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點基本東西,跟大家研究一下,請不吝指正


三彎:三彎是指臂彎、腿彎、背彎(此背彎並非駝背,而是從胸椎至尾椎,如張弓成一飽滿弧度,將平日成S型的脊椎拉開,如此命門方可充盈,也就是拳譜中所謂背如鍋)這三彎,就是五弓之力的基礎來源,五弓一翻,勁整而猛且靈動,始為真勁。

臂之彎,乃是沉肩落胛、墜肘、掌頂、指撐等同時作用而自然形成的,因此能做到以上要求成式時,尺寸分毫一絲不誤,掌心自然內含,指、掌、臂、肩胛與身體自然結合成一體,一動則為全身之合力,所謂勁整、九節貫串之意。

腿彎,則須做到束尾、裹胯、含胸,胯一推,臀緣與後腳承山穴切齊,至此丹田始能翻,此三彎必須同時達到,缺一則其二皆散

「看正似斜,看斜似正」:出自形意老譜中的身法篇,此句原出自心意六合拳譜,然在形意拳的解釋有些不同,形意此句其主要目的在於求「穩固靈活」「一片射入」因此,身須側45度,三尖相照,渾身如刀刃一樣,三尖合一為刃口,遇敵交手,勢如破竹,顧則自身安全無虞,打則瞬間破入敵身,顧打一體,攻中寓防,所以形意身法之側身(折身),是有其絕對的深刻意義的,若是正身,則大謬。

此身法要求在形意譜中一直被強調著,如一開始的成身六勢中的「龍身」就是指折身,一身三折(三折指人上中下三盤相擰扭),順拗式皆同,又說內外三合,外三合之「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不光是同側手腳須合,就是逆側(拗式)也必須相合,如能做到,身法才不散,才能達到以上所述之五弓之力,顧打一體,一片射入,勁整而力貫九節。


形意拳與內外三合,這次終於講透徹了! 

一、形意拳概述

形意拳是一種內功拳,其動作樸實無華,體用兼備,沒有很多的輔助功法練習。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透過「合一」的訓練,透過六合的循序漸進的方法以到達周身整合協調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訓練貫穿形意拳的始終。

六合分內三合與外三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六合訓練的初步是無極式站樁和三體式,進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達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來自心意六合拳,兩者皆以「六合」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意義是:用腦思考整合六合的拳術。

形意拳的拳名意義是:形體和思維統一的拳術。形意拳繼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術,形意拳形體動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則,所以在山西也有稱其為“六合意拳”。

根據有關專家考證,六合理論與方法首先出現在形意拳體系中,然後被許多拳種吸收採用,說明六合理論是切實可行的,這也是形意拳對中國武術的一大貢獻。

為了達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這一人類所特有的高級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師法自然,以自然萬物為師,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與其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勁力漸漸與五行的特性吻合。所謂“天人合一”,如劈拳屬金,金性堅剛,無堅不摧;木性曲直,可剛可柔;水性無形,隨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發;土性敦厚,以生化變化。形意拳經過五行拳的訓練就是要將這五種自然特性化於勁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師法動物之特技與靈性,返還人的原始運動與搏擊之本能。因此十二形拳是極限開發人體本能運動的方法。如龍之盤旋升潛、虎之神撲、猴之靈巧、馬之奔踏、雞之獨立、燕之飛舞、蛇之纏繞、熊之雄渾、鷹之爪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將這些動物的特技作為學習的目標和訓練內容,可見其運動的難度之大,是需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在追求中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悟中和大道。

透過五行十二形的訓練,目的之一是要開悟人心,不是僅僅拘泥於五行十二形的練習,形意拳有「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的拳學境界,透過五行拳與十二形拳的訓練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萬物感通,見景生情,念景生情。如見到雲即刻就可以向雲學習,學習雲之混沌無形,見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學習,學習水之率然靈動,見到任何一個小動物都可以向它學習,學習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樁法

形意拳樁法有無極式、三體式等,無極式是由靜而動,「靜極生動」的導引。

無極站樁的方法源自遠古,《黃帝內經》中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又說“致虛極,守靜篤。”

形意拳的無極站樁從思維意識方面要求是:空空靜靜,無思無意無欲。從外形動作方面要求是:松靜站立,無形無形。形意拳前輩董秀升所形容無極是:順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靜若木雞植中庭。

無極站樁有兩種站法:

第一種:兩腳接近直立的松靜無為站立,主要使大腦入靜,周身放鬆,使身體內在機能處於有序化狀態。這種站法可以使真氣有序的動。

第二種:兩腿略屈的松靜無為站立,這種站法可以引發肌肉產生陰陽脹落式運動。

兩腿微屈的站樁方法,不但可以使身體放鬆,思想安靜,更有意義的是使身體內處於更高一級的「有序化」狀態。其特徵是:當站到一定時間後,腿部肌肉開始輪流有序的顫動,腦電圖表現有較多的阿爾法波,經絡波振幅明顯提高,腿部肌肉出現獨特的太極式的脹落運動,心率有所提高。我們認為這是心—腦—經絡—肌肉四者高度和諧統一狀態,這種無極樁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練習無極靜功,再到太極式,再到三體式。這就形成了這樣的練功程序:先站第一種無極式,使體松,腦靜,心平,氣和,隨即兩腿微屈,進入第二種無極式站樁,由於腿部肌肉負荷的加強,當維持一定的時間後,引發了工作肌肉的脹落式微顫運動,也進一步激發了經絡的運動,此種運動也只有在無極式的站樁中才能出現。此時是一種和諧的,有序的內在的脹落式運動,人體生理產生獨特的變化,機能處於一種激發狀的高度有序狀態,這種狀態,人體的生理機能發揮自我調節功能,這可能是無極樁通氣血強身祛病的機制。

無極式樁是一種平衡態有序化的修煉,一般要求頭正身直,重心在兩腳中間,兩手鬆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氣血運動趨於和諧平衡。

而三體式則不同,不論是三七步,四六步,還是五五步,前後左右都不會達到平衡,因為兩腿的曲度不同,兩手臂的姿勢也不同,所以三體式是一種非平衡態的訓練。三體式的非平衡訓練在形意拳的養生和技擊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於三體式站樁時肌肉運動的不平衡,造成了身體左右上下氣血運動的強弱和級差,由級差而產生氣血運動的位能,氣血由高勢能向低勢能處運行。因此從內在氣血運動的角度來看,三體式是一種發電、充電式的訓練,可以使骨骼堅實,肌肉健壯。

在實務上我們也常看到,經過一段時間三體式站樁訓練的人,人體特別穩重、充實。

三體式的三、七步運動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單重與雙重的作用不同。

三體式是到達內外三合的基本途徑,形意拳的所有動作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姿勢,因而有「萬法出於三體式」之說。

三體式是師法自然之式。

當我們站好三體式後,向前彎腰旋轉90度,也就是像四肢著地行走的動物姿勢。人是從猿人進化來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級的動物進化來的。嬰兒的爬就很像小貓小狗的走,三體式的變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發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撲。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馬、熊等四肢行走動物的特技,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三體式這一武術運動中的精華。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體現在這個動作姿勢最接近人(動物)的本能動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還到嬰兒狀態,那極有可能就是像嬰兒那樣天真地爬,只不過是站著爬。由於爬的時候四肢均著地,每一步都實實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形意拳譜《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嬰兒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四肢動物在行走過程中,總是以三個點著地的。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動。人直立行走後重心偏高,雖然兩手不著地了,但仍有兩臂前後的擺動,如爬行動物行走時兩個前肢的動作。

動物行走時,總是以同側的後足代替同側的前足支撐體重,前足再前伸支撐重心的平衡,然後是異側的後足代替同側的前足,前足前伸。這樣左右交替進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間撲食時,總是後兩足同時著地之後,前兩足再同時著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著地。形意拳中有手腳齊到方為真之語,手腳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腳齊到是奔、撲、發力。

三體式基本原型是順步和拗步的,順步適合於直線力,如崩拳;拗步適合於弧線力,如橫拳。

三、形意拳內外三合

形意拳訓練的核心內容是六合整勁,最後達到陰陽中和狀態。六合整勁的訓練過程是:

1.由站而靜,由靜而鬆,由鬆而動。(松靜)

2.由動而順,由順而柔,由柔而合。(柔順)

3.由合而整,由整而剛,剛柔相濟。(中和)

心意合一為靜,這裡心即是腦,中國古人常用心代表腦。說“心想事成”,其實就是腦子想事成。所以心指的是腦子這個器官,意是心的思考狀態。那麼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腦子要處於形意拳的思維狀態,我們認為是處於「靜」與「合」的思維狀態,人靜是整個腦和諧共振的狀態。因此說心意合一為之靜,靜是腦和諧。「合」是陰陽中和的狀態,可以說是更高層次的“靜”,也可以認為是有序的“動”。

意氣合一為柔,意與氣均為無形無象之物,意為主宰,氣是主帥,二者結合為柔。

氣力合一為和,氣為柔,力為剛,剛柔相濟以致中和。

外三合運動是四肢動物特有的、本能的運動,古人發現人在走跑時肩胯、肘膝、手腳是協同一致地運動,最易於觀察到的是嬰兒的爬,貓之行,虎之撲,馬之奔等運動。嬰兒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體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鍛鍊;貓之行如三體式之柔練;虎之撲如三體式之順步手腳齊到的發力;馬之奔如三體式躍步前進。由於人與動物有某些共同的運動屬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與動物共同遵守的運動法則。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運動是回饋嬰兒的玩耍運動,仿效動物天然特技的本能開發運動。

 
arrow
arrow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