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林
少林是中原武術中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關於少林派的起源,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499),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這個說法,為多種典籍所載,唐代李靖又寫了《易筋經序》。但考之史實,卻不與歷史相合,現代學者已經證明這不過是傳說,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並沒有這樣的武功。
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後來,達摩才來到寺中。達摩雖然創立了禪宗,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
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隋朝未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眾奮起拒敵,賊人放火燒燬寺院。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 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宋太祖趙匡胤據說也是少林俗家弟子。從宋到元,少林武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元代大聖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彙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啟五年(1625)樹立:「少林觀武碑」,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又有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余、同賀、鉉清18人,皆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後朔、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間拳種,集天下武術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間(也有的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燬,(並嚴禁民間練武,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並由轉入南少林的一支,據說創立了洪門。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湛舉、五枚、古輪、妙興、貞續、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同時,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自隋唐之際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台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許多門派的源頭, 都與少林大有關係,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說,也有源山少林的說法。
到了明代中葉,少林寺棍法已自成一派,寺僧參加了江浙沿海抗擊倭寇的戰鬥,在各路應募兵馬中「最為驍勇」,於是聲名大震。明朝亡後,一些前朝遺老隱身少林寺,「殫精奮力於技擊之練習」,為「滅胡興漢」之謀。相傳顧炎武抗清挫敗,曾路過少林寺,作五言長詩追憶少林武僧隋末立功、明代抗倭的功績,哀嘆「豈無材傑人,發憤起頹廢」。又傳明朝宗室朱德疇入少林寺剃度為僧,後為少林寺主持,號「痛禪上人」。他曾主持制定「少林寺十戒」,第一戒即為「肄習少林技擊者,必須以恢復中國為志願,朝朝勤修,無或稍懈。」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少林武功在順治、康熙數十年間,即有「天下武功在少林」一說。當時的武功高手呂四娘、白泰官、馬和尚、甘鳳池都自詡少林真傳。一些反清團體也借重少林寺的聲望。《洪門問答》寫道:「武從何處學習?在少林寺學習。何拳為先,洪拳為先。有何為證,有拳為證:猛勇洪拳四海聞,出在少林寺內僧,普為天下歸洪姓,相扶明室定乾坤。」由此可見,武俠小說中推崇少林寺,絕非妄談。
少林寺深深陷入武林糾葛,還與它的鬆散的管理有關。早在明朝時,「中州僧眾不納度牒,今日削髮為僧,明日長發為民,任自為之」。白蓮教興起後,少林寺眾多俗家弟子踴躍加入,受挫時又回寺避難。社會上一些「長槍大矢、其技最悍」的強人「亦每削髮變形入比丘中」。而少林僧人中一些武功高手也經常借募化之機雲遊四海,到處比武獻技。少林寺與江湖武人的雙向交流,既豐富了少林武功,又傳佈了少林的聲望。
南少林
指南少林寺和南少林派。據今人考證,南少林寺位於福建莆田九蓮山。據說少林一派在中國共有九支,分別位於河南、福建、廣東、四川和陝西境內,但可考的只有嵩山少林寺雖多次遭到浩劫,但屢毀屢修,得以偉存;而九蓮山的少林已於清初被焚燬,如今僅有斷碑殘址而已。
南少林派是武林流派之一。此派傳習者崇嵩山少林寺為祖庭,所傳拳技稱「南少林拳」。傳說清康熙或乾隆年間,清廷畏少林武功成患,派兵圍焚南少林寺,僅至善祥師等五人逃出。他們在福州編傳了「五祖拳」。至善禪師之徒洪熙官創洪拳,另有蔡、莫、李、劉四徒亦分創拳術於廣東,形成了南少林派武術的基本內容。
二、武當:
武當派的正式流傳,大約開始於明代。武當山雖在唐代就開始建造道觀,但真正的黃金時期卻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 推崇武當道教,調集民工30萬人;用了13年時間,在武當山修建了33處建築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綿延140華裡,建築格局均依經書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計而成。至今武當山紫霄官正殿樑上仍有大明永樂十一年(1413)、十二年聖王御駕敕建的字跡。三天門絕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丰銅鑄鎏金坐像。武當道教的黃金時代從這時開始,武當的武術門派,也是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產生的。
據《王征南墓誌銘》,最早傳授內家拳見於記載的是陝西人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 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 張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後生於溫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於貴州玉屏。張松溪自稱得張三丰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了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
張松溪之後,武當派人才濟濟。產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們是:葉繼美、吳崑山、周雲泉、 單思南、陣貞石、孫繼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時仲,吳七郎、陳茂宏、盧紹歧、董扶輿、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門、僧耳、憎尾等人。
多武當派描寫的最為詳細的,莫過於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至於書中武當七俠的真實性金庸曾言:「據舊籍載,張三丰之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七人。殷利亨之名當取義於《易經》「元亨利貞」,但與其餘六人不類,茲就其形似而改名為「梨亭」。」但是那本「舊籍」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金庸沒有交待。疑為《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北平體育研究社出版),其中有關於七人學藝的故事,講的是宋遠橋、俞蓮舟等七人為友,因同往武當山,訪一個名為「夫子李」的高人不遇,剛好碰到張三丰,於是七人拜其為師,學習名為「十三式」的太極拳。實際,真正成為張三丰弟子的僅為張松溪、張翠山兩人,而真正得其真傳著僅張松溪一人。
2004年11月,自稱武當龍門派25代掌門人的王興清近日又向外界宣佈,威震武林但失傳多年的「武當七星劍陣」將重出江湖!11月10日,武當道士們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場進行的賽事宣傳活動上表演。遭到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得質疑,稱其陣法過於簡單,尚不如青城派的「天罡北斗七星劍陣」,差點引起兩派掌門人對簿公堂!
三、峨嵋:
關於峨嵋派的起源,據峨嵋派的拳志說: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時,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闢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日峨嵋拳, 後弟子至峨嵋山, 偶諧其音,始稱峨嵋,此拳名之始未也,恐汝不識,為汝志之,師本與世無爭,娛身可矣,禦侮可矣,奚傳姓名。
由此可見,峨嵋最初是一個由女子所創的武林門派,開始的時候叫做玉女拳法,後因祖師人了佛門,又以稱女子為「蛾嵋」和佛教聖地之「峨嵋山」的雙重含義而得名。
峨嵋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嵋。」「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嵋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遊天下,借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湧《九陽真經》,創立峨嵋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嵋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裡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 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 又如峨嵋派的著名兵器峨嵋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髮簪變來的。
峨嵋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 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嵋刺)、針法(暗器)。峨嵋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嵋劍法.
四、華山:
華山派源於道家全真教,由太古真人廣寧子所創。取法於陰陽,成道於自然。以老莊哲學為理論指導,以《陰符經》《黃庭經》《仙家真栓》《守洞塵技》等道家經典為基礎,和合全真教內功,集各派之長,融文、武、醫、道於一爐。以內功、劍法、暗器、輕功稱著於武林歷行千年,都以口傳心受為傳遞方式,擇徒謹慎,門規森嚴,且都單線而授,一直在教內秘傳,外間僅聞,而無緣窺見。本派有兩部修煉寶典,修武習功之法為《無極秘籙》醒世、論道為《太古集》(四卷)。
華山派功夫,以修內丹為主,按從無到有、由有返武這一生化返的自然規律來由內及外,由外返內的修煉。和合柔子軟功,使之達「軟」「硬」「輕」三功之巔峰,為道家無上絕學。其特點是通過種種方法,每日十二時辰內具皆鍛鍊,很快可達常人之不可思、不可想之境。蓄精養神處於無事之天,靜養太和以全大造之功。本派功夫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道門修真玄罡為主,主要有華山紫霞功、無極手「通天指」、天罡龍爪手、龍筋綿掌、龜蛇閉息法等,注重培養功力。其中以華山紫霞功為主。
華山紫霞功乃華山派鎮山之寶,為道家《六步塵技》中記載的第一大奇功,是華山派修煉內丹的快速功法。此功以動為導,以靜為養,動則升降開合,吞吐沉浮,外采內應為練己修法行功中,奇速自然的打通經脈和調動潛能。靜則以「種」「采」「煉」「養」為修法。常規功成需三年,如配合丹藥、符咒、納雷,則可快速修成內丹(二月左右)就可達到大凡武人苦練一生皆想達到而很少達到的境界。使行、血、經合一,精、氣、神合一,天地人合一,成九九歸一,而達丹道周天。此時天罡之氣貫注全身,穿經過穴,布身行走,五行真氣鼓蕩合一,可禦敵抗侮。全身不畏刀槍尖銳之物擊打皆如中敗絮,隔物傳功,反震可碎敵臟腑,打散服氣之功(金鐘罩、鐵布衫、及所謂內硬功),乃道家技擊之無上玄功。未入道之基,亦為歸根之所,更為長生不老之仙術。天資聰穎者再經努力則能更上一層樓,達神助之勇。至於今之所謂的特異功能,不過大道中的一個小境,不值一提,更無奇異之處。
第二部分以「劍法、輕功、拳械」為主,輔以暗器。主要有「華山九劍」「天盤玄功」(輕功)、拂塵劍、清虛無極劍。道家守洞十大真形,無極玄空拳及本派幾種秘製暗器等。
劍創自於軒轅皇帝時代,為「短兵之祖」。而造劍之術,當推春秋之時,如干將、莫邪之劍,劍術則源於道家,最早為白猿功居山習劍,實為劍術之祖。
華山、武當為道家全真玄門正統二大劍宗,餘者旁門,皆為枝節,今觀世人舞劍。演成繁瑣離奇的劍套,再冠以古怪的名稱,求得美觀、玄奧並自封為劍術名家。其實花套無用,與劍道背道而馳,乃欺世盜名之輩。
五、崑崙:
崑崙山數百里,山巒幽秀,道術之士接踵前往修煉。崑崙派以山得名,自立一派。
據傳,崑崙派源於周朝武王時期。鴻鈞一道傳三友:既老子、元始、通天。老子(李耳)有一個弟子,元始有十二個弟子。老子、元始為崑崙派的始祖。元始的12個弟子為崑崙派的12祖。後來,崑崙派又分東西兩家,均屬道家。
崑崙派在東晉時期,祖師鐵棱道人,下傳五代:
唐代:聖天雲、天風、天雷三道人,以崑崙劍、乾元功、天罡掌為能(又稱劍聖)。
宋代:王龍又叫王子,以八卦龍形劍術為能。
元代:崑崙雙鶴、玄真、玄機三道人以乾元功、玉龍天罡劍掌為能。明代:崑崙七劍,紫陽、紫霞、紫明、紫光、紫微、紫星、紫雲 七道人,以乾元七星玉龍天罡劍掌為能。
清代:崑崙三英,一心、正心、恢心三道人以乾元七星怪龍劍術為能。
以上五代,先後繁衍了105代弟子。
在唐、宋時期,還有古月上人看破紅塵,厭倦名利,絕棄酒色,心道門,西奔回疆,在莽莽崑崙上潛心研習武術技藝和道門內功,傳授的弟子則以當地回民為多。歷經元、明、清各代,此拳種回流至山東、河北、四川等地。
青城派:
青城派肇始於青城丈人,經李八百等人修煉相傳。據薛道光《悟真篇三注》稱張伯端曾從中學得秘要。當代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道號信玄。其人極會作秀,2001年7月年曾向拳王泰森挑戰未果。2004年9月中旬,香港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先生拜訪青城山時,青城山便擺下了「天罡北斗七星劍陣」迎客,32 名手持寶劍身著道服的青城弟子,陣形變化莫測,令「金大俠」當場愣住,並連連稱好,還說彷彿回到了自己書中營造的武俠江湖。據稱,該劍陣是青城武學的巔峰代表。
崆峒派:
位於崆峒山而得名,甘肅東部平涼市西郊,是六盤山支脈,現僅剩零星支派。
點蒼派:
位於大理點蒼山而的名。在溫瑞安和古龍小說描述較多,點蒼派的點蒼劍法招數古樸,內藏奇變,以鬼異多變著稱。 與峨嵋、崑崙、華山並稱四大劍派。
丐幫:
天下第一大武林幫派,由遍佈天下的乞丐組成。在武俠小說家構築的江湖世界裡,自唐代迄清代,均有丐幫的存在,綿延達數百上千年,可謂歷史悠久。丐幫形似散亂,實則組織十分嚴密,弟子們十分忠誠,紀律管轄極嚴。除幫主為一幫之尊外,另設長老數人,分舵多處,其弟子地位高下一般以背負口袋的多少而論,九袋最高,一袋為最低。丐幫主往往武功高強,但又非天下第一。丐幫的最大本領是弟子散佈四方,隨時隨地能夠組織起隊伍投入戰鬥,而且跟蹤放哨,監視敵情,更是丐幫的過人之處。因此舉凡大俠們欲要完成某件功澤武林的大事時,一般都找丐幫協助,而丐幫也向來義薄雲天,為了正義和友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丐幫的級成人員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人群,但他們個個錚錚硬骨,品格高尚,極少出現卑劣之徒,因此在諸多武俠小說家浩若煙海的作品中,大約唯有丐幫一直作為正面角色出現,方為真正的「名門正派」。其餘自少林、武當以降,無不曾被寫成難破權欲關的反面形象。在金庸筆下,丐幫的獨特武功是打狗棒法,以一根綠玉竹杖將丐幫本應艱苦異常的生涯點化得詩意盎然。打狗棒法只是歷代幫主相傳。據說丐幫還有一些社會的信符,流落在江湖之上,凡持令符者出現,有如幫主親臨;有時甚至幫主也得聽命於持符之人,調撥幫眾為主驅遣。丐幫初有南派、北派之分,至明代,又有「窮家幫」出現,它們多次參與了江湖種種風波,卻始終未能成為主角而叱咤風雲於一時。
丐幫的以上事蹟,均系小說家言,而現代實際生活中的乞丐狀況,與之略有不同。在歷史上,乞丐是兼容於社會三教九流之間的一個特殊階層,有組織的乞丐更已成為一種職業。乞丐們雖然沒有小說中那樣整齊統一的組織形式,但以一幫一派而生存於世乃勢所必然,他們同五花八門的勢力過往甚密,成為黑社會的一部分。據考查,乞丐中的首領稱「花子頭」,花子頭手裡有一根皮鞭,是專制乞丐用的形具,也是一種權力象徵。只要幫中人犯了幫規,輕者驅除出幫,趕出本地,重者打死勿論。在現代中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唐明皇被皇奸臣迫害,化裝逃出宮殿,流浪江湖,落入討要的乞丐群落,交下了不少哥兒們朋友,當上了花子頭。不久,他的皇帝身份顯露,眾乞丐跪拜真龍天子,發誓要為龍頭大哥報仇。唐明皇說:「有朝一日,重登寶殿,朕要把所有奸臣壞人殺掉,讓咱們窮哥兒們揚眉吐氣!」丐幫兄弟們問:「到那時您還能認識我們這幫窮哥兒們嗎?」唐明皇為了不忘共患難的窮哥兒們,用皮條編制一根龍形的黑皮鞭,起名叫「龍鞭」。然後把龍鞭掛在牆上,雙膝下跪發誓道:「這把鞭子上打君,下打臣,亦打丐幫變心人。我登基後若變心,你們任何人都可用這把鞭子打我,打我勿論」。唐明皇留下了這根龍鞭,並被敬為丐幫始祖,千百年沿襲下來,乞丐們見了鞭子又敬又怕。這個傳說表明了地位低下的丐幫組織為嚴明法紀而尋找權威的需要。
會中,職業乞丐仍然存在,其組織形式、活動特點等仍保留了許多歷史特點。
唐門:
唐門是否存在過,已無從考證,因為無論從歷史文獻中無相關記載,民間傳說上也沒有相應的故事流傳。我們對它認識都是從各式各樣的武俠小說中瞭解到的。可以確定唐門是一個武俠小說家們臆造出來的一個門派,但是從眾多武俠Fans心中,唐門是真是存在的,和少林、武當一樣真實,既然武俠是個虛擬的世界,我們還會在乎一個門派的歷史真實性麼?誰第一個再武俠小說中涉及到唐門,大概沒有誰能說出準確的答案。
飲譽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藥雄踞蜀中一隅,行走江湖達數百年之久。唐門人善於設計、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並精於弄毒。唐門始祖有《毒經》傳世,遺訓 「統率百毒,以解民厄。」規定唐門掌門必須由唐姓直系子弟擔任,經、袍、珠、杖這唐門四寶由掌門人保管,以免貽害武林,折損唐門聲譽。
唐門世代居於唐家堡,考唐家堡約在今四川重慶城外,下設十大部門,各司毒藥配方與提煉、暗器設計與製造、解藥製作與保管,以及警衛防護、訓練子弟、分配任務、巡邏出擊等工作。這十大部分分別由唐家嫡系中的十大長老掌管。
唐家的家傳武功為七煞奪命鞭法,威力平平,唯暗器和毒藥獨樹一幟。據說唐門暗器共七種,江湖上常可見到的是毒針、毒蒺藜和斷魂砂,其上均淬有劇毒,非唐家的獨門解藥而不能解。唐家使用暗器的最高超手法稱「滿天花雨」,練至登峰造極時,一雙手可同時打出六十四個部位,防不勝防。為了徹底消滅大風堂的勢力,唐家以重金美女籠絡了火器世家霹靂堂,研製出一種將霹靂堂的火藥和唐家暗器相結合的新型暗器,既可發射取人性命,又可空中爆裂傷人。這種暗器名為「散花天女」。
唐門的人物和事蹟廣泛見於諸多新派武俠小說中,所述唐家人的性格與品質各有不同。我國武術史上並無唐門記載。
可是為什麼金庸的小說裡沒有四川唐門呢?
全真教
全真道創立於金代初年,創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咸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燒庵起舞,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東發展起來。
王喆死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據《北遊語錄》:劉處玄教旨"無為有為相伴",至丘處機則"有為十之九,無為雖有其一,猶存而勿用焉"。經過前後二十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處一被召至京,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找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全真教臻於極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永樂間,屬全真一系的道士張三丰,聲望彌高,被稱為"活神仙",張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丰,一號張邋遢,遼東懿州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
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自稱生於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赴武當修煉多年。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新的全真派的支派。他的著述可參見王錫齡輯成《三丰祖師全集》家藏等書。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分為龍門(丘處機)、隨山(劉處玄)、南無(譚處端)、遇山(馬鈺)、崳山(王處一)、清靜(孫不二)、華山(郝大通)七個支派,以龍門派最為壯大,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
清代,全真派諸派中龍門派呈中興之象,以龍門律宗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號昆陽子,山西長冶人,20歲時遍游名山,訪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歲時,任北京白雲觀方丈,順治帝封其為國師,康熙帝皈依於王之門下。王常月廣授度牒,還
長途跋涉到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傳戒,於是,龍門風教遍於天下。他嚴格管理白雲觀,清規戒律,道門嚴整,香火不斷,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大長管,公認為"全真第一叢林",龍門派大盛於世。
清末全真道逐漸勢微。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為回光一現。
複姓家族
武俠小說中,如果某人是複姓----那麼,他絕對是某個著名武林世家的弟子,而很少入江湖中的門派。所以,提起他的武功,那應該不會是門派教的,而應該是家族祖傳的----並且此武功在江湖上,絕對是最響亮的最著名的有慕容世家和南宮世家。其餘的還有歐陽、上官、獨孤、宇文、司馬、西門等。皆為作者虛構。
洛陽王家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般武俠小說,一寫到洛陽,就一定會談到城內有哪些武林大家。可是奇怪:排在第一的,怎麼都姓王呢?王元霸,金刀無敵,多大的名號----雖然在笑傲內,還不是超一流。真正把洛陽王家發揮到鼎盛的,還是王憐花。(王世充也應該算個洛陽王家吧)
霹靂堂
地處江西,主人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雷氏家族,以製造極其厲害的炸藥、火器而稱霸武林。霹靂堂不僅製造而且還大量販賣火器,獲利甚豐,簡直可稱得上富可敵國。勢大材大,江南霹靂堂因此數百年聲名不墜。對霹靂堂的描述見於諸多的港台武俠小說名家的著作中,尤以古龍為甚。
天地會
天地會是清朝歷史上確曾存在過的民間秘密結社,台灣陳永華所創,化名陳近南。畢生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因,「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故名天地會、紅線會、哥老會等。相傳創立於1674年(康熙十三年),從福建、台灣沿海地區逐步擴大到長江流域各省及兩廣地區。會員成份有農民、手工業工人、城鄉勞動者和游民。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曾有林爽文起義。鴉片戰爭後,在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各地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黃德美、黃位、林俊、劉麗川、朱洪英、胡有祿、朱九濤等先後在各地起義。到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年,該會各派中有的曾參加過早期工人鬥爭、反洋教鬥爭。辛亥革命時期,有些地區的派系受同盟會領導,參加過各次起義。此後這類秘密團體往往為反動勢力操縱和利用,日趨沒落。
紅花會
江湖中最大的幫會之一,為於萬亭所創,後陳家洛繼任總舵主。紅花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幫中切口是:「紅花老祖本姓朱,為救蒼生下凡來」。「一敬桃園義劉關張,二敬瓦崗寨上眾兒郎,三敬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紅花會的行為準則是:「一救仁人義士,二救孝子賢孫,三救節婦貞女,四救受苦黎民」,「一殺大清國奴,二殺貪官污吏,三殺土豪惡霸,四殺兇徒惡棍」。紅花會的四大戒條是:「投降清廷者殺,犯上叛會者殺,出賣朋友者殺,淫人妻女者殺。」於萬亭所創,會中頭領以兄弟相稱,以紅花相認,致力於反清復明,曾困乾隆與六合塔上。
太極門
自陳家溝的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丕1927年在 北京宣武門外立下擂台,與各路武術高手交手,一連十七天不敗,轟動京城,由此引發了太極拳源流問題的一場爭論以後,雖經和當今政府有關部門及專家的反覆論證,認定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但目前仍有異論。有人提出張三丰創拳之說,其中典型的說法有幾個,一是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講的太極拳傳遞:張三丰(元末)——王宗岳(明孝景間)——蔣發(清康熙間)——陳長興(1771年——1853年,作者注);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邢喜懷——張楚臣 ——,此為二;另一種說法是: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王廷——。幾種說法,雖矛盾很多,但都講張三丰傳拳王宗岳。此說真假,弄清王宗岳的生活年代是個關鍵問題。但是否真有王宗岳其人?如果有,是何時代人?主要活動在哪裡?一直是太極拳研究中需要解開的謎團。
太極拳的五大流派:
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青萍學陳氏小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河北大興人吳鑑泉,在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其父全佑從學太極拳,後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又經吳鑑全改進修潤而形成了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拳。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八卦門
八卦掌的來源由於資料的缺乏已無從考證,一般把它歸之於清朝咸豐年間的武術家董海川。八卦掌是董海川當肅王府武術指導後才聞名於世。董海川為河北文安縣人,相傳他在江南雪花山拜一老道士為師,用十年時間學得一種奇特武術,後來老道士又交給他一本《河圖洛書》要他研究。
(《藍籍外史》中記載:「道光河北董海川江皖域遇道童引入山中得仙道授八卦掌及器械,無不精奇。董復出及郭,劉結拜,開館傳藝,故八卦掌尊董海川為師祖。 「行俠除惡,群雄賀號,威振八方」)。董海川得此書後,通過易理將零碎的技法編成一套完整的八卦掌法。董海川由於其圍圓而習練,開始叫轉掌,後來門人稱作八卦轉掌,最後定名為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兩個流派:一個是以程廷華的龍爪掌為代表的程派,一個是以尹福的牛舌掌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這兩個流派有關。
形意門
創始人和前幾代的傳人,都出現了不同的說法。說法有三種,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創。根據二十年代李劍秋先生編著的《形意拳初步》一書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龍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譜》中有相關記載。另外一種為流傳說法,即形意拳創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孫祿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學》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兩書中均持有此觀點。還有一種為流傳說法為姬隆峰,姬隆峰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創始人。據文獻記載姬氏曾讀書古寺。見雄雞相爭,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為拳法,這與姬氏後人所著《先祖際可傳略》中「際可居少林寺十年,傳藝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譜》也有姬隆峰傳藝河南的記載。
不論是譜史所見,還是今人考證,創自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的姬際可,是無異意了。曹繼武從姬氏習心意六合拳十有二年,技勇方成。曹繼武又受業戴龍邦和馬學禮。戴龍邦再傳李洛能,傳入河北,曾叫意拳,李洛能後改名形意拳,他就是此拳以揚光大的鼻祖。李洛能的門生宋世榮、車永宏先生等把學自山西的技藝又傳回山西,而且,傳人較多,成一支之盛。成為形意拳現在人稱的「山西派」。而郭雲深、劉奇蘭等則成為河北一支的一代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為郭雲深的門生之一。尚雲祥先生師從於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先生;又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先生的厚愛,親傳衣缽;博通百家,專攻形意。磨礪一生,不斷完善,故晚年所練所教和早期又有所不同,獨具特色。後傳於關門弟子,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之一李文彬先生,李文彬先生得尚先生心傳口授,深得形意拳理拳法要詣,繼承發揚。形成具有特色風格的尚派形意拳。
明教
由摩尼教發展而成的秘密民間組織。據古籍載,古波斯人摩尼創立摩尼教,於7世紀末傳入中國。入華後吸收佛道兩教的部分教義,在民間傳佈,發展為一種宗教組織,稱為明教。唐會昌三年禁斷,但仍在江、浙、閩一帶秘密流傳。自唐以來,農民起義往往借此教為組織工具,宣傳民眾。該教酋張角為教祖。唐末五代時流行於陳州一帶,後樑末母乙以此發動起義。北宋、南宋間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民起義等。摩尼原始教義以光明與黑暗為善惡的本源,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教徒奉摩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務節儉,相親互助,謂為一家,宋代官書或私家著作往往蔑稱其為「吃菜事魔」或「事魔食菜」。武俠小說依據此段史實,加以渲染,鋪陳出許多有關明教的轟轟烈烈的幫事。
(四)南拳
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
南拳的代表是廣東南拳,廣東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他們是:
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傳為洪熙官所創,洪熙官本為福建漳州茶商,創拳後傳給南少林的洪門五祖,洪拳後來傳入廣東,包括五行拳和十形拳,歷代著名高手
有洪文定、陸亞彩、覺固禪師。鐵橋三、林福成、黃泰、黃飛鴻、林世榮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劉拳。據說為劉三眼所創,也有說是下四府劉生或劉青山所創的,流傳於雷州半島。
三、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達、蔡九儀所創,後來流傳於廣東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運天、小運天、天邊雁、柳碎梅、兩儀四象拳等。
四、李拳。相傳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開所創,又由廣東新會人李友山傳授。一說由廣東惠州李應輝所創,李拳流行於廣東中山、河源、高州、龍川、廣州等地。
五、莫拳。相傳為福建南少林至善禪師所創;一說由莫達士所創,後傳至莫清驕(一說莫清嬌)。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
五大名拳多數從福建南少林傳來。和洪門天地會多少有些聯繫,不僅是武術門派,也是極為活躍的江湖派別。
除五大名拳外,廣東南拳還有蔡李佛拳(由新會人陳享創立,他師從陳遠護、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綜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華,故名蔡李佛拳)、虎鶴雙形拳(南海人林世榮綜合洪拳、佛拳所創,又稱「洪頭佛尾」)、詠春拳(福建嚴詠春嚴三娘所創、一說至善禪師傳入廣州光孝寺)、俠拳(大俠李鬍子從四川峨眉山傳入廣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傳入廣州)、佛家拳(從佛門傳入)、練步拳、練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崑崙拳、南枝拳、
儒拳等。
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
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方世玉,為廣東「少林
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方世玉成為《少林小英雄》、《萬年青》、《方世玉三探武當山》、《乾隆游江南》等眾多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現了「廣東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鐵橋三、第五位蘇乞兒,也是許多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