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7-21 《中國新聞週刊》 記者/方玄昌
就在「散打王」、「中美對抗」等比賽舉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作為國粹的傳統中華武功卻正逐漸在流失
20 多年前,面對譽滿全球武林、正當盛年的全美自由搏擊冠軍,接近退休年齡的太極傳人馮志強僅用幾秒鐘就解決了戰鬥,對手從此俯首稱臣;今天,柳海龍等散打國手們對陣美、泰等國名不見經傳的拳手,5個回合、計點規則,卻是雙方互有勝敗。
誰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國功夫?不言自明。
中國功夫花拳繡腿?
即使是在幾次「中國功夫VS美國拳擊」均由中方取勝之後,包括拳王霍利菲爾德在內的很多外國技擊界人士依然說,中國的「功夫」是花拳繡腿,只適合於表演。
他們的理由是,依靠比賽規則的幫忙,中國一流的散打選手打敗了美國三流的拳擊運動員,勝之不武。
國內的知情人士也說,美國派出的所謂一流拳擊隊伍只不過是一隻由三流拳擊手組成的隊伍,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數路易士•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過是第十位,其他的隊員實力也就不用說了。所謂一些拳王,稱號沒有一個是屬於職業拳擊四大組織之內的。
而中方派出的的確是散打界的最強陣容。在國內的「散打王」比賽中,主持人一再強調,「他們代表中國當今武林最高的水準」—— 但在2001年12月6日,他們在客場對泰拳一戰中以1比4大敗虧輸。
這是一支不讓人放心的隊伍。他們真的能代表中國當今武林最高的水準?中國功夫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假如他們再輸了,我們可能就找不到更強的高手來「找回場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對抗又要開始,不弄明白這個問題讓人深感不安。
羊年年初,正值陳式太極拳嫡派傳人馮志強先生76歲華誕,記者走進他在朝陽區柳芳北里的家裡。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隨著令人目不暇接的紀念物和歷史照片,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武林前輩接受了中國《新聞週刊》的專訪。
中國功夫「真諦在民間」
通常大眾對「中國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來自四種途徑:其一是武俠小說;其二是武打電影和電視;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術,包括全國武術套路比賽,以及公園裡一部分晨練者所打的拳、劍套路;最後就是一直冠以「中國功夫」之名的散打,包括「中國功夫 VS美國拳擊」、「中國功夫VS泰拳」之類的比賽。但實際可以這樣說:這四種途徑的「中國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武功,即使散打比賽也是如此。
武術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說成「花拳繡腿」,一些老外也一直這麼認為。但散打比賽為什麼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武術真諦?一位網友曾如此評價:「散打比賽既不是靠李小龍的寸拳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陳真式的頻頻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學了些武術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遊擊式的偷襲,散兵游勇式的踢跳躲閃,完全沒有了中國武術習練者的沉著自若,簡直是在與對手拼體力,比蠻勁。這就是中國功夫嗎?」 即使在外行人看來,散打比賽從形式到內容無不像西洋拳擊。
什麼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說,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應該是怎麼樣的?出於對「武林同道」的尊重,馮先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極為謹慎。「散打也是功夫,只不過他們還沒有練到家而已。」當記者追問「練到家時又會是怎樣」時,他的回答點到為止:「即使戴著拳套,也可以在瞬間輕而易舉地將對方擊倒。」
相對來說,馮先生的嫡傳弟子馬來旺老師的回答就要明晰得多。
「的確有一些前輩高手,雖然上了年紀,但瞬間的出手速度快得異乎尋常。他們的攻擊,常人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更不要說抵擋或反擊。」馬來旺老師說。馬老師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擔任過中央警衛局的搏擊教練,近20年來與各派武林人士進行過廣泛的切磋,還會過一些藏身民間的前輩高手。其中有一位,在與之試招時,幾個人(由於多方面原因,他們的真實姓名不便透露)同時偷襲他,他竟瞬間旱地拔蔥又躥到數米遠的花架上。馬老師以「地球引力似乎對他不產生作用」來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
看來,練出如東方不敗那種閃電般的速度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將對方擊倒,在瞬間瓦解對方的戰鬥力,這就是實戰武功所追求的境界。這也是一種藝術。」馬老師認為這就是武功的真諦。「同時,在為人的境界上,習文、習武殊途同歸。那些武功修養很高的人,為人往往很恬淡,不會爭強鬥狠 。」
長春的一位八極拳傳人說,修習傳統武功,往往要到三四十歲甚至更大年齡,才能達到巔峰狀態;而現在的散打選手,大多在30 歲之前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如今的散打國手們練習的方法更注重「速成」,沒有採用傳統武功中講究「根底」、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 ,僅僅只掌握了一些簡單的進攻和防守動作;而所謂「學院派」的武術隊,則更注重於表演,並不能應用於技擊。兩者都很難繼承中國功夫的真正精髓。
「中國功夫靠的是多年的習練,靠的是厚積薄發地不斷積累,到年逾花甲才得其中真諦。俗話說練體操年齡越小越好,練習武術越老越不能小瞧。從這點上看,中美比賽中國小將們雖然勝了,但他們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國功夫。」這是一位網友的看法,得到了這位八極拳傳人的認同。
「中國武功有外家拳和內家拳兩大類,各自均有特殊的訓練方法。相對來說,外家拳更著重於『力』的訓練,外家高手往往力量驚人 ,他們的速度基本上也依靠的是超常的力量;內家拳則更著重於『氣』的訓練,可以練出比一般人更強的生物電和更綿長的呼吸。內家拳更注重巧勁,講究使力的效果,所謂『四兩撥千斤』,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很多外家高手最後還是歸於修習內家拳。」馮先生說。而現在的散打運動員顯然沒有取法到內家拳或外家拳任何一家的精髓。
在近20年中,馮、馬師徒與國外技擊界進行了廣泛交流,會過自由搏擊、空手道、柔道、相撲、泰拳、跆拳道諸派選手,用馮先生的話說,就是「都讓他們滿意了」,實際上也就是都輕而易舉地把他們打敗了。長春的一位民間高手何松吉老師,受邀赴日交流,在日本與「合氣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數年不遇對手。
「在民間,散落著難以計數的派別,各門各派都可能還有隱世的高手。真正的武功還在民間。」馬來旺這樣認為。實際上他自己也是一位民間高手。武林式微?
然而,也就在國內散打比賽開展得紅紅火火的同時,作為國粹的民間武術卻正在逐步流失。
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沒落。少林寺一直號稱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馬來旺老師走訪少林寺,與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無人」,因為馬老師在這裡已經難以找到一個與自己平等交流的對手了。由於馬老師的受業恩師林青山是少林前輩高僧,馬老師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繼承情況」這一話題時,馮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來發展得還不錯,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時候相比還差得很遠。」
表面上看起來,少室山上下一片興旺。各種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頭豬」的廣告做到了雜誌封面上。少林僧還走上了舞臺,遠赴海外進行表演。
而武術圈內人士深感失望:「商業化的少林寺正在盡其所能地展現他們的花拳繡腿;」「少林寺最窮的和尚都已有十來萬的身家,他們怎麼能繼承少林武功?」人們無論如何也難以將舞臺上翻跟頭、弄槍棒的小和尚跟「高僧」這一稱謂聯繫在一起。
馬老師後來還去了武當山,拜訪有「劍仙」之稱的掌門人鐘雲龍,並與鐘雲龍的一個得意弟子過招。但一招之間,馬老師的長劍就架到了對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雲的武當山大約也已經成為永遠的歷史了。
其實就是在陳式太極拳本派,情況也不容樂觀。早在「文革」剛結束時,兩位來自河南陳家溝的中年人來到北京。陳家溝是陳式太極拳的發祥地,名手輩出,在近現代武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來自於陳家溝的陳發科老前輩把陳式太極拳帶到北京, 傳授給了馮志強等弟子。
但這一次,這兩位中年人來北京卻不是傳授武功,而是專程拜訪馮志強,跟馮先生學藝。到了20世紀80年代,馮先生還數次親赴陳家溝授拳。
來北京學拳的這兩位陳家溝人就是陳小旺和王西安,現在已成為陳家溝的代表人物。實際上陳發科之後,陳家溝已經出現了武技斷代的現象。所幸的是,陳發科在北京的傳人起到了繼承的作用,現在還有機會把功夫歸還給陳家溝。
少林、武當、陳家溝……武技的衰落決非偶然。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功的實際用途似乎越來越小,習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發展似乎成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達到某一境界的人越來越少,而浮躁的社會與習武所必須的清淨環境又格格不入,這就很容易使各門各派出現人才凋零的現象。如果一個門派某一代人沒有出現極具天分的傑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斷代。
武與文不同,學文可以依靠書本獲得知識,而武功卻必須手手相傳,師父輩如果沒有高手,弟子輩也就很難出高手;決不是如武俠小說中所寫的那樣,依靠從某一個山洞裡撿來的一本拳經劍譜就可以練成不世神功。學武又如學棋,如果周圍高手如雲,水漲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練成一個高手;如果周圍俱是平庸之輩,你的技藝也往往高不到哪裡去。曆幾千年時間發展而來的武技一旦斷代,將很難重新得到恢復。
國技光大無門?
在日本,相撲、空手道、合氣道、柔道都被視作國技,政府著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傳統武功作為中國的國技,至今還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
馬老師認為,商業行為並不能拯救國術。通過短期的培訓來創造武術繼承人顯然不現實,武術商業化還更容易讓人「藏私」,並進一步增大門戶偏見。各種武校、武術院和武館都難以培養出真正的傳人。
「即使是當年的南京國術館,也僅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沒有培養出真正的高手傳人。」馮先生說。師徒相傳,必須幾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趨地跟隨、揣摩、演練,然後才能繼承。也正因如此,中國武術才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 並且高手難覓,這樣才有它獨特的魅力。
「自古『師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傳,依然是武術最好的流傳方式。但現在我們所缺乏的,還有一個良好的習武環境。現在社會節奏太快,在喧囂的城市裡要找到一塊清淨的土地確實很難。」馬老師說。
真正實用的武功往往比較兇狠殘忍,這也是許多功法失傳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輩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亂披風刀法 」傳給馬老師之前,就曾猶豫再三,因為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讓這樣一套傳了這麼多年的刀法失傳,他又於心不忍,最後對馬老師說:刀法傳到你這裡,就不要再傳了。實際馬老師也不願這套刀法失傳,但又不能違背師訓,他後來把這套刀法零零散散傳給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問他,馬老師,是不是「亂披風刀法」以後會失傳?馬老師只是很婉轉地說,如果你們運氣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學的那一點集合起來,就不失傳了——但是,大家都心裡明白,這幾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質來承接衣缽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習練武功,尤其是學練內家拳,其境界和最後所能達到的高度同練習者的天賦 悟性關係很大。千里馬常有,但駢死於槽櫪間者多。馬老師曾教過一個學生,僅僅學練太極拳半年,卻勝過一般人學練十多年。可惜由於「俗務纏身」,這位學生後來也沒有時間練拳而荒廢掉了。有武林前輩說,李連杰的武術天賦是極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沒有成為繼承中國武術精髓的真正傳人,個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務纏身」吧。
經濟也是個問題,沒有穩定的經濟支持使得民間武術很難職業化。馮先生一直在北京電機廠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援,進行武術的推廣工作。馬來旺老師至今還在地鐵工作以維持生計,他每週抽時間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傳授太極拳。但像他這樣堅持義務授拳的人,北京已為數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術的表面繁榮可能還會加速傳統武功的流失,因為它給大家造成了錯覺、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術作為比賽專案進入奧運會,也未必有助於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象徵之一的傳統武功的發揚光大,因為我們,包括民眾和政府,都還沒有真正把它作為國技國粹來扶持和培養。」馬來旺老師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