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武術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一種以提高搏斗技能為主旨而又能 「健體延壽」的全能運動,是湘西苗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據苗族民間傳說,其武術立堂子念的《請師訣》和一般咒語所言,苗族武術始於「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領。

苗族武術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戰爭。人們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尋找一些方法與形式,湘西一帶苗族稱之為「舞拳舞棍」。在苗區,「舞拳舞棍」經久為習俗,蔚然成風,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每人都懂得技擊的常識和幾手過硬的武功。其開展之經常及廣泛,實為罕見。

武術,苗語為「勾動」。它和「勞動生產」、「功夫」、「技術」屬同音異義。誰的武藝好,則稱誰為「汝勾動」。

 

拳 術

拳術是苗族武術的基礎,苗拳屬南拳范疇。演練過程中節湊偏慢,講究一招一勢,架勢清楚,動作朴實無華,位置路線清楚,手法上,上肢運動較多,著重手臂揮舞,劈確挑撥,推插勾攔,格掛靠擠,心氣催力,勁力實出;身法上,沉肩重肘,含胸撥背,弓步、跪步、歇步、虎步、丁步,少有大跳步,講究下肢穩固,不管上肢如何運動,下肢要穩如盤石,切忌輕浮。這樣才能保持重心,體勢平衡,快而不亂,猛而不浮,腿法上,苗拳沒有後挑腿、穿心腿、旋風腿,只有掃堂腿、踢腿、鏟腿、頂膝,總的要求是「腿不過膝」。在套路結構上,一個套路一去一返的一合中動作是相同的,在一合拳中,左右勢的動作是相同的,這對訓練左手大有好處,在技擊上有很大的價值。每個套路合與合之間用一個相同的動作來銜接。

練習苗拳一有要領歌,二有拳譜。

要領歌主要是告訴人們練習時要注意的問題,如練拳訣:「眼是偵探,心是指揮,身手腳步緊相隨」,「頭勁頂破天,出手對乳端;兩肩須下墜,腰凝砥柱般;高低須有度,裡肘回指間。磕膝須裡靠,裡劍向外翻。口呼鼻吸氣,氣下起丹田」。又如練對打訣:「手肘如閃電,返步身要偏,膝起閃兩邊,伸縮賽猿猴。則進身要偏,兩眼望下邊」;「打頭起勢隨腳走,走時速起站中央,腳踏中門搶四位,兩肘齊發人難當」;「策手策手,選擇數手,若不擇手,莫亂動手」。再如防械訣:「刀避刃,棍避鋒,叉避三尖,鎲避弓」。

練拳時有拳譜,邊唱邊打,如金牛村石氏小四門的拳譜如下:「金剛搗碓,左右格掌,沖拳拉弓,美女梳頭,鴛鴦腿,鷺鷥伸腿上步雙沖拳,左旋身左右格掌沖拳拉弓,左右砍手,美女梳頭,雙震腳,蹲勢上步雙沖拳,左旋身虛步左右虎口,張飛脫靴,挖米錘地,童子拜觀音,左旋身左右掏陰錘,金貓捕鼠」。

在湘西境內流傳一種蚩鉗手,苗語稱「拳譜果」。它源於金牛村石氏家族,拳術部分,動作原始,架勢凶猛。拳中有四種手形:

一曰「把枷椎」,譯成漢語叫「螯鉗手」。這種手形象螃蟹的前螯。其手形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攏在上,拇指向下,第二、三指關節勾。此手若練得法,凡是抓住脈膊主要部位,最易傷人。用法的品訣是:「螯鉗鉗手鉗半邊,寸關尺上是險關。抓人抖手皮肉破,脈傷血阻身熱寒」。

二曰「果摩斗」,譯成治語叫「勾鐮手」。因手形似鐮刀而得名。先伸掌,四指燕攏伸直,後並排向掌內折曲,與掌心成1200,拇指用力直壓在食指二、三指骨折曲處。用法的口訣是:「拳掌來攻胸,勾鐮絞腕中。側身手勾住,掌背去擦珠」。

三曰:「果國轉擺」,譯成漢語叫「豬蹄錘」。它由勾鐮手變形而成,即把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全卷曲成拳形,指用力直壓在食指二、三指骨彎曲處,指尖稍翹,與食指齊平,凸出於下三指骨外。

四曰「果國間老」譯成漢語叫「釘子錘」。拳形為四指並攏向掌心卷曲,再將拇指緊抵緊抵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節骨上,凸於無名指和小指外。無名指和小指指尖緊頂拳心。

上面兩種手法,主要是對付對方氣功訓練有素,用平拳無法擊垮對方的氣防。所以須馬上見機行事,速將手拳變豬蹄捶洩功夫,神萎力消,以達到勝對方的目的。其用法口訣是:「彼方氣功練有根,手拳無法傷其身。須用豬蹄釘子錘,按穴打點最得力,疾痛氣必洩,動垮力必虛」。

除蚩尤拳以外,花垣地區還流傳一種以裁縫的剪刀和鐵尺為武器的剪尺拳。

剪尺拳的基本動作是右手拿剪刀,可格、架、挾、剪、點、戳等;左手拿鐵尺可劈、挑、捅等,拳譜如下:

一、立尺開剪,燕子穿梁,剪架泰山,黑鴉咬腕;赤地斬蛇,尺量華山,春燕截柳,神尺降妖。

二、旋風卷浪,電閃雷劈,剪絞妲妃,韋佛揮杵,尺打孽,神杵砸地,蚩尤借兵,誇父追日,哪咤風雲,風火輪動;二龍絞柱,銀針探海;金雞啄珠,日月共明。

三、猴兒跳澗,拋翻天印,腳踢華山,青龍出洞,雙兒奪乳,杵撞鐘鳴。

苗族武術的稀有器械

在苗族武術器械中,除通用的槍、刀、棍等所謂十八般兵器外,還有一些獨特稀有的器械。

 

鉤 鉤 刀

鉤鉤刀苗族稱為「果騰高」,意為有鉤的刀。它是一種武合一的器具。刀長有2.5尺左右,有鉤有柄,柄長8尺。一般由重如鐵質的青鋼木制成。這種刀往往磨得雪亮雪亮的,找在肩上寒氣逼人。

平時這種刀可以用來砍小條竹木,一刀能砍一片,坎上坎下舉手即達,特別是砍刺不傷手。解放前苗族群眾出門走路,習慣帶鉤鉤刀作防身武器,若遇上豺狼虎豹可以用之與猛獸搏擊,遇上歹人亦用之格斗,鉤鉤刀可劈可砍,可鉤可撩,可架可擋,可敲可戳十分方便。

  

竹 條 鏢

竹條鏢苗語稱為「射樂」。是乾嘉年間苗民起義領袖們所創。這種竹鏢是將長一丈七八尺的山中老毛竹,劃成比筷子細的蔑條,然後用十二或十六根蔑條子涂上土漆,扎成一把,另用麻繩纏繞,再涂上一層土漆,即成竹條鏢桿,裝上矛頭,便成「竹條鏢」了。

竹條鏢具有諸多特點,清人嚴如煜著文載雲:「林中所產老毛竹,節密而堅,柔而勁。賊匪(對苗民誣蔑之詞)砍伐作矛桿,長一丈七八尺。拒抗時,千矛攢刺,短刀砍撥,軟不受刃」。可見竹條鏢堅而柔韌,刀劍不易砍斷。它雖長一丈七八尺,不用時,可以卷曲成圈。臨用時,一放則彈蹦伸直,可雙手絞花遠刺,苗語叫「幾哪射」(絞桿子之意);也可單手施花鏢刺,苗族人叫「姑村」(鏢刺之意)。嚴氏又雲:「前矛,後予已到。賊勢不支,則拔予頭棄桿,竄到他處又砍竹作桿。」連續放飛鏢,如連箭一樣,聞風即到,極其難防,厲害無比。並且苗區是山皆竹,到處可制出竹鏢。嚴氏的記載證明乾嘉苗民起義所用的竹條鏢已用於實踐,清兵吃盡了它的苦頭。

  

連 枷 刀

連枷刀是一種形似連枷的兵器。木柄5尺左右,連枷刀為雙刃梭標形,可以轉動。使用時,手腕借勢用少許旋力,刀即迅速旋轉砍出,就是對方擋住了矛頭,也易被旋收砍著手、臂、胸、肩等,在乾嘉苗民起義中清兵嘗過這種兵器的厲害。使用的基本動作著:青蛇卷草等。連枷打頂,旋刀洗臉,連枷挑腹,旋刀洗襠,使人防不勝防。舞此兵器的口訣是:左右舞花不換把,雪花蓋頂任意要。劈挑不換力要猛,刺崩橫掃不忌他。

  

九 子 鞭

九子鞭是一種軟兵器,流傳於麻粟場鎮一帶,它綜合了單雙流星和繩鞭的特點,在乾嘉起義時苗族群眾已用於實踐。

九子鞭是由鞭頭、鞭尾及九條兩尺長的鋼鏈套上竹筒組成。使用時右手拿活動竹筒,左手拿鞭尾,繞8字形晃動,作纏、繞、掃、抖、盤、摽、撩等,利用右手腕部的旋抖力,借助身體各部關節配合,纏繞盤撒,九子即象雷蜂樣飛舞起來:「九子飛走,一打九點,敵難防守。」從技擊角度來看,繞倒8字,就包含了進退、攻防、封逼。作為進和退,它死死封鎖自己的正面,只要敵人從正面進攻,就可以打擊敵之頭頂、面門、胸部和手,也可用此勢逼對方采取變勢,視對方在變中乘隙而擊。鞭訣是:「盤繞變直線,鞭頭點胸面,旋手劈華山,黃龍把腰纏。」主要招勢有:古樹盤根、龍風卷塵、蟒 纏腰、仙索套頸、仙女散花、象鼻拔樹、九星罩頂等。

  

「馬招歐」

「巴招歐」是一種輕便的軟器械。苗語為一種毒蛇的名稱。它是用八股或十二股小麻繩打成的一米長的麻纜,串上拇指長的大小鐵管即成一條蛇形軟器。平時把它別在褲腰上,用時從褲腰上取下,纜環套在右手小指上,手掌拿纜由虎口外出,舞時有絞、劈、點、掃等。

  

武術之鄉—金牛

麻粟場鎮金牛村是一個苗族聚居的小山寨,三面環山,綠樹掩映。寨前是一片水汪汪的田壩子。160多戶,800多人。寨子背後有一巨石如牛,所以雅稱為金年。

嘉慶年間,金牛村的武術大師石宗四,帶領苗民起義,反抗清廷。清廷派總兵傅鼐前來平苗,到了金牛後,就問地理先生,金龍的龍脈怎樣,地理先生作詩一首曰:「金牛金牛象頭牛,不出皇帝出封候,山環水繞金牛出,青龍白虎拜前頭」。傅鼐聽了十分氣憤,下令用鐵釘把金牛釘死,並在金牛上方修一塘,下方修一壩,破壞此地龍脈。現金牛6、7組稱為「下壩」。

盡管封建統治者對金牛實行種種限制,但村民們的習武之俗代代相傳,武術精英層出無窮。

乾嘉苗民起義將領石宗四十八般武藝樣樣皆會,尤精通槍術和騎射。他使槍耍棍水潑不進,疾騎中回頭能刺滅香頭上的火。有一次石宗四為出兵與清兵打仗,在「『早了桂」這個地方殺牛祭戰神蚩尤。當巫師正念咒語作法時,一只暮鷹突然俯沖下來要抓祭神用 腸肝肚肺。石宗四見狀,拉弓搭箭,只聽弓弦一響,暮鷹落地。眾人撿來一看, 箭由前胸穿透背後,大家贊賞不已。

嘉慶十年春,石宗四被傅鼐殺害,但其尚武精神卻傳給了下一代。

道光中葉,金牛四領虎豹猖獗,不僅咬食牲畜,還傷害人命,遠近苗民驚恐不安。武術教練石文魁之子石正興在其拳師李師傅的帶領下,到車子坡的懸崖上去找豹子。李師傅一特制的槍棍在前,正興兄弟攜刀相隨,他們攀藤扶葛而上。「呼」豹子一個「天撲罩」下來,李師傅槍響棍揮,一個「向後倒旗」,用棍子的一頭把豹子從頭頂打落到後面,石正興不用刀,用右手抓住豹子的前爪,一個「張飛脫靴」,把豹子打落懸崖下,恰巧正從石正元砂上翻落下來。石正元膽大心細,眼疾手快,一個「霸王舉鼎」把豹子的背皮抓住,舉在空中,豹子上不巴天,下不著地,張開血盆大口,四只腳對空亂抓。石正興從崖上看得准確,對准豹子口拋下三鉤飛鏢把豹子鉤住,豹子動彈不得,任其牽動,直到被釘死。

1863年(同治二年)秋,石達開部將李復猷率太平軍3萬多人,自蜀回楚,路至永綏直隸廳(今花垣縣)鴨堡寨,紀律嚴密,秋毫無犯,四周苗人紛紛自動供給糧響,石正興帶領金牛及鄰近苗寨頭人30人,前往鴨堡寨會李復猷,李是個智勇雙全的將領,便問石正興能斗多少人,石正興爽朗地說:「3.0人」。同時揮拳合擊。石正興等諸軍靠近,股一收,兩腳成丁字下蹲,變「寒雞搶蛋」勢,突然腰一挺,來一個「大鵬展翅」,兩掌左右排開,疾飛如車輪,接著一個「旱地拔蔥」,躍出圈外,諸軍返身以半月形陣勢圍擊。石正興用封手兼內外跳步,諸軍無法靠近其身。雙方正酣成,李復猷下令「住手」!拱手對石正興說:「壯哉!苗之勇士也!」

石文魁之女石娘誇,也是一女中豪傑,善使鐧、尺。同治年間,董馬庫鄉臥大召村的龍春友、龍春德兩兄弟,借舞獅為名,前來金牛與石娘誇比武。在父兄的同意下,娘誇欣然應允。在比武中石娘誇左閃石避,臥大召村龍氏兄弟失手自打成傷,使金牛村又增加了一個笑料。

石娘誇後來出嫁到張刀寨,有一次獨自回娘家,行至猴兒山(今叫蓮台山)不樂坳口,忽遇八賊攔路,嘻皮筆臉地說:「得勾(苗語為弟妹)!坐一下,我們吸一袋煙吧!」娘誇一聽,知道賊人想把她的銀飾留下。她不慌不忙地把銀項圈、手圈、胸前掛的潘突潘仙(銀飾)全取下放入背籠裡,而後把北籠放在自己當前面的地上,同時雙手迅速地從背籠的皮套裡抽出一對烏黑的鐵尺,譏諷地說:「阿那(苗語為大哥)!煙在背籠裡,要你們就自己取。」有兩個不知好歹的賊徒,揮舞鉤鉤刀一和梭鏢劈過來,娘誇雙尺一抖,一個個地躺滾過去,只聽「吱卡」一聲,兩賊手上的刀和梭鏢向左右飛出去丈多遠。二賊手背流血,哀求而退。娘誇站回原地說:「這煙不過癮,你們誰再來!」眾賊驚恐,不敢答應,也不敢上前。「你們實在不要,我只得走了。」娘誇嗤之一笑,揚長而去。

金牛村喜愛武術蔚然成風。1941年(民國三十年)永綏縣舉行武術比賽,村民張才用石宗四流傳下來的七星回馬槍術,奪得這次寨武的冠軍。現退休老教師石仕貞,懂得祖傳秘訣,善打苗拳,曾參加全國和省州武術表演,現是州縣武協會會員。其撰寫的《蚩尤拳》和《竹條鏢》分別在《中華武術》雜志1985年第11期和1987年第3期發表。現全村男女青年中善武者60人左右,一到農閒,武術的愛好者便立堂開練,切磋技藝,一片龍騰虎躍。

 

舞 獅

舞獅是苗族地區最盛行,苗族群眾最喜歡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趕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後生們要舞獅子來參加。隨著簡潔明快的鑼鼓點子,一只只紋彩斑瀾、威風凜凜,怒目相視的獅子或閃或撲,或趴或躍,忽面揚蹄嘶鳴,忽而齔牙裂嘴,從四面八方趕到「出鬧勢」(苗語稱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叫出門熱)的地方。

苗族的舞獅活動流傳很久,相傳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獵是他們十分重要的生產活動。有一次,一位老獵戶帶領青年獵手上山打獵,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獵手們撲來,箭射完了,火藥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這十分危急的關頭,突然從林中跳出一對獅子,幾個縱跳翻撲,鳴聲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帶傷逃走了,雄獅救下了苗家獵人,不送了張獅皮,囑今後遇到猛虎和妖魔,披著獅皮,學著他們騰跳、怒吼,自會消災免難。從此苗家人視獅子為神物。平時逢喜慶節日,那些體強力壯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獅子皮,學著獅子的翻騰跳躍,嘶鳴怒吼,串鄉走寨,表示驅妖除怪,祝賀節日幸福,苗家安樂。

現在舞的獅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獅子頭用石灰紙漿壓模,並用彩筆畫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動,獅身的皮毛,則是用苗家自織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苧麻編織而成。舞獅時,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身,一人要「寶」,還要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隊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對、八對甚至二、三十對的苗族短打「武裝」。他們手持棍、刀、棒、槍等各種器械,在前頭開路,邊走邊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種招勢,動作整齊劃一,氣勢威武莊嚴。跟著的就是耍「寶」武士,他們舒展優美的動作舉「寶」引獅出山。跟著獅子後面的是戴著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羅漢」,不時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動作,十分惹人喜愛。最後是鑼、鼓、鈸、嗩吶的隊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響樂,繞山轉水可傳數裡。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聽到熟悉的樂曲,便知道:「獅子來了。」這是和漢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獅的套路,因場地各不同而異。一般有「雄獅出林」、「獅子滾球」、「獅子拜天地」「獅子拜門神」、「獅子拜五方龍」、「獅子臥龍庭」、「獅子退堂」等。步伐有:前進三後退三、旋轉式、跳躍式等。舞獅最講究動作協調,配合默契,這樣舞的獅子才會栩栩如生。

舞獅最精彩的是獅子比武和獅子翻桌兩項。這兩個項目一般在中心會場進行。主隊有意擺下比武擂台,邀請客隊表演獻藝,讓觀眾欣賞。有時也邀請別寨獅子進寨做客,但又不能明請,要通過十分有趣的「搶獅子」的程序來實現。

「搶獅子」要在公開的場合,趁客隊不備而進行,搶得獅頭、獅身或鑼鼓家什都可以。有經驗的主隊,往往采取傳遞式的方法,搶得以後馬上下傳。「搶獅子」動作十分猛烈,你位我搶,爬岩跳坎,勝過國外的橄欖球運動。苗家人那種純正濃烈的友誼,竟寓於這種「不友好」的「打斗」之中。

邀請成功後,客隊和主隊就進行「比武」,主人設有好幾道關卡,如鑽火圈、過壕溝、跳桌子等等。

「跳桌子」(苗語為「標幾擺」),是一薦比技巧比膽量的活動,有「標中」、「沿角」、「沿中」同種。標中,就是在坪場上擺上三張甚至五張大飯桌,跳時,象跳馬運動一樣,助跑起跳後,雙手按一下桌面,一躍而過,手不能在桌面上移動。還有一種是手可以移動的,這個跳法,雙腳騰空以後全身幾乎處於倒立狀,隨著身體重量的沖擊,手迅速交叉前移,這種跳法有的能手可跳過七張大飯桌。

還有一種跳法是沿角沿中。沿角就是兩手按住大飯桌的一角,利用手的支撐力,縱身一跳,切角而落。沿中是雙手按住桌沿的中點,跳起後要切過1800的桌沿,這比沿角難度要大一些。沿角沿中一般從右向左跳,熟練者也可以反跳,即由左向右跳。

跳桌子有一定的風險,偶爾腳不協調也會擦傷,但苗家後生,卻毫不在乎,用口水往傷處一抹,再去跳那些更高更難的動作。

在跳桌中凡主隊跳過的,客隊都能跳過了,則客隊為勝,就可以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隨著要「寶」人,大搖大擺地從桌面上舞過去,如果客隊藝差一著,則要從桌子底下踢踢蹌蹌地爬過去,這樣的「甘敗下風」往往會贏得一陣熱烈的掌聲。

「獅子爬桌」是主隊為客隊擺下最後的一個擂台,是苗族舞獅活動的高潮。當客隊闖關破陣後,主隊用二十幾張大飯桌,最多的有三十七張疊成一座「桌山」,下面一層是六張或八張,寶塔式地向上疊起,最上面一張四腳朝天,高度在十五米以上,客獅子在耍「寶」人的逗引下,從最下面的桌底鑽過去,又從桌面上爬過來,這樣呈S形向上爬,隨著鑼鼓邊爬邊舞,追隨獅子爬桌的「羅漢」、「悟空」時時出丑,令人捧腹。

耍「寶」武士和雄獅爬到桌山最高點,武士做到立、滾翻表演後,一個跟斗,從十五米多高的桌子上翻落而下穩穩地站在地面上。爬到了桌子頂端的獅子,便要踩在最上面那張桌子的四只腳上,表演轉身、繞圈、前伸、後傾、站立、觀日、抖毛、抓癢、跳躍、朝拜等動作,險象繁生,扣人心弦,引得成千上萬觀眾的驚呼。最後獅子從桌上輕盈躍下,落地後連打兩滾,一躍站立乎地,舞獅後生揭開「獅皮」,舉手向觀眾致意,他們那健美的身材和高超的技藝迎來了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舞獅告一個段落後,主人要烯放鞭炮, 迎接客人就餐,要拿出香醇的「包谷燒」,白白的糯米粑,可口的酸肉酸魚熱情招待。

舞獅除參加一些大的活動以外,苗家不有舞獅拜年的習俗。拜年的獅子來了,主人家要燒鞭炮,准備好紅布條和禮品,一般有煙和糕點。獅子進屋後,要向主人講吉利的慶賀祝辭,然後表演節目。表演完後,獅子要憑本事去取主人的禮品,這些禮品一般掛得較高,有的掛在樓枕上,有的掛在院子裡的樹上。但再高也難不倒這些苗家後生,一般搭人梯即可,實在太高,他們就解下頭帕或裹腳。把耍武術用的棍捆成十字,根據所需高度往上接棍,這樣人扶十字棍,再搭上人梯,獅子就從人的肩上爬上去。系在六、七米高的禮品,他們是唾手可得的。

 

舞 龍

「舞龍」,苗族人稱為「舞戒」。相傳苗族始祖「普戒」是龍人,故苗人自認為是龍的傳人。現今花垣苗族崇龍、敬龍仍是一個普遍的思想觀念,所以視龍為吉祥、富貴的神物。每逢喜慶,往往選擇龍日龍時,修房建墓必須選龍脈龍地,屋梁橋柱,無不雕龍畫鳳。舞龍也是花垣苗族群眾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舞龍」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時大的節慶也舉行「舞龍」活動。龍頭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紙,畫好龍眼,做好龍須。龍身是細蔑扎在的圓筒形,再用苗家的機織連成長長的龍身,在布上畫上龍鱗。苗家的龍分黃、白、花三色,以三三九節起底,三九二十七節為最長。

苗族舞龍要組織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對彩燈開路,繼而是扎制的魚蝦、蚌、蝴等,象征著巨龍出宮,魚類相伴,耍龍領頭人手續一顆大紅球開道,在鑼鼓號角聲中,巨龍搖頭擺尾,穿山過林,走鄉串寨,所到之處,鞭炮齊鳴。

「舞龍」是一項運動量較大的運動。體力較弱的人還真難以擔負起舞龍的重任。龍頭一擺動,龍身的十幾人甚至幾十人要按照「龍出洞」、「龍觀景」、「龍轉身」、「龍抱柱」、「龍搶寶」、「龍戲水」、「龍歸海」等套路,變換隊形,你追我趕,時而仰身側翻,時而旋轉起跳。舞完一場龍,苗家後生們往往一個個都大汗淋漓。

「舞龍」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燒龍」。這一天成百上千的觀眾事先准備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藥,將火藥放進三四尺長的竹筒裡,待龍繞場起舞時,就開始點燃引線,火藥花和鞭炮花直對龍身噴去。而「要龍」的勇士們,為了炫耀自己的體魄、技藝和勇敢精神,有的脫下外衣,光著膀子,面對燃燒著的花炮和火藥,隨著龍頭擺動按照套足翻騰跳躍,來往穿插。這時,「耍龍」人也要點燃預先備好放在龍頭、龍尾的火炮筒,龍在翻舞中噴出朵朵煙花,時上時下,時彎時卷,整個場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龍」的青年門,隨著龍身的滾動,發出陣陣的吆喝聲,此起彼應。在場內場外一片歡笑聲中,苗家熱熱鬧鬧地「送龍歸海」,結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龍」活動。

  

氣 功

苗族的氣功,要數兩河鄉桐木村的氣功隊最為有名。

這個武術隊誕生於倒牛寨,此地在一千二百多米的摩天嶺半山腰上,地勢十分隊要,居住在這裡的三、四十戶人家皆姓麻。

本寨氣功大師麻勝珍練就祖傳的氣功絕技,其弟子要數麻興思練功最為認真,功夫過硬,他曾帶氣功隊到湘川黔邊境表演,也曾隨縣裡的絕技團到省城、深圳等地演出,受到好評。

 

他們表演的節目有以下幾項:

「擊頂碎石」:就是用四塊嶄新的青磚牢牢地抵住表演者的下巴,另四塊火磚也死死地壓在他的頭頂,一個虎背熊腰的小伙子,雙手掄起八磅大錘,瞪著圓眼摒住氣,香准磚塊,「哼」地 聲猛擊下去,剎時間,上下兩疊磚紛紛斷落於地,表演者的天靈蓋和下巴絲毫無傷。

「赤臥鋼釘」:在兩塊大木板上釘滿密密麻麻尖銳的鐵釘,表演者赤身仰臥於其中一塊之上,用另一塊壓在上面,四個彪形大漢扛來 塊二三百斤的大塊石放在上層木板之上,一個大漢掄起大錘,反復地朝石塊打擊,直到大石塊破裂落地為止,而夾在鐵釘中間的表演者卻坦然自若。

「掌削頑石」:表演者拿起一塊敲起為鏗鏘有聲,而且有碗口粗細的青條石,左手緊緊夾住,其右掌「氣功」發動後,「嗨」的一聲,剎那間,石塊便刀削斧砍般地齊刷刷地砍掉了。

「獨指通磚」:表演者把一塊烏黑發亮的青磚,手放於地,將氣功運到手指上,對著青磚猛鑽過去。一縷青煙過後,磚塊便亮出一個通天的大窟窿,就是用鋼鑽鑽木頭也絕對沒有這樣快。

「氣斷鋼絲」:選兩個身強力壯的大漢子,手牽著筷子般大小的鋼絲,密密麻麻地將表演者全身緊緊地纏繞,表演者運足氣,發功於全身,只聽見「嗯」的一聲,鋼絲便節節斷落於地。

「輕身若無」:表演者要有很好的輕功。把一張薄紙將兩頭固定在木架上,運足氣後,100多斤的苗家漢子雙腳站在紙上,紙張絲毫無損。又在桌子的四角擺上四個雞蛋,或四塊白嫩白嫩的豆腐,表演者在雞蛋或豆腐上來回走動,如同閒庭信步。

除以上節目外,還有「汽車過身」、「肚皮切菜」、「肚皮砍柴」、 「纓槍刺喉」、「赤臥鋼叉」等。

  

絕 技

苗族的絕技是一種古朴、驚險奇特的表演。它不同於氣功,更不屬於魔術,是一種神奇之術。

這種絕技的表演者往往是巫師,一般是在祭祀活動中表演。這些技藝是他們一代一代從師父那裡學來的。苗族群眾流傳他們曾看到或聽到父輩講過巫師能表演下列絕技項目:「板凳打架」、「絲帕挑水」、「少婦趕柴」、「喚蛇聚會」、「桌子跳舞」、「空中定蛋」、「背籠背水」、驅儺(儺公儺母)游行、「竹桿曬雞蛋」、「竹桿背磨盤」、「隔山止血」、「隔河治病」、「茅屋頂上燒火草不燃」、「穿鞋過河」、「空手抓盤(碗)」、「放屁一天不止」、「哭笑由他指揮」、「驅蟻如趕羊群」、「上刀山下火海」、「紅犁信步」、「吞鐵釘」、「吞竹簽」、「吃瓷碗」、「摸油鍋」、「咬鏵口」、「拉細鋼絲」等。

 

以上這些項目大部分已經失傳了,只剩下「咬鏵口」、「上刀梯」、「吃瓷碗」等。

「口吃瓷碗」:表演時,桌上放一雙竹筷、一個空碗、一碗水。絕技大師上台後,要掐手訣,念口訣,化神水,並有筷子擊碗,碗錚錚有聲。這是向觀眾示意,此乃真碗。交待完畢,表演者就象嚼炒香豆似的把那個碗津津有味地嚼碎吞完。據表演者傳,他人瓣師父說,這一絕技是苗族的祖先蚩尤所傳。

「吞竹簽」:先把筷子斜切成兩頭尖、兩寸長的竹簽,三、六、九節不等(不能成雙數),切好後,任人舀來一碗涼水,俗稱化「鸕鶿水」;這時絕技大師就把這一節一節竹簽寨入口中,用水送咽進肚,沒有半點痛苦的樣子。據絕技大師介紹,這「鸕鶿水」有三碗,第一碗可吞鐵釘,第二碗可吞竹簽,第三碗可化卡在喉嚨裡的魚刺—這在民間用過,效果極佳。

「筆桿背磨盤」:用兩根1.5米的竹棍,立放在地上,然後搬來兩扇七、八十斤重的大石磨,用繩分別系在兩竹棍上,奇怪的是筆棍竟象人一樣能自己保持平衡而不到。據說這是出於古時兄妹成婚的故事。這是「天意」。

「摸油鍋」:先將茶油燒得滾開(1000C左右),然後將粑粑、油條、蝦片等食物放進油鍋裡炸,炸熟後,絕技大師便赤手進油鍋上下翻動,撈而食之。只見其手略略泛紅,但毫無損傷。江湖上也曾有人玩過「摸油鍋」,那是他們事先在油裡參了白臘,燒至五、六十度就已滾開,這種油是不可能炸熟食物的。

「上刀梯」:一般要在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動才進行這樣的表演。首先要在坪壩中央豎起一根木柱,橫插三十六把鋒利的鋼刀。這時表演的巫師要領眾弟子「串街」游行,頌「封刀訣」,然後赤足踏刃攀沿而上,直至柱頂,頂豎一柄鋒利鋼叉,大師在牛角、嗩吶、長號的樂曲聲中,腹臥鋼叉,凌空旋轉,「險象」繁生。

「 下火海」:這包括「端鏵口」、「咬鏵口」、「踩鏵口」三個項目。

「端鏵口」:將農民用的犁鏵燒得通紅,表演者念頌口訣,雙手不停地拍地,然後將燒紅的鏵口端起,只見青煙直冒,一股焦糊味直沖鼻尖,待放下紅鏵口,觀看他的手絲毫無損。

「咬鏵口」:就是把燒得通紅的鏵口端來放在桌上,然後燒燭請神,右手食指蘸水放在蠟燭的火苗中燒上半分鐘—試水。試畢,他就對燒紅的鏵口噴一口水,便張口用牙把通紅的 鏵口咬起,並輕快自如地在場內旋轉三圈才放下。

在民間這些絕技是用來驅疫避邪的,即史完鏵口後,巫師便用司刀端著鏵口向四處屋角走去。每到一個屋角,就向 燒紅的鏵口噴一口油,油火便「嘩」的一聲向屋角飄去,俗稱「發油火」意為將傷亡野鬼之邪氣掃地出門。

「踩鏵口」:就是將三十六張燒得通紅的鏵口,一字形排放在細砂上,絕技大師口念咒語,手搖司刀,赤著雙腳,象過河中跳岩似的踩著鏵口一路走去,腳過處,青煙直冒,發出「哧哧」的響聲。走完第一次後,助手就將油向燒紅的鏵口上澆去,油過處,烈焰熊熊,絕技大師又轉身上陣,輕快地從烈焰中穿行而過。

據說有的同志,向絕技大師門詢問表演成功的奧秘,他們都說是從師父那裡學來的,但表演時,要咒語請師父到場,意念中看見師父到場了表演才有成功的把握。同時用於表演的用具要實在。「上刀梯」的刀要鋒利,鏵口要燒和通紅,如果鏵口燒得半生不紅也容易出事。

  

游 藝

苗族兒童喜歡五個一群,四個一堆地做一些趣味橫生的游戲,通過這種活動提高智力,鍛煉體格。

  

騎高腳馬

騎高腳馬,這一活動苗語稱為「左基嘎」。制作高腳馬要到深山裡去找那些很直的鐮刀把大的雜木棍兩根,削肖刨平後,砍成長1.5米左右,然後在下部20多釐米處砍上一個淺斜槽,削兩對象一樣一破兩開的木夾,用葛藤把他們捆手斜槽處,這樣一付高腳馬就做成了。有的還在底部釘上一個盤珠大小的鐵釘。使高腳馬耐磨。

騎高腳馬是手握木棍的上端,腳踏羊角形的木夾走動。可正騎順走,正騎倒走,順騎倒走,也可用兩棍呈×形走動。還可雙腳跳走,單腳跳走等。

騎高腳馬互相碰競技,以碰下馬者為輸。這種運動不但需要雙腳靈活地移動,還要有使身體平衡的技巧。過去一些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買不起膠鞋,遇到雨天還騎著高腳馬上學。不管多難走的山路他們也如履平地。

  

拋籌打壽

籌是把竹鋸成20釐米長的竹筒,劃成比香棒略大一點的小竹條。拋籌,也叫簸籌,就是拿一把籌平放於手背,用力往上一拋,待籌落下時用手抓住其中幾根,若一根未抓住則輪到其他人,若只抓得一根,則算贏得一根,放在一邊,最後贏得多者為用,若抓住兩根者要「吃肉」,用兩根籌象拿筷子一樣挾一根往上拋,落下時把它捉住為贏得。但挾其中一根不能觸動其他籌,動者為失敗。若抓住四根,便要「春碓」,方法是用兩根架為十字做春,再架上一根做春身,在春頭再橫上一根,當用手背猛敲一下春尾,春頭那一根籌被反撬上彈,要趁勢把這一根籌捉住。按以上動作捉住籌者才可連續再簸。

還有一種以籌為具的活動叫的籌。開展這項活動還需一根小木棒。孩子們把等量的籌集中起來,立於堂屋或院子的小坎邊,然後大家依次把木棒往前甩,甩得最遠者就站在棒落處向立成一把的籌打去,打倒的籌為出者獲得,下同甩棍第二遠的人打,以此類推,以得多者為勝。這就需要孩子們掌握好自己的投擲能力,棒投遠者雖可獲得首打的權利,但距離較遠,不易打准,若棒投得近則別人早已把籌打光。甩棒時若發現別人甩時他伸手一棒,掃之為已所得,這種游戲,孩子們斗智斗勇,十分有趣。

  

打 泥 炮

打泥炮要先到水田或別人練瓦泥的地方找來一些軟泥,把他揉糯即可用。孩子們把泥團擰成碗形,邊厚底薄,這時往泥碗哈一口氣喊一聲「開炮響!」則使勁往青石板上甩,泥碗「嘭」的一聲,底部炸開了花,這時對方要拿出同樣大的泥塊為其補上,誰的泥先用完為輸。

  

打 陀 螺

打陀螺,花垣苗族群眾稱為「抱背勾揉」。這一活動,但多地區兒童都喜愛,但花垣苗族的兒童打陀螺卻另有特點。

陀螺的制作經較簡單,把硬木削成圓錐形即可。但削時尖端要居中心,四周要均勻,上下比例要恰當,否則陀螺會出現搖頭,晃腳,轉不了多久就會停下來。花垣地區的陀螺有兩種比較特殊,一是大陀螺,直徑達20釐米。這種陀螺轉的慣性大,小陀螺碰到它會被撞退很遠,甚至被撞停,二是兩頭尖尖的陀螺,這種陀螺撞架,如果撞到了,他會利用另一頭站起來。

打陀螺的鞭桿是竹棍或木棍,系在鞭頭的是棕樹葉,把其中的葉骨抽掉,撕成小細條。最好的還是用山上的構皮,構皮剝下來後,采取活結的形式系在鞭頭,用完時可松動活節逐漸放長。

陀螺的啟動可安在地上或拿在手上使勁一抽鞭陀螺落在地下轉起來。這種竟技是抽陀螺相撞,撞停者為輸。

 

http://goo.gl/FLhy2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rse 的頭像
    Curse

    煉心咒

    Cur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