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譜》上有這樣一首歌訣:「奪人千古仗生聲,聲裡威風退萬兵;就是痴情天不怕,迅雷一震亦應驚。」這就是心意拳的六藝之一:雷聲。

心意拳的六式是雞腿、龍腰、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心意拳是以此作為身法的,缺一而不能成為心意拳的藝法。可是,心意拳傳到河北李若能時為了所謂「戒俗」就將雷聲「戒」掉了,這種情況如在現代社會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但心意拳的雷聲大法是練習內養、內壯的必修上乘大法,不練不行。現將有關雷聲介紹如下:

一、關於雷聲

心意拳老譜中說:「五行一發響雷聲。」雷聲在心意拳中是聚集練功者的身體內的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五氣進行鍛煉,將這五氣合一,再自丹田進行培煉爆發而出的噴發之聲,其雷聲能表示一個練功者的功夫深淺。祖師姬龍峰創此拳時是在終南山裡,山野空曠,人少物稀,所以,發雷聲並不會影響別人;回家以後,他自家「有地200畝,院幾層」,可見練功地方很大,再發雷聲也不會影響別人;但姬龍峰的拳術是以雞腿、龍腰、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作為此拳身法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傳統武術,要繼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就不能不繼承,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練心意拳又不能不發雷聲的原因。

二、雷聲的練法

1.練習雷聲須於黎明時選擇一空曠或樹木茂盛處,最好樹叢中有高牆的地方。面對高牆,縮身下蹲,成猴束蹲之式,頭頂項豎,下頦內收,閉口扣齒,舌頂上顎,微微吸氣下沉到丹田;繼而長身而起,兩肘相向而裹,兩手十指自然分開,指尖向上,一齊向前上方相挫而起,此即拳譜所說:「出手如鋼銼」之意,兩手十指高不過頭頂,掌最好與口平,同時丹田抖動發力,對著牆壁發聲出氣喊「咦!」,此聲必須尖銳、急促、刺耳,如晴天劈雷,足以刺人耳膜。

2.上勢為鷹捉式。兩手揸開的十指一齊曲成鉤狀,然後再攥拳如握住天的「把」狀,往下打墜勁(即恨天無柄),當往下落時要以右腳為支撐點,身子往前,左膝曲膝成90度,連同整個身子往下落,當左足落地時,丹田摧力,發一聲:「噫!」兩手一齊落到左膝內側,左掌掌心向下,五指揸開向前,但指尖不能露出膝前,意為虎不現爪;右掌掌心向下,五指揸開向左前方,按到襠前護襠。頭要上頂,項要豎,下頦內收,閉口扣齒,舌頂上顎,雙目前視,神光前射,全身成牮桿之箭,為虎撲式。此聲要氣往下走,丹田抖力。

3.虎撲式後退左足,與右足並齊,左手掌從左膝內側,右手掌從襠前,兩手一起隨身體後坐向兩胯處收去,然後再順兩胯往上貼兩肋出時並發一聲:「喝!」聲音要滾轉,雄壯震耳,若山崩海哮或似炮彈爆炸;此聲也是發自丹田,震動而出,要「四梢齊發,內勁齊出」。歷史上有戰國時孟賁「喝水水倒流」,三國時張飛一聲斷喝「喝斷霸陵橋」的傳說,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久練雷聲確可底氣充足,丹田內壯,與人交手動意,我鼓勇向前,手足交加,一聲斷喝,可震動敵人膽氣,使敵人猛然一驚,毛骨悚然,渾身酥軟,而無心無力應戰,俯首就擒或不戰而敗。

心意拳的雷聲大法應是「五音」,但它和三性調養一致,所以,差不多都是練習「咦、噫、喝」三聲較多。很多人只介紹了雷聲之一「噫!」,而將其它幾聲忽略,也有的根本分不清幾字幾聲的區別,所以用字時就「咦、噫、一」分不清楚,以致給初學者帶來困惑。另外,雷聲的作用不僅是用於出拳發聲、威嚇敵膽,並且有舒聲透氣的作用,其用於內養則常練發聲有運動透氣借力之功用。舒聲透氣,可以內震丹田,將練拳時體內之廢氣通過發聲吐出,以保持體內常存留新鮮之氣。

在心意拳的技擊中,兩人相遇勇者勝。與敵相搏,我突然發聲,敵必猝然而驚,一驚則必然大腦產生恐惚之感而使手腳動作放慢,我則趁此瞬間疾快出招,鮮有使敵不敗者。另外,我之發雷聲則發豎目張,全身神經協調一致,全身警覺,與敵搏擊能達到高度統一的狀態,能使我的全身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在鍛煉中突發雷聲,可使全身氣血在體內鼓蕩,引起血液暢流,這樣,全身的筋脈、血管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http://zxcsan.blog.163.com/blog/static/836129920101125555546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rse 的頭像
    Curse

    煉心咒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