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際可(1602年-1683年),字龍峰(有的誤寫為龍鳳、隆豐、隆風),山西蒲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有神拳之稱。
傳出六合槍法及拳法。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其後人稱姬際可曾在少林寺學藝,故有源出少林之說。
中文名:姬際可
別名:龍峰(龍鳳、隆豐、隆風)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山西。永濟市
出生日期:1602年
逝世日期:1683年
主要成就:創立心意六合拳
所處時代:明朝
際可年少時,在家塾裡學文習武,他刻苦用功,聰明過人,深得家長和教師的喜愛。後來姬際可在終南山訪得名師,並得到岳武穆拳譜(岳武穆王拳經)〔未有佐證,疑為後人相傳〕。姬精通大槍,據說姬練「點椽功」時:騎戰馬,手握大槍,每次就在乘馬疾馳瞬間,總能刺中屋簷下椽頭。又聞「老年破流寇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神槍』」。傳出六合槍法。後來因為清朝禁止人民私藏兵器,相傳姬際可依照六合槍法創出六合拳法,成為後世形意拳的始祖。
姬際可除了把功夫傳授給六個兒子外,傳人有河南馬學禮,和十余歲從姬際可學拳的山西曹繼武。把心意拳授與少林寺武僧,稱之為「心意把」。
由於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際可有強烈的忠明反清思想。甲申之後,際可已屆中年,總想組織反清志仁,共圖復明大業,於是出走解縣,朝關帝廟,往東南越中條 山經平陸去河南。馬越過中條山時不慎失蹄,將際可翻下深澗,他憑多年功夫,手攀懸崖絕壁,又爬上了小路。到河南後,他聽說各地反清志士雲集少林寺,便欣然前往。際可在少林寺表演了拳術和槍術,受到少林寺僧人稱贊;際可觀看少林寺僧人習武,也大受啟發。在少林寺居住期間,一天他在寺內讀書,忽見兩雞相斗,遂悟其理,何不根據各種動物之長獨創新意?於是參照當時盛行於少林寺的龍、虎、豹、蛇、鶴五拳創立了新的拳種,取名心意六合拳,前後各六勢,概括為:雞腿、 鷹捉、龍身、熊膀、虎抱頭、雷聲。從學者甚多,後人得其真傳者以河南馬學禮、山西戴隆邦為最。
際可居少林寺十年,眼看清軍節節勝利,復明已成泡影,便離寺歸裡,教授子孫。姬氏後人稱心意六合拳為「際可拳」。某年黃河西岸來一伙強人,侵害百姓,搶掠財物,際可組織村民奮力抵抗,親手殲滅魁首,保衛了家鄉,贏得了鄉親們的尊敬。
際可去世後,葬於祖塋之內,立碑紀之。後人尊際可為夫子,在村中央建「奉先堂」,畫像供奉,每年節日子孫來祠進香朝拜。此風一直延續二百余年,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廢家祠、燒畫像、毀弓箭而作輟。然而際可的形象仍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他瘦長臉、身高約一米八,須發皆白,身穿淺蘭色明代服裝安詳地坐 在彩繪木墩上。像旁有後人書寫的對聯:
創業本艱難要留好樣於子孫 守成非容易不可負慚於祖宗
際可所創的心意六合拳經其門人豐富完善,已成為我國名拳之一,並流傳於海外,因此他的名字也會永遠留在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心裡。
馬學禮
馬學禮,回族人,原居洛陽瀍河馬坡村,後遷居北窯村,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十年前後(公元1708—1713年),家境貧寒,從小以放羊為生,性格剛毅,練武更有天賦奇才。
馬學禮放羊經常歇腳瀍河中游「十方院」,13歲時得一隱士傳授心意六合拳,他堅韌不拔,刻苦練功,無論寒冬酷暑,雨雪風霜,苦練不止,得到師父精心口傳 身教七年有余。馬學禮除精通心意拳外,並得師傳授「孫子兵法十三篇」等兵策戰術及外科正骨醫術,跌打損傷治療法等。藝成後他師父鄭重囑咐:「無論何時何地 不得把為師名姓告訴世人,各種功法苦練十年,春去夏來可前去嵩山少林寺試功,以少林門規打出山門,日後在洛陽立起心意拳門戶,代代傳授,切遵切記!!」馬 學禮件件應允,恭恭敬敬向師父行了離別大禮。
年復一年,四季苦練,十年後馬學禮功夫已是爐火純青,立夏之日馬學禮雞鳴即起,精神百倍前往少林寺,其時年方三十歲。
河南嵩山少林寺,乃我國武術聖地,凡俗家弟子入門學藝,功成返鄉歸俗,必按少林寺門規,以真實本領連破幾道陣法,打出山門方為正門弟子,始可開山授徒。
馬學禮一路風塵僕僕,行至少林寺天色近晚,山門已閉,遂施展輕功躍上一顆大樹,隱身了望,突然被一練功武僧發現,大喝:「不要放走偷拳人!」馬學禮索性 跳下樹來,應聲道:「走了不是好漢,特來寶寺領教。」老方丈聞喧鬧聲同眾武僧來到前院,馬學禮當即施禮向方丈說明來意,老方丈定睛細看來人:高高的個頭, 偏瘦的身材,矯健敏捷,裝束朴素,全身緊湊賽如龍甲,眉宇間充滿英氣,兩眼敏銳,穩重知禮,好一付英雄氣派!稍加思索後平聲令下:大開山門,如法布陣,來 人如能打出即可放行,雙方均不可隨意傷害。
眾武僧遵命布下幾道陣法,馬學禮反復細心觀察後,抖擻精神,施展所練真功夫,連連破陣,以罕 見的本領打出山門。出山門,正待回首向方丈告辭,老方丈已追到寺外高聲問:「英雄,仙鄉何處?請留大名。」馬學禮連忙抱拳,和語相答:「弟子馬學禮,家住 洛陽東關外馬坡村,多謝方丈海涵,不傷之恩,永世不忘!」方丈聽後若有所憶,面帶微笑說:「吾與你師交情極深,他早已言明,你必來試功,十年苦功已見分 曉,望你繼續努力。」馬學禮誠懇拜謝方丈明示,夜返洛陽。
馬學禮打出少林寺的消息傳遍江湖,武林稱頌他為「拳神馬學禮」。後來,河南各大商會爭相聘請他前去做保鏢,為謀生計,樂感保鏢近十年,從未出過差錯。
河南知府得知馬學禮武功高超,邀請前去任府衙都頭,任職十年,多行俠義之舉,洛陽百姓有口皆碑。某年少林寺年久失修,朝廷撥下銀款,下旨河南府修建,知 府任命馬學禮為總監工,統掌財資大權,修復少林。馬學禮任命後,官場一些人說:「這次可以發財了。」馬學禮聞言予以痛斥:「我雖家貧,但從不以金錢為貴, 朝廷財物,馬某決不取分毫,純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修寺過程盡職盡責,合理理財,竣工時兩袖清風。少林寺眾僧知他剛正廉潔,異常感動。依照回族習俗在寺外西面建石碑,上雕馬學禮像,頭戴號帽,民間武士模樣,銘其修寺功德。(此碑毀於民國17年國民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中。)
馬學禮修少林廉潔奉公,深得人們稱頌,河南知府也為之贊嘆。為示賞賜,知府責令地方官重修馬學禮宅院。拆除原有的窯房,新建磚瓦大宅。此房至今尚存。
乾隆25年,朝廷上下混濁不清,正邪不辨。馬學禮借老母年邁辭官歸家。此後,尊師囑民間傳拳。馬學禮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有著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在眾人的推崇下在清真寺辦武學。所以,在洛陽心意拳有稱「教門拳」。廣泛流傳於洛陽東關,馬坡,塔彎,北窯的回族群眾中。馬學禮將心意拳各種功法升華到精湛階 段,晚年創編心意拳拳譜,名為《聖行心意六合拳》。並嚴格規定祖訓:非吾門真真弟子,寧可失傳不可亂傳!
約乾隆54年(公元1789年)馬學禮善終,享年76歲。一生主要傳徒有:馬興,張志誠,馬三元等。河南心意拳流傳至今,與馬學禮有著根本的淵源關系。
河南洛陽人。據說想學姬際可的心意六合拳,但得知姬十分保守,不輕易傳外人。所以,他就假裝啞巴,大雪天倒臥在姬家門口,姬氏念其可憐,便允其留在家中當傭人。這樣一連三年,馬都在晚上偷看姬練拳,然後一個人獨自練習。
有一天,馬在偷看之後練習時,被姬發現。馬無奈之下就把前後學拳的經過一一相告,姬被他的熱情所打動,就對他說:「你雖然學會了心意拳的外形,卻不知其內在的道理,更不知其運用變化,等於白學。」於是,姬就把心意拳的訣竅全部傳授給了他。
這樣又過了三年,馬的功夫已出神入化,經姬同意之後,回到老家,在河南迴族人中傳授心意六合拳,鑑於當時回漢之間的衝突激烈,為護教之故,馬規定心意拳絕不外傳。這也就是河南派心意拳十分保守的傳統的來源。
馬是河南派心意拳當之無愧的開山鼻祖。馬的弟子裡,只有張志誠和馬三元最為突出。但是,馬三元不幸早死,得真傳者就只有張志誠一人。
張志誠
河南南陽人,與馬三元一起從學於馬學禮,而且都是入室弟子,得到了秘傳。
馬三元性格暴烈好勇,十幾歲時就已成名。與遠近拳師比武被他打死打傷者不下數十人,二十歲左右精神病發作,把樹錯覺當作人來打,運用「六合大撞」攻擊時,被堅硬的樹枝戳破喉嚨而死;直到死也沒有把他的拳術傳下來。所以,繼承馬學禮衣缽的只有張志誠一人。
傳說張志誠曾經在南陽府打擂台,連續打死兩個拳師。其中有一個拳師是官府的親戚,官府將張抓起來,欲判其死刑。張的家屬到京城告狀,正巧乾隆皇帝到大理寺視察,得知案情後問張志誠是如何將人打死的,辦案人告知是用肘膝頂死的。乾隆自言自語說:「用手打才叫打人,用肘膝算啥?」辦案官員以為皇上下令赦免張志誠,便糊裡糊塗地將張釋放了。
張志誠的拳法主要在豫南開花,一拳下南陽,花開三四枝。
張極端重視體面,嚴守高標準,不輕易收徒,所以張的弟子得到其真傳的,只有其外甥李政一人。
李政又傳魯山張聚,張聚再傳買壯圖,由此形成河南心意拳又一大拳派。
李政
河南魯山人,自幼從張志誠學藝,自己也堅持苦練不輟。據說一個單式每天要盤練幾百次,功力十分深厚。他認為拳法:「百練為精,千練為神,萬練為靈。」
李政曾長期兼任騾隊運輸護衛之職。他每天跟隨經商的騾隊一面進行護衛,一面練踩雞步 (行樁功法的一種)。練法是先用雞步追趕騾隊,追上之後,就再用雞步折回走遠,然後再來追趕,如此反覆進行,直到騾子疲勞不得不休息時為止。
據說有一次李政與人打賭腳力,那人騎馬疾馳了很久,回頭一看,李依然站在馬後。李後來對人說,他是扯著馬尾巴跑的。以馬的奔馳速度,足見李的腳力與內功的驚人!
李政開始時練陽勁 (發勁的第一階段),等到單把能把石碑擊斷之後,又練暗勁,最後他的功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以手擊人時,可以先用掌按實其身體,並不見他動身發力,就可將人擊飛起來。
李政晚年時,河北有個姓水的富豪不遠千里來拜訪李政。這個水某人非常愛好心意六合拳,在來訪之前他曾叫他的兒子們拜過幾個師傅學拳,聽到李政大名後,遂前來訪問。但當水某人一看李政是個瘦小的老頭時,就懷疑他是否像傳說的那樣實力雄厚,亦即對李政的功夫懷疑起來了。於是,水某人就暗中授意他的一個恃才傲物的兒子乘李不備從身後攻擊李政。李政身體受擊後,突然像打冷顫似的激凜一顫,用「火燒身」的勁意回身一招「丹鳳朝陽」,「咦」的一個「雷聲」,水的兒子就被一下子拋出很遠的地方,觀者無不佩服。李政的技術傳給了他的好朋友張聚。
張聚
河南魯山人。張聚平時非常親近李政,李政從他家門口過時,他必把李政接到家中敬重接待,以和李政談心為樂。這樣經過十多年,張聚對李政的敬重態度不減,李政被這種誠摯的態度所打動,遂把不輕易傳人的心意六合拳秘訣教給了張聚。
張從李學成後,傳給了他的兒子老格兒,老格兒15歲即已學有所成,各地慕名前來較技的拳師被他打死者甚多。但是,老格兒冬天騎馬過結冰的河時,不幸冰面碎裂,落水夭折。
張聚中年喪子,十分傷心,認為老格兒練拳結怨太深,是老天罰他而死。故自己不再練拳,也不讓家中其他人練拳。在其晚年時,禁不住他外甥買壯圖的央求,將所有絕藝傳授給了他。於是造就了中國武術史上極富盛名的「神行無影」買壯圖!
河南心意六合拳名家張聚父子小傳
張聚:誠摯樸實獲真傳
張聚,河南魯山人氏,回民。幼而穎悟,酷嗜技擊,為人口直心慈,剛柔相濟。素營教民齋館,與老武師李政友善,李公每過其門,必盛情邀至館內慇勤款待,李公見其誠摯樸實,亦常喜與之清談,交往十餘年互敬如初。一日,李公謂先生曰:「吾有內家上乘拳法,未嘗授人,今傾囊授予,汝好自修習以備不虞,他日擇可教者傳之一二,否則甯自秘之,勿輕傳世。」先生藝成,授一徒為漢民(失其名),此人後來負心反噬師門,專以欺淩回民為樂,惡事作絕,受其害者數不勝數,屢至先生處哭訴。先生無奈,令子張根前去索回技藝(即廢掉武功之意),孰料張根狠毒,直取其性命而回。先生養虎遺患,禍及同族,常以此為憾,思之再三,遂明訓門人不得再傳教外之人。直至近代盧嵩高先生橫空出世,方解除此禁錮,重傳漢族子弟。
心意門自姬夫子棄槍化拳、開宗立派以來,歷代傳人謹遵古訓,多以練習拳法為主,鮮有習器械(練拳必練大槍是形意拳說法)者。一日,先生見張根習拳中節僵硬不活,靈機一動,隨手折一根高粱桿從中弄彎,令張根玩耍,作為練習中節方法,後由硬木代替高粱桿,兩頭裹以鐵皮,中間以鐵鏈相連,並結合拳術動作設計練法,傳世以來,倍受歡迎,為當今心意門代表器械之一。
張根:心毒手辣遭天譴
張聚之子張根,自幼隨父習心意拳,十五歲即藝業大成,卓而不群。然其易嗔好鬥,性情介於邪正之間,心毒手辣較諸前輩殆猶過之。河南教師敗死於其拳下者不勝枚舉,因之得綽號「回教師爐」,威名馳譽中原武林。
張根亦為堅忍卓絕之人,常於曉霧初散、旭日未擁之際,腿縛青鉛,背負沙袋,手提石鎖,在剛犁過的土地上練習溜雞腿,俟其功畢,視所趨踩之路面如同石滾碾過,印痕宛然。其別具匠心,又喜於清波滾滾、綠水滔滔之中演練噴意,當其抖擻精神、運化神功之時,真是聲動魚龍如霹靂,倒捲江河作飛雨,頗為壯觀。他曾與人以武相賭,一腳將青石碑踢斷,贏了對方五畝良田,至今鄉人津津樂道。
一日其師叔端坐太師椅上,貌甚驕矜,斜視張根問道:「近日功夫練得如何?演來看看。」輕蔑之意溢於言表。張根心中大怒,但仍面帶笑容,道:「爾看仔細。」語音未落,出手開弓放箭式直奔師叔而去。師叔見其來勢兇猛,欲起身閃避,然遲之一步,張根變熊形單把而落,將其擊落塵埃,半晌不得起身,坐下木椅也被其身壓碎。足見張根功力不凡,已達淩友駕師之境。
張根雖兇猛剽悍,但絕非莽撞之徒,其性狡黠,頗具智謀。某次,峨眉山僧人為友復仇而來,詐稱慕名相訪。此人擅少林抱樹功,屬陽剛之勁而兼內功運氣之術。其二臂合抱絞纏之下,鮮有存活之人。二人寒暄之際,此人趁張不備,突然將張根由正面牢牢抱住。張根大驚,急運內力掙扎,奈何絲毫動彈不得,情急智生,忙對僧人說:「好狠毒的功夫,幸虧抱得低,如果往上一點,勒住我心臟處,我命休矣。」僧人聞言果然中計,雙手一鬆,準備向上提一點抱死張根,誰料就在這兔起鵲落之間,被張格兒以一把馬形噴意連拳帶膝當場擊斃。
張根授藝於十八里路外另一村,此段路途古樹參天,人跡罕至,張根自恃藝高,從不懼人狙擊。一日夜色甫臨,雲霧瀰漫,五步以外,模糊不清,張根忽見一人當道,忙出聲相詢,問之再三亦不語。張根以為仇家尋仇,躍起以鷂子入林勢進擊,卻被其誤以為人的大樹斷枝穿胸洞肋,死於非命,年僅弱冠。善遊者死於水,功夫好反被功夫誤,此事足為好勇鬥狠者誡。
買壯圖
河南魯山人,從其舅父張聚學心意六合拳,雖悉得其傳,但仍苦練不懈。據說由於張聚晚年喪子,怪罪練拳,不願傳授拳藝給買,但又怕買的糾纏,就傳授了一個「雞腿樁」和「踩雞步」給他,並對他說,如此練習三年後再來學習。他以為買不能堅持下來,從此斷了學拳的念頭。
但是,沒想到買學拳之志堅定,每天在家門口的棗樹下站樁,一站就是幾個時辰,冬天身邊的積雪都被他流下的汗水融化。他在市集做買賣,每天從市集到村裡的數里路上走過時,都用踩雞步。村人見他這個樣子都嘲笑不已,但他毫不介意。三年如一日都是這樣堅持下來,結果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的樁功和雞步功都達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演示給張聚看時,連張聚都歎服了,於是就把全部絕技都傳給了買壯圖。買一如既往地努力練習,最後功夫達到了入神的境界。
買壯圖與人比武時,隨意揮手就能把人打出丈餘遠,而且力量拿捏得十分準確。他可以讓人平行飛出,也可以讓人翻轉倒地。他善於用快速的「箭穿」步法搶佔對手中門,也可以用「蛇形步」及「鷂子入林」身法像風一樣地在對手前後穿梭,彷彿到處都是他的身影。他的「調步法」在心意六合拳所有傳人之中是最高超的,這充分得益於他的樁功與踩雞步功力,所以他得了「神行無影」的稱號。在未放倒對手之前,他的手臂總是支撐著的,就算是壯漢也無法壓動他的手臂,放人時全靠骨節中發出的彈力,根本不需要身體的轉動。這種神妙的技法一直流傳到現在,廣為人們所知。
在買壯圖之前,心意六合拳是沒有套路的。買壯圖將平時最經常練習的四種拳法連環演練,將其定名為「四把」。買壯圖因經商常來往於魯山、周口和西安之間,因此周口從買壯圖學心意六合拳的人較多,但得其真傳者也不過袁鳳儀一人而已。西安有安大慶得其藝。
袁鳳儀
河南周口人。因家中伯父與買壯圖時常有生意往來而有機會隨買學習心意拳藝。袁練功刻苦,而且天份很高,深得買壯圖的器重。買習藝艱困,所以無意保守,將心意六合拳的秘傳悉數傳給了袁。因此,袁雖然只跟隨買壯圖四年,卻已將心意六合拳練得爐火純青。
袁學成之後威名遠播,加之家大業大,很受當地人敬畏。大家約定俗成,車過袁家門口時,都下車步行,並且不打響鞭或大聲吆喝。有一次一個外地拳師不服,特意趕來挑釁。駕車停在袁家門口,有意大聲吆喝,大打響鞭。袁的兒子出面制止時,被那拳師打中心口而吐血。袁鳳儀得知後趕來,只一個單把,就把那人拉車的大黑驢子打倒在地。那拳師知道打不過袁,落荒而逃。袁緊追不捨,那拳師跑進樹林,爬上一棵樹躲避。被袁發現後用「六合大撞」的背撞法撞擊樹身,樹身劇震,那人無奈只好跳下來與袁決鬥。袁一個「虎撲」將其打飛起來,身體掛在樹枝上,然後又用「恨天無把」一個「鷹捉」發力,把那碗口粗的樹枝拽斷。那拳師被摔斷脖子,終身殘廢!
袁的弟子中,以「周口三傑」最為著名。這三人是:尚學禮、楊殿卿、盧嵩高。
安大慶—-字善卿,陝西西安人,是回教阿訇。
他和買壯圖雖是好友,但他學心意六合拳時仍拜買壯圖為師。
買壯圖從安大慶學回教教義,二人互相尊重,互勵互學。
安大慶作為回教導師,遍游陝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各省,所到之處從他學習心意六合拳者甚多。
但得其真傳者只寶鼎一人。
寶鼎—-字顯廷,陝西長安人。
他自幼勤於讀書,才華出眾,及長因義俠之心日增,遂又愛好武術。
最後,他終於棄文學射(射箭),經射箭考試,成績優秀,成為武廩生。
其師本想再讓他考取武舉,想讓他練弓馬刀石,但他不喜歡這些,反而步行游歷南北,遍訪武術名師。
他拜十余人為師學了許多武術之後,最後認為心意六合拳是拳藝大道,於是隨安大慶學習,終於達到高超的境界。
自從因發生了義和團事件,清廷禁止練拳之後,他辭別師傅,躲人耳目,秘密練拳,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後來,寶鼎加入軍隊,升為隊長,民國初年(1912)駐在四川的三台。有一次當地失火,許多人被困在一棟房子裡,形勢危急,他跑上前去用「六合大撞」撞開牆壁,解救了大家。
他由於軍旅生活,輾轉各地,到處教心意六合拳。
因此,各地跟他學拳的人甚多,但得其真傳者僅二、三人。
民國十年(1921),他在三台開辦「積健武術社」,免費教拳,會員達五百多人。
他每天早晨雞鳴則起,用清水洗身後,誦「可蘭經」,然後練心意拳;練到日出時,就去武術社教數十名學生練拳,然後上班。
下班後,他又到武術社指導練拳,直至夜晚9時才踏上歸途。
所以,他除了旅行時能得到休息外,十年如一日都這樣不得休息。
寶鼎著有《內功十三段圖說》和《形意拳譜》問世。
尚學禮—–河南周口人。
自幼隨袁鳳儀學習心意六合拳,是「周口三傑」中的大師兄,以功力見長。
據說他在練習單把時,可以將數米之外的蠟燭打滅。
民國初期,軍閥劉峙在河南洛陽設「天下大擂」,廣招英才,為其軍隊服務。
有一位少林派姓張的拳師大紅拳練得出神入化,連續半個月在擂台上打敗了十幾位高手,好幾個被打下擂台而斃命。
正好尚學禮去洛陽辦事,得知後十分氣憤,便趕去擂台,挑戰該張姓拳師。
上台後尚先用「踩雞步」走了數步,只見搭擂台用的木板步步開裂,想以此技威懾張,使其知難而退,但張不為所動,依然直撲而上。
用一「穿心腿」直踹尚心窩,尚以深厚的抗打功力不讓不避,直驅而上,用胸腹硬接了張一腳,並且口發雷聲,張的身軀應聲飛出一丈之外,重重摔倒。
張起來後再次用側踹腿踹擊尚身體,尚調步而避,迅速穿插到張的側翼,以「懷抱頑石」「搬雙把」將張從胯下挑起,凌空過頭拋下擂台,當場摔死。
劉峙為其神勇所感染,遂留其在軍中效力,但尚不計名利,依然回家,以種地為生。
楊殿卿—-河南周口人。
「周口三傑」的二師兄,性格持重,待人和善,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傷人。
但出手快捷,善用「虎抱頭」式以肘擊人,被擊者常昏迷倒地,故有「笑面虎」之稱。楊的「剪手大劈」也是一絕,不管對手以什麼樣的拳法從哪個方向打來,楊都可以以此動作將人震飛。
楊晚年時曾有一次推小車到集上辦事,途中撞到一青年,該青年蠻橫無禮,對著楊的身軀猛擊了幾拳,楊安然無事,該青年回家後,手臂腫脹,數日不消。
一打聽原來所打之人是大名鼎鼎的楊殿卿,於是托人備禮來向楊道歉,楊遂贈其中藥一帖,消其腫脹。
當來人問到為何挨打時不還手時,楊說,「我們練拳的人,是鐵打的,挨幾拳不礙事。但是一般人象紙糊的,點破了就不好了。」可見其武德之高。
盧嵩高—-河南周口人。
「周口三傑」的小師弟,最得袁鳳儀之寵愛。盧生性高傲暴燥,練拳悟性極高,對心意拳的打法研究最透。故在「三傑」中,以手法毒辣多變著稱。形意八卦大師張佔魁嘗見過盧之與人較技,對他的單把絕技贊不絕口。
他曾對人說,「盧嵩高的單把打人時變化無窮,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變化,但最後依然是那一個單把。令人難以招架。」
盧年輕時曾以保鏢為業,走遍大江南北,在綠林道上人頭極熟,大家因其功夫高超,很給他面子。還有一些人干脆拜其為師,學習心意六合拳。
盧曾經在湖北武漢附近與當地回族的鐵氏父子為解決綠林中的糾紛,與綠林團伙大打出手,對方數十人,用刀劍棍棒等。盧等三人用心意六合拳當中的獨門兵器「盤龍棍」(兩節棍),以猛烈的攻勢將對方悉數打退,死傷多人。
盧中年時放棄保鏢來上海定居,為生計所迫,開場傳授心意六合拳。當時,上海灘流氓橫行,時常有人來踢場、搗蛋。盧以高超武功,一一將其制服,但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流氓團伙。
有一次,一個被打的流氓向大流氓頭子黃金榮告狀,欲求其幫助報復。
黃金榮在法租界的四馬路茶館設「鴻門宴」,邀請盧嵩高前往,當時在坐的有上海某警察局的一個局長,聽說盧嵩高的功夫後,出言諷刺,問道:「是你的拳快,還是我的槍快?」
盧說:「可以試試。」
於是相距五米,由黃金榮叫口令,相約以「三」字為准,同時動作。
比試時,黃「三」字剛一出口,盧即以「過步箭穿」突然撲向對方。對方尚未摳動扳機,手槍已被盧繳下。
黃金榮因此非常賞識盧的武功,非但不計前嫌,還邀盧參加青洪幫。
盧不願參加任何組織,黃無奈之下,只得禮送盧回家,並規定凡其門下皆不准與盧為敵。
盧在上海灘曾經打敗了許多著名拳師,言其「威震海上」,絕非虛言。
曾有一極負盛名的「大力士」在外灘吹噓他能臂掛千斤,任何人不能搬動其手臂。盧聽後,拈須微笑而上,突然一個「鷹捉」打在其手臂上,其人隨即前僕於地,撞得鼻口流血。
因此,盧在上海樹敵很多,常有人想致其死地。
一次,盧在家門口的井旁打水,忽有一壯漢撲來,欲將盧推入井中。盧當時雙手提桶,突遇襲擊,驚顫之間,一個轉身,該壯漢便被莫名其妙地彈飛!
盧到晚年時,功夫已達化境,其內氣在皮肉間竄動,他手上的皮膚可以象皮筋一樣拉開一尺來長,放手便又彈了回去。
這種被稱為「馬竄皮」的功夫是拳術達於化境的標志。
盧在上海傳授了大量的心意拳門徒,開始他嚴守心意傳統,不肯傳授漢族人。
後來由於生活所迫,更由於解興邦的誠摯所打動,於是破除積習,外傳漢族。
不過得其真傳者,依然以回族居多。盧六十年代初逝世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