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處:http://ppt.cc/05rf

國人對中國功夫基本上分兩派,一派認為中國功夫純屬花拳繡腳,中看不中用,另一派則認為中國功夫博大精深,天下無敵,本人練了多年的武術,對這一話題多少有些發言權,在這裡就我個人的理解,來說一說中國功夫的真相。

中國功夫的起源

中國功夫起源與先民的實戰,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與此同時,中國功夫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軍隊中使用的,另一種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中國功夫,也就是民間的功夫,為什麼要如此劃分呢?

古代軍隊作戰絕不像電影電視裡演的那樣,一群人手拿刀槍一擁而上,一頓亂砍,這絕對是導演們的無知,中國最典型也是最強大的軍隊當屬統一中國的秦軍,他們標準的作戰方式是這樣的,戰陣的前幾排為弓弩手,他們的身邊有手持短刀的盾牌手掩護,弓弩手們作戰的方式類似於早期歐洲的火槍隊,在統一指揮下一排一排地發射,發射完成後立刻裝弩,在他們的身後是長予手,這些長予手使用的不是一般的長予,而是長達五六米的長予,這樣的長予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就有發現,很多專家對其作用感到不解,因為長予達到如此長度,根本不可能用於實戰,但實際上這些長予確實是用於實戰的,當然他們不是用於單兵格鬥,他們的作用是對付敵人的戰車和騎兵,當敵人的戰車和騎兵突破了弓弩手的阻擊,如潮水般湧來時,這些長予就會組成真正的「槍林」,使敵人不能靠近。在這些長予手的身後,則是戰車和騎兵,他們相當於今天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是對敵打擊的主力。

通過秦軍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軍隊中的士兵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很高的格鬥技能,但必須每個人都掌握專門的專業技能,更需要的是勇氣和多兵種協同,當然,他們當中格鬥技能最好的就是那些手持盾牌和短劍的步兵,他們是最後解決敵人的力量,作用與今天的步兵相同,其次是騎兵和戰車兵,但他們的技能與步兵有很大的區別,這在後面還要說到。

至於秦朝時的功夫,似乎並不怎麼樣,電影《英雄》中國功夫根本就是扯談,當時最有名的刺客是荊柯和專諸,他們的行動具有所有成功刺客應當有的一切,過人的膽量,精心的策劃、精良的武器和超出凡人的心理素質,但功夫似乎都不怎麼樣,荊柯離秦王如此的近,要真是武林高手,用不著使什麼圖窮匕現了,徒手就能把秦王解決了,而荊柯和專諸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功夫如此差勁,看來當時的功夫肯定不怎麼樣。

武術的發展

中國的武術從秦漢之後有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唐宋時期,無論馬上功夫還是地面上的拳腳 兵器,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先說一說馬上功夫。

中國很多英雄都是馬上英雄,這其中有項羽、關羽、張飛、岳飛等等無數,這些人的功夫是否如傳說中的神奇呢?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關羽,他被尊為「武聖」,但實際上他的兵器都被搞錯了,他那把著名的青龍偃月刀根本就是一種禮器,不可能當兵器使用。當時的騎兵分兩種,一種是輕騎兵,宋代時岳飛的騎兵基本上屬於這一種,與之相對的是重裝騎兵,岳飛的對頭金兀朮手下的騎兵就是這種,他們的騎兵從戰士到馬匹都披以重甲,三匹為一組,結隊而來聲勢驚人,時稱「鐵浮圖」,在宋金戰爭時期給宋軍以重創。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岳飛的騎兵放棄了傳統的刀劍,因為刀劍重量太輕,對重裝騎兵殺傷力太小,為此他們改用重量大但笨拙的錘、鐧等武器,評書岳飛傳中曾說岳飛手下有「四猛八大錘」,這倒是歷史的真實,只是份量上肯定有出入,當時的騎兵作戰絕對沒有什麼花樣百出的招式,雙方招術很少但要實用,比的主要是力量和速度,這和中世紀歐洲的戰鬥方式沒什麼兩樣。與此同時,岳飛的步兵為了打擊重裝騎兵,還採用了著名的「鉤鐮槍枴子隊」,用這種方法攻擊「鐵浮圖」馬腿部相對脆弱的防守,同樣收到了奇效。

在此之後,又有一場 改變歷史的輕騎兵與重裝騎兵之間的較量,這就是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和歐洲重裝騎兵的較量,這一戰使重裝騎兵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

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麼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台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而這一時期的拳腳功夫也發展到了一個高峰,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滸傳》,書中對拳腳、兵器、輕功甚至是相撲都有精彩的描述,其中武松醉打蔣門神一場,寫的分外傳神,可見施耐庵可比金庸強多了,他對武術有最起碼的瞭解,所描寫的功夫雖有誇張的成份,但還不算太離譜。可以說當時的功夫確實非常厲害,因為這時的功夫只求實用,絕不可能為了好看,這些功夫都是無數人用命換來的,他們與人交手時經常要以命相搏,絕不能有半點的疏忽與閃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近代,中國的功夫始終在發展,並且逐漸完善,但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中國的功夫開始走向了沒落。

中國功夫的衰落

在我學習武術的日子裡,主要練的是所謂的套路,教練的要求是動作要舒展大方,騰空要高,落地要穩,但對動作的攻防含意卻幾乎不教,為了追求所謂的漂亮,很多動作已經改的不成樣子,例如「旋風腳」,這本是一個非常凶狠的攻擊腳法,但現在卻要求落地接個劈叉,這簡直是胡鬧,實戰中這種腿法絕對是找死。再如前後掃腿,實戰中只要掃過半圈多打倒對手就足夠了,轉到一圈半有什麼用?掃腿過後必須要有後續動作給敵人以連續的打擊,擺個造型又有什麼用?這樣的例子在現代的武術套路中數不勝數,有很多招數你根本就看不出它原始的攻防含意是什麼了,毫不誇張地說,現在中國體校在所謂的武術,只是一種類似於武術的舞蹈,根本沒有任何實戰性,包括李連杰在內的武術運動員,基本上都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如果李連杰不服,可以隨便找個同級別的自由搏擊選手打一場,最好是無限制的打法,我保證他不死也得殘。

中國功夫是古人用性命打出來的,要發展就必須打出去,我曾經學過一套叫「折繞手」的傳統套路,動作十分簡樸,每一段都由四五個動作組成,類似於拳擊的組合拳,通過幾個動作的組合給對手以連續的打擊,動作雖不起眼,但極其凶悍陰險,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致人於死地,在中國這樣的傳統套路還有很多,但卻得不到重視,因為這種格鬥技巧現在基本上是用不著了。其實在國外也有這種情況,日本的柔道就為了完全起見,取消了一些可能嚴重危害對手的反關節動作,在早期的柔道中,這種能把對手致殘甚至致死的動作是非常多的。

現在的武術只重形而不重意,只求好看而不管實戰,而且越來難度越大,正在向體操和雜技方向發展,已經完全脫離了武術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武術高手,在面對國外精於實戰的格鬥高手時總是處在下風的原因。武術因打而生,因打而興,離開了實戰,武術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其難度比不過體操,驚險比不過雜技,真不知這樣的武術應當叫什麼。

武俠小說和電影對武術的傷害

記得當年看《排球女將》的時候年紀還小,但感覺還是很震驚,不是說它拍的多麼好,而是感覺它胡說八道的也太沒邊了,我們當時和女排在一個館裡訓練,天天看她們練那幾個動作,至於像「晴空霹靂」那樣的動作,別說女排,就是體操隊靠助跳板都做不出來,女排運動員要是敢做這種動作,下來肯定死定了。中國的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中所描寫的武術,基本上屬於排球女將型,看著是很漂亮,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他們卻給很多人造成了誤解,認為武術應當如此,最起碼也應當和這差不多,實際上差的有名太遠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尤其是金庸武俠中的描寫,兩人交手能把一套掌法從第一招使到第十八招,你當對方是死人啊!看著你在這耍,金庸小說中要是有百分之一是真的,現在奧運會的金牌就得讓中國人包了,至於《英雄》《十面埋伏》《臥虎藏龍》之類的,看個樂子還行,真要當把它當回事,簡直和想在奧運會女排比賽中看到晴空霹靂一樣弱智。武俠小說和電影在讓世界瞭解中國功夫的同時,也加深了世人對中國功夫的誤解,甚至是極大地歪曲了中國功夫,這種歪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恢復與發展。

中國功夫是流行於中國的各種技擊格鬥術的總稱,其中馬上格鬥術已經失傳,這也是為什麼在影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馬上格鬥的場面,甚至兩員馬上戰將能從馬上飛下來亂砍一氣的原因。而其它的格鬥術由於缺乏實戰,也是徒有虛名的居多,在訓練中也很少有注重實戰技術技能訓練的,因為這種訓練十分艱苦而殘酷,很多訓練方法現在也已經失傳了,我本人也多少練了幾年武術,好歹算一武林中人,對武術今天的困境也很痛心,但武術如果不真刀真槍地打出去,還在靠幾個花架子明星充面子,中國功夫走上絕路只是時間的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rse 的頭像
    Curse

    邊緣咒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