而往復不離,揉之使其力轉入我之路線範圍中。

 

56.梢公搖櫓[擰]

 

這是小手法,利用彼手腕弱點,以手向外擰之,外方是對方手腕轉動的死角,我變身向後擰拖,以全身之力對付彼之弱點,如非失手拿空,則無往不利也。

 

57.掬月在手[拿、捉]

 

伸臂送肩,如提似拿,走身捧抱,身隨式轉,送肩走勁,則其力圓滑。捉拿不是拿死,也無須拿死,就是一拿即放,適可而止,順其力與之迴旋轉變。

 

58.燕子抄水[掮]

 

以手纏撥,進身圈外,矮身步入,利在迅捷,以肩頭撞擊對方肩腋肋骨,雙手分開如張兩翼,若燕子之束翅抄水,低行低進,八法內的肩擊是也。

 

59.高山流水[扌履]

 

兩手由內轉穿向上,使其身根基浮起,當此時我反手向下扌履按,身勢隨之,即所謂得勢進取,搖其根本者也。

 

60.胡僧托缽[撞、捧]

 

先撞擊,隨後捧送,撞力短促,捧送是長力,先撞之使一驚,氣斷力慌,繼則縱力捧送放之,逼步深入,力量要透過敵背三尺(吐氣,開氣)。

 

61.移步換形[挪]

 

健步挪動位置,身形飄忽,多方變易形式,使敵不易捉摸,也有進襲之處,但主要是在挪走變幻,以此誘之,使疲於奔命,我則左右進退,有虛、有實、有奇正,六法相生百奇出,我退有奇伏,彼進乃窮蹙,彼若前進則中我竅,不進我則挑鬥之。

 

62.黃牛轉角[挑]

 

身法靠進,步子鑽進,以頭帶肩,由低下向斜上角挑,肩臂挑動,力由腰發。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追形逐影,翩如騰兔,呼吸往來,縱橫順逆,隨意所之,見景生情,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其道微而易,其意幽而深,然非用功,細心玩索,不能豁然貫通,理精實至可以為用矣。

 

63.葉底藏蓮[塌]

 

右手頓,左手支,手隨身轉,變換其方向,利在取勢,伸臂送掌,手從肘下出,塌掌要實,轉腰用力,吐氣隨之,腰如磨轉,一來一往,實用彈力。

 

64.伸掌觀紋[含、斂]

 

含蓄收斂,斂其精銳,歸於自然,周身放鬆,氣息穩定,留則如山,可瞻不可動也,但神欲襲人、氣欲逼人,並氣搏精,蓄而待發者也。語曰:留則如丘山,可瞻不可動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rse 的頭像
    Curse

    煉心咒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