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之道與金庸之道
王怡仁/91年4月24日
金庸對於武學的描寫,顯然是受到中國傳統道家老莊思想的影響。老子的道德經,伊始即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有」與「無」的思維,貫穿整部道德經,也成了金庸對武學邏輯的終極思考。
金庸早期的小說,對武學至高境界還在「有」的層次:《射鵰英雄傳》中,以「九陰真經」為最高武學,然而「九陰真經」的內容是黃裳整理出「包含普天下各宗各派功夫武學」的書,亦即言之,「九陰真經」還是有招數可學的。
但從《神鵰俠侶》開始,金庸就漸入「無」境了。《神鵰》中的獨孤求敗,以紫薇軟劍與玄鐵重劍無敵於江湖後,最後「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並且「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是兵器上的從有到無的昇華。
而在《倚天屠龍記》中,這個由「有」進為「無」的觀念發揮地更淋漓。張三丰傳太極劍的故事,很可能脫胎自《莊子.大宗師》中顏回「坐忘」的故事。在這故事中,顏回忘了仁義、忘了禮樂,都不被孔子認為最高境界,最後顏回放下一切,「坐忘」了,才進入最高境界。張三丰傳劍,傳「劍意」而非「劍招」,張無忌對劍招忘得越徹底,對太極劍就越能運用自如。
到了《笑傲江湖》,金庸甚至把「無招」的觀念文字化了。《笑傲》中,風清揚有言:「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高手的境界。」這「無招」勝「有招」的想法,遂確定為金庸對武學境界的思維圭臬。
哪知在《鹿鼎記》中,金庸再進一層,連「武」一字都虛無化了。《鹿鼎》一書,可能受《莊子.說劍》影響甚大。莊子論劍分「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者,「天子之劍」能匡合諸侯,一統天下;「庶人之劍」只不過無異於鬥雞的武人火併。因此,康熙持天子之劍,韋小寶則以唇舌為劍,完成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理想;至於傳統俠士,像陳近南、九難等人,都成為草莽擊劍之士;這一來,連「武俠」都由「有」昇華為「無」了。
《鹿鼎》之後,金庸息筆,連「武俠小說」都被金庸自己虛無掉了。對照起老莊之道,「金庸之道」這「有」與「無」的邏輯,實在也給了讀者無限的迷思。
http://jinyong.ylib.com/works/v1.0/works/talk/t0251-2.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